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蘭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通常會先讓學生進行教材閱讀,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但是教材上展示的知識都是“現成”的,學生通常是在記憶的基礎上應用知識,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地應用。因此在出現復合類、綜合類的題型時,學生很容易出錯。為此,教師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推理與形成過程,讓學生能夠理解知識,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解力;學習力;
一、建立模型,充分感知數學知識
數學教學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得到一個既定的結果,而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一個結果,最重要的是探究過程,它不僅能夠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發展,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建立模型的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具體的框架,然后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地感知數學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同時,教師在建立模型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發展規律,針對五、六年級高段學生創設模型,最后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十分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為此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建設了一個長方體的模型,幫助學生認識長方體表面積。首先,教師為學生展示長方體,然后將長方體進行“拆卸”,每個面都單獨列開,此時一定要注意,其拆卸過程需要詳細與直觀,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構建過程。緊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求每一個平面的面積,之后再將計算式與圖形進行結合,最終推導出面積公式長方體面積=2×(長×寬+寬×高+長×高)。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建立空間模型,以及對模型的變化,引導學生感知抽象的知識,并與學生一同進行探究與推理,最后得出面積公式,不僅讓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得到增強,也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二、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維的運動都離不開質疑的幫助。在小學高段課堂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思考能力,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有效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提問?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內容的設計,難度應該適中,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其次對于提問形式應該多樣化,使學生有興趣進行探究;最后教師要把握提問的時機,在學生困惑時提問,在學生亢奮狀態下乘勝追擊,連續提問等,都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快速發展,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圖形的旋轉(三)》時,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旋轉這一概念,以及理解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教師提前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象?他們有什么共同點?該圖形在旋轉過程中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是什么?旋轉的概念是什么?”這些問題的難度從小到大,學生在回答時也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選擇性回答。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講共同點時,表露出“我知道,但是不會說”的神態,為此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茅塞頓開:“大家看看他們在旋轉時有沒有哪一個點是不動的?”此時大家便會從動、靜這個點進行思考尋找他們的共同點。總之,提問既是幫助學生思維的武器,也是提高學生理解的工具,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靈活運用。
三、生活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課改的盛行下,生活化教學成為眾多教育者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引入生活元素,將學科知識與生活進行了緊密地聯系,希望能夠在學生的思維中樹立學科生活意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學生引入了眾多的生活案例,并在案例中融入數學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下學習新知識,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也能夠讓學生倍感親切,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教師在引入生活案例時,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與性質》時,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具激情,便提前準備了生活化的案例——小面包。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每人發了一個小面包,并讓大家分享給自己的同桌。此時教師先進行演示:“現在老師要把三個面包,分給小明和小紅,先一人分一個,但是老師手里還剩下一個,該怎么分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把面包從中間分開,一人一半。”教師夸獎學生之后,便為學生引出“分數”:“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表示。”教師繼續說:“因為我們這個面包是一個整體,所以整體通常用‘1’表示,現在老師把面包分成兩份,正常說每一份應該是二分之一,但是老師現在不能說它就是二分之一,大家知道為什么嗎?”此時學生陷入思考,于是教師又引出了“平均分”這一重要的注意事情。最后,學生在分面包這一生活案例中,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與性質,并能夠靈活地運用分數解答生活問題。
綜上所述,當學生具備數學理解能力后,其學習進程突飛猛進,不僅能夠通過知識的本質解決數學問題,也能夠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使數學變得更加簡便。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理解對學習的重要性,并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發散思維,集中精力,針對知識進行深入地探究,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數學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最后,希望每一位學生與教師都能夠在數學課堂中相互配合,有效傳遞數學知識,通過理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陳晶晶.新課程下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下旬刊),2020(11):81.
[2] 喬劉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理解潛能的“著力點”[J].新課程,2020(34):205.
[3] 王笑怡.小學數學教學低效的“理解障礙”原因及其對策[J].吉林教育,2020(Z4):73.
[4] 周元媛.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