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春
摘要:伴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QQ群、公眾號、APP等新媒體技術以其強大的信息承載力,快捷、高效的實時傳播方式,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媒介工具。將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發揮新媒體動態、開放、個性化信息傳播優勢,助力大學生思政素養的獲得。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應用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的主陣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其落腳點在于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全面、有序、高效展開。高校思政教育更要與時俱進,因勢而變,積極、主動挖掘和依托新媒體手段,改革和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新媒體的“新”,體現在網絡媒介平臺上,基于互聯網,依托計算機、手機等終端來實現信息的實時化傳播,特別是基于網絡的微博、微信、APP、QQ、抖音等新型媒介形態,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加快推動媒體融合,重視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廣泛應用,提升大學生思政素養和媒介素養水平。
一、整合新媒體與其他媒體育人合力,強化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話語傳播權
當下,大學生對微博、微信、論壇、公眾號、APP、短視頻等非常熟悉,也習慣于從這些社交網絡軟件中獲取資訊。高校要重視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整合,特別是對新媒體的開發、利用,要構建新媒體、其他媒體協同機制,配置專門的師資隊伍,參與到高校思政教育新媒體信息的篩選、監控、制作、整合中,利用新媒體來引導大學生,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自律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通過校園新媒體輿情監督機制,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良好的高校校園網絡環境。新媒體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補充手段,高校要重視新媒體思政教育話語權,提升新媒體思政教育實效性。[ 1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居高臨下的角色意識,以經驗為主的說教方式,大學生被動接受、內心出現抗拒與逆反,也讓思政教育喪失吸引力和說服力。新媒體傳播模式,契合大學生生活、學習需要,高校要通過改變原有的話語傳播體系,強化德育為先理念,立足新媒體傳播,整合思政教育內容,拓展思政教育話語邊界。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尊重大學生追求自由、平等、個性的身心需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由過去的“控制式”對話方式,轉換為“勸導式”對話方式,給予大學生自主表達自我愿望、思想的機會。高校要做好新媒體話語平臺管理,依托新媒體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現狀及問題,通過完善話語體系,突出大學生話語傳播權,讓新媒體成為紓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有效窗口。
二、依托新媒體傳播載體,拓展高校思政育人平臺
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課堂是主陣地。但由于課時、地點、空間的局限,課堂思政育人的成效不理想。新媒體平臺的搭建,順應互聯網信息傳播趨勢,也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了新領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升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 2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樹立陣地意識,既要抓住課堂教學,還要延伸新媒體平臺,將新媒體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體系中。一方面,課堂作為思政教育主渠道,圍繞大學生學情需要,通過話題探討,激活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抓住大學生的注意力,深層挖掘大學生的思辨力和判斷力。同樣,大學生思政教育,要轉變過去灌輸理論的模式,要重視課堂的互動與開放。教師要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式,從思政課程育人目標入手,整體考慮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注重新媒體在課堂上的引入、滲透,特別是利用圖文并茂的音視頻技術,來整合思政內容,打造趣味、生動、多樣的思政育人課堂。對理論知識的宣講,學生會感到枯燥,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討論,為學生構建平等的話語溝通平臺,學生自主參與交流,從思想碰撞中激活學習動力。新媒體平臺,還要重視第二課堂建設。高校要利用社團活動,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從活動中習得知識、凈化心靈,培養良好、健康的學習生活習慣。將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學科內容,融入到社團主題活動中,依托紅色主題、環保主題、科技主題豐盈學生的思想體驗。重視新媒體網絡溝通機制建設,積極整合新媒體資源,通過微信、APP等新媒體工具,建立與大學生平等對話、交流的學習圈子。教師也要融入學生圈,聆聽學生最真實的想法,讓學生從新媒體平臺上表達情緒。教師通過“釋疑解惑”,對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學業問題、情感問題進行探討,給出有效性解決建議,消解大學生的思想負擔。如教師與學生在微信群中分享優秀的文章,對大學生關心的話題進行交流,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教師可以快速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動態,提前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預判,針對個別學生的不良想法或意識,以單獨私信方式進行交流,增進師生親近感。另外,通過分享蘊含哲學原理的小故事,彰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史料,讓學生從中交流看法與見解,以“接地氣”的方式來認識和學習思政理論,讓思政教育不再枯燥。
三、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開發多樣化網絡思政課程資源
高校思政教育要體現時代性,要轉變理論課程講授理念,對接和順應當代大學生需要,充分挖掘新媒體思政育人優勢,利用微信公眾號、APP、微課程等資源構建開放的思政交流學習平臺。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大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想、理念和意識形態。大學生社會經驗少,對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存在片面性理解,特別是一些西方觀念、思潮,涉世不深的大學生缺乏批判性和辨析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大學生思想認知問題,利用新媒體了解大學生日常生活,從一些熱點話題交流中發現和把脈大學生意識形態變化,通過正面回應、積極應對的方式,指導大學生廓清觀念,抵制不良意識、觀念的侵蝕。思想政治教育要搭建良好的育人客觀環境。新媒體技術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師要面向大學生,包容大學生的個性。通過構筑純凈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讓學生的個體需求與群體價值觀念得以整合。新媒體為思政教育傳播搭建了虛擬網絡空間,各院校既要發揮課堂育人的主陣地,還要銜接新媒體平臺,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更具針對性、親和力。圍繞“紅色基因”的討論,拓展“愛國主義教育”辯論活動,通過潤物無聲的滲透式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政道德素養。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創新。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要敢于創新,借助于新媒體交互式、體驗式學習手段,落實好思政教育工作任務。教師要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轉變育人觀念,將思政課程與新媒體整合起來,制作和開發集圖文、音頻、視頻等于一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輕松、愉悅中認識、獲取知識。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打造“優質網絡課程”集群資源,讓思政教育學習課程更豐富、更多樣。
四、關注大學生媒介素養,優化新媒體育人環境
媒介素養具有綜合性,涵蓋心理學、傳播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知識和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互聯網的全面覆蓋,信息傳播與共享、更新速度更快。大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快速登錄互聯網,并了解各類媒介信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對廣大大學生而言,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更要學會和掌握信息的辨析與批判能力。新媒體技術實現了海量信息資源的整合,教師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幫助學生提升媒介素養。[ 3 ]如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對不良信息進行屏蔽,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營造向上向善的網絡氛圍。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依托新媒體平臺,向大學生推送紅色文化。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要拓展新媒體育人陣地,提高廣大師生的媒介素養。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生活空間。對新媒體媒介資源進行篩選、重構,結合國情、校情、學情引入媒介素養教育交流活動。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反映了大學生群體的主流意識,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法制保障。新媒體的發展在監管領域還存在不足。高校要建立健全新媒體監管制度,以法律法規形式指導高校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融合。對不良信息進行溯源,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設置大學生信息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開展媒介使用應急演練,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構設和諧健康的新媒體育人環境。另外,高校要加強校園網建設,打造精品網站,凈化網絡環境。圍繞新媒體優勢,各院校要因校制宜建立新媒體網絡交流平臺,宣傳正能量。開發思政育人APP,讓思政課程更具可讀性。借鑒清華大學的“AtTsinghua app”、同濟大學的“微同濟”等APP,將校園生活服務、校園資訊、網絡社交、思政課程學習等綜合起來,最大限度發揮新媒體思政育人概念。
五、結語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要重視和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把握好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規律的銜接,利用新媒體宣揚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工匠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等,將現代教育方法與新媒體傳播渠道整合起來,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書慧.新媒體視域下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研究[J].文化產業,2021(14):125-126.
[2]張明明.社交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9):71-72+79.
[3]余友情.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1):91-93+9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