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要: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小學音樂教學被一些學校和教師忽視了,學生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欠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提高對合唱教學的重視,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新要求改進缺陷,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目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何創新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模式,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音樂;合唱教學
引言
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合唱教學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形式,同時也是體現童聲合唱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小學課堂合唱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是音樂教師非常重視的發展目標。為了實現全面提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在具體教學方案制訂過程中,教師要重視以此目標為核心,通過科學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拓展,幫助學生在綜合學習體驗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合唱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全面實現提高學生合唱學習綜合水平的教育目的。
1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合唱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大多數音樂教師在現實中開展合唱教學活動時,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難以高度集中。實際上,音樂教師在講授合唱教學的相關知識點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正確控制歌唱氣息的技巧,還要教會學生正確掌握音準。學生進行合唱時,要通過不同聲部進行配合。這樣除了可以提升合唱教學的效率外,還可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合唱的興趣。教師在傳授合唱方法時,如果全程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單純地引導學生練習合唱,而未對音符、節奏等知識進行講授,就會對學生正確掌握音準及合唱技巧十分不利。
1.2教學條件不足,缺乏多樣性訓練
音樂是一門聲音藝術,相關的器材設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保證。一般而言,合唱音樂教室,除多媒體教學電腦之外,還需要多層的安全折疊活動合唱臺、相關的音響設備和相關的機架設施,以及鋼琴和各種聲樂器材等。除此之外,后續還需要進行維修或者替換。這是一筆高昂的費用支出,也就導致相關的配套設施難以到位,對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教學活動的落實以及教學效果都產生了不利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學校存在聲樂器材不到位、環境簡陋、設備缺失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還有部分學校相關的設備雖然基本齊全,但是數量不足,無法滿足眾多學生的需求,各年級學生能夠接觸專業設備的機會屈指可數。在這樣的現狀當中,教師只能采用機械化的訓練方法,一句一段地指導學生進行歌唱,無法落實學生的合唱訓練,從而導致合唱教學效果不理想。
1.3理論基礎薄弱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音樂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一方面,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音樂課時的安排有限,教師和家長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影響了學生對合唱的正確認識。另一方面,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音樂合唱教學以歌曲學唱模式為主,很少對學生講解合唱理論,這會使學生缺乏理論基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唱技巧、能力,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模式
2.1尊重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開展新奇有趣的教學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開展新奇有趣的課堂教學。在課前設計教學方案時,要能結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進行設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尚不成熟,但思維十分活潑跳躍,不喜歡單一刻板的課堂模式。而在很多時候,音樂教師出于教學需要會采用反復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也就很難吸收相關音樂知識。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學習意愿,在充分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情況下進行歌唱教學。
2.2加強基礎發聲訓練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根本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的發聲方式及良好的發聲技巧。這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條件,更是提高合唱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所在。在小學音樂基礎發聲訓練方案制訂過程中,音樂教師要重視結合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生構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姿態、正確的發聲方法完成合唱。例如,小學音樂課程《白鴿》合唱教學方案制訂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加強重視基礎發聲訓練教學工作,使學生可以通過律動體會歌曲節奏,模仿《白鴿》歌唱方式,從而為學生音樂基礎發聲訓練奠定良好的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及合唱學習水平。與此同時,在基礎發聲訓練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根據歌曲旋律中所運用的音階級進的方式,充分體會其中上升下降的清晰旋律,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音準和音樂節奏,并提高學生的基礎音樂學習水平及合唱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音樂合唱課堂教學方案制訂過程中,加強重視基礎發聲訓練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2.3重視技巧引導,提高演唱能力
合唱是以集體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需要不同聲音間的配合,同時要做到聲音間和諧、平衡及統一,這樣才能把一首歌曲完美地演唱出來。在提升合唱教學成效的同時,教師應當重視合唱方法與技巧的引導,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現實狀況以及理解程度來整改合唱教學的難易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合唱知識,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首先,對學生合唱時的呼吸節奏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掌握合唱時最基本的呼吸方法。其次,讓學生學會控制呼吸,及時改正錯誤的呼吸方法。最后,要強化學生對音調、節奏的練習,讓學生隨著教師對音樂不同節奏的呈現來進行自我感知,促使學生把理論知識轉變成感知理解,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整體合唱組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加強不同聲音間的傳遞與連貫性,進而提高集體合唱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目標、內容及實施方式均有新的要求。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存在學生理論基礎薄弱,教學方法單一,演唱技巧不足、缺乏教學實踐的問題。建議音樂教師在合唱教學時,注重概念的構建,應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演唱技巧的訓練,設計實踐教學活動,從多方面豐富學生的合唱體驗,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衛青.積小流,成合唱教學之“江海”[J].戲劇之家,2021(28):109—110.
[2]張玉.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品位·經典,2021(18):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