江慧玲
摘 要: 利用鄉土文化資源來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課程的要求。學校肩負著培養未來接班人的重任,對孩子進行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應是學校教育的第一追求。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優秀精神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挖掘本土文化背后的精神文化靈魂與內涵,從小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啟蒙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很有價值。同時在教學中也能加強教師資源整合制作的意識和能力,利用鄉土文化的課堂教學環節,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自我,成長為新一代科研型教師。
關鍵詞:鄉土文化? 道德與法治? 提高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注意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重教學內容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家鄉所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鄉土文化資源,將教材內容和鄉土特色文化進行整合,因地制宜,把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1]
在歷史悠久的禺北名鎮江高鎮轄內,鄉土文化資源深厚,有鄉土名人,地方名產,民俗風情,村規民約,古建筑文化,還蘊藏著諸多傳統文化:紅木宮燈秀、武術、醒獅,劉家拳等。
我校處于江高鎮的中心地域,一步距離的江高騎樓,附近有禺北民眾抗日紀念碑,鄉土英雄伍觀淇英雄雕像,還有與學校遙遙相望的鄉土粵漢鐵路遺址。這樣深厚的鄉土文化的滋養下,作為教育傳授主體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依托,使鄉土文化的精神和內涵深深融進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當中來,使同學們能夠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內在魅力,燃燒鄉土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文化,真正為家鄉之美、精神之厚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同時這種教學方式轉變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降低了教學難度,充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鄉土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2]小學課程的品德與社會當中有大部分的道德法制和歷史地理。這部分知識因為離學生生活遠,不便于學生理解,所以覺得枯燥無味。所以我們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人,關切學生的生活,尋找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作為課程的資源。
以一年級上冊的《快樂過新年》為例進行教學情境創設,在該節課開始前,教師向學生家長收集學生在江高過年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在本節課講解時,通過交卷傳送方式使全班學生的照片都有機會播放,看到自己的照片在全班播放,自己的心里即激動又高興,那么整節課就會專注到課堂中。最后我還再挑選幾組學生過年的小視頻插播進去,并配上過年的音樂和鞭炮聲,邊播放邊講解,引導學生回憶過年的情景。小學生本身就對過年有濃厚興趣,如此設置教學情境,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投入到新年的氛圍當中,回憶過新年時的場景,也就能很好的理解新年的意義。經過巧妙設置教學情境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趣味性,引人入勝,強化學生思想意識,教學也更具實效性。
還有在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中第9課《我和我的家》中《我的家人》中介紹我的家人,我讓學生走近家族的祠堂,讓他們介紹我們江高的鄺氏宗祠,盧氏大宗祠,還有江氏大宗祠。因為很多學生是姓江的,他們講述族譜,介紹祖訓……把這些鄉土祠堂中蘊含的精神文化帶到了課堂。加上這是講述自家的事,所以學生熱情高漲。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旦學生從真實需要出發,提出了有價值的可供探究的問題,他們探究的意識和興趣會最大限度調動起來,他們會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動中。而最貼近他們的鄉土文化就是讓學生從模糊的認識中變得清晰的橋梁。
二、鄉土資源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
中國知網中:朱雅碩士論文的《鄉土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研究 ——以大橋鎮D中學為例》中論述的鄉土文化資源更應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從課程的德育性,學科文化的結合,找融合點,因地制宜來融合鄉土文化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教師要靈活利用課程資源,改革單調、機械的資源呈現形式,恰當地引入學生熟悉、喜歡的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身邊鄉土資源的魅力,并從中得到領悟與啟示,從而實現文化育人的目的。是的,鄉土文化資源對道德與法治的其中補充和深化的作用。
1、充實教學內容
鄉土資源具有豐富的地方文化內涵,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地取材,教學過程中利用和開發鄉土教育資源,并將其融人,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內涵,發揮課程功能,優化課程結構。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這個單元中的《13.我愛家鄉山和水》《14.家鄉物產養育我》《 15.可親可敬的家鄉人》 《16.家鄉新變化》,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圖文所呈現的各地民風民俗的內容廣泛,具有通用性,但沒有針對本地特色文化的內容。這樣教學中就要求我們能從本土的文化資源入手。在教學中鳥瞰展示整個江高鎮美麗的風光:在江高鎮是文化歷史底蘊和尊師重教的人文環境厚重的歷史古鎮,歷代才子佳人層出不窮:因政績顯著,調升為戶部主事,歷郎中,待講學士---江源;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周汝鈞;任花縣縣長--江廣材;出任臨穎縣知事--- 江履祥;戰功赫赫的老將軍- 江化龍;禺北抗日英雄-伍觀淇
冬暖夏熱,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的江高鎮土地肥沃,也產生了很多地方名產:以紅蔥,韭菜,江村黃雞、大田馬蹄為代表的農業名牌產品,以江豐實業、大鵬養殖為龍頭的家禽養殖業。課堂上還讓學生嘗嘗老師制作的馬蹄糕,學生一邊吃一邊感受到江高鄉土的豐富物產,為江高人勤勞、奮進、創新的精神。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性告訴我們這門課程的教學來自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老師要不斷利用身邊的資源去充盈我們的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更具生活化。
2、挖掘課程深度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學習,旨在以育人為本,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提升綜合素質,但這門課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也有大量記憶性的知識內容,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大大降低了課堂的實效,而本土資源的結合使用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現象。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0.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中《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立己達人的人仁愛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對學生進行人格修養教育。2018年10月授予了江高鎮3個傳統文化傳承教學基地牌匾:啟動武術、醒獅公益培訓班,神山紅木宮燈傳習地為紅木宮燈公益培訓班基地;繼續將劉家拳武術文化傳承發揚以外,五豐村還將開設書法班,以學書法為基礎,教授弟子規、劉氏家訓、族譜、戒律、家規等傳統文化內容。這些內容的補充正是讓教學內容得到深入挖掘。
又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一家人》《3.弘揚優秀家風》和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7.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10.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里面展示的優秀家風。我們的民眾抗日無不與我們的鄉土文化融合一起。江高有有禺北民眾英勇抗日遺址;古建筑江高騎樓;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禺北抗日紀念碑;伍觀淇英雄雕像等紅色文化。還有很多祠堂祖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與流溪河休戚相關的精神信仰。
對于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本土資源進行教學融合,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當地資源的政治。經濟、人文風俗等進行教材內容的擴充,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優化學生的道德素養,最終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性發展。
三、鄉土資源推動學生自主性發展
愛因斯坦說:“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或從新的角度來分析一個老問題,需要帶有創造性的想象力。”
《道德與法治》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弘揚民族文化和愛國情懷。[3]
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中《7.請到我的家鄉來》中《我是家鄉的小導游》,學生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江高鎮的鄉土文化資源去介紹其中一處地方。這樣需要學生課前做好對江高一處文化資源深入探究認識。學生在展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深入學習對本土文化資源已經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感受與體驗。這樣的教學促進了學生的資料整理能力很分析能力,進而到達自主發展。
四、強化課程理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重視道理,課外導行。學生獲得道德認識從而轉變成道德行為的實踐才是我們品德與社會最終的目標。這就是所謂“教”是為了“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給老師的教學建議中提到:教師要根據實際條件,就地取材,創造性地發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區、媒體已有的資源,以及購物、旅游、訪友等機會,引導學生適時地開展體驗、考察、調查、制作、游戲等活動,通過學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4]
以一年級的《快樂過新年》為例,在本節課程結束后,讓學生進行學習拓展。對此,為學生提供“新年賀卡制作方法”的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在課下制作新年賀卡,并將制作好的賀卡帶到學校,大家互相分享、贈送。又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中《10.我們當地的風俗》《11.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12.家鄉的喜與憂》這一單元主要從家鄉的習俗和風俗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可觸可感的資源出發,理解自己家鄉的風俗和民間藝術,通過對傳統風俗和藝術的了解,教會學生保護傳統的重要性。本課聚焦于家鄉當地的風俗,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風俗,引導學生愛家鄉,愛傳統。
學生為了加深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很有必要親自到江高鎮內走走,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很有必要,還可以到紅木宮燈、獅頭制作地區感受民間藝術帶來的魅力。讓學生通過課上學習并應用到實際當中,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也是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體現。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很多老師還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主要是老師單方面講解和滿堂灌,學生屬于被動接受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只能記住簡單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另外,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一般都是在學校教室內進行,沒有走出校園,沒有走進社會,缺少實踐的空間,使得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只停留在理論知識上。
結束語
地方文化資源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有機充分結合,課程實施中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家鄉的文化精髓——人的精神,繼承并發揚之。挖掘了可親可敬的家鄉人,讓學生充分感知身邊熟悉或者陌生人都互相溫暖著對方,都在為他人默默付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著貢獻,讓家鄉變得更好。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愛鄉之情和報國之志。形成一個知行統一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而不是單純灌輸的,合作、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有利于實現德育素質教育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新格局。
依托地方文化資源這個最原始的載體,引身邊的文化的“活水”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之“渠”,期待更多的老師從實踐的層面上積極探索有地方特色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以鄉土文化助力道德與法治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美國? 布盧姆? 《人類特性與學校學習》
[3] 姚成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匯編鄉土教材開展愛家鄉教育的探索》 《師道·教研》2020年
[4]張素翹《》巧妙整合鄉土資源,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國德育》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