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大力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應貫穿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整個過程。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現狀,提出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收稿日期:2022-01-15
作者簡介:張春愛(1981- ),女,濰坊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就業具有重大意義。在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有利于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科學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我國積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職院校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抓住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規律,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使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得到良好發展,為地方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高職院校的不斷努力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成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仍然處在探索階段,還不夠成熟,還沒有真正發展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創新創業教育要從整體出發,系統設計,不能進行突擊教育。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創新創業能力融入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培養每個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現狀
(一)創新創業教育覆蓋廣,但需準確定位,提高深度
創新創業教育應具有跨度寬、層次深的特點,從本質內容、核心內涵和開展方式等方面要向縱深發展,為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多種選擇。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欠缺針對性,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幫助大學生辦企業開公司。這種功利主義的定位割裂了創新與創業的關系,舍本求末,只講創業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價值取向。
多數高職院校針對少數學習成績優異、創新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教育面向部分準備競賽的團隊,并非全面覆蓋,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職院校組織了許多創新創業大賽,也相應成立了各種創新創業機構,如創新實驗室、創業協會、創新創業學院等,但參加的學生較少,部分學生是局外人。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活動大部分是為了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比賽評比,未能貫徹到整個教學過程。部分高職院校認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就是提高學生的畢業率,是學生畢業指導的一部分。
(二)課程體系已初步構建,但需加強系統化建設
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課程,需要系統的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高職院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多數高職院校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完整的系統的課程。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模式,仍然缺少立足點,未能完全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尚未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無法真正地落到實處,使每位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
高職院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比例需要進一步協調,大多數課程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必修課很少。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與通識教育相脫離,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脫離問題。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不同,脫離了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無源之水,缺乏動力。
(三)師資隊伍逐漸壯大,但需加強結構化建設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導師數量不足,創新創業師資比專業課師資相對薄弱。高職院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所有專業,這需要較多的創新創業導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采取小班制的教學模式比大班制的模式更合理,因此需要大量的創新創業教育導師。部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師的數量未能滿足需求。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專業水平低,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老師相對較少,師資結構欠合理。創新創業教育有的由各專業老師兼職,有的由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輔導員或負責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的干部兼職。多數高職院校缺少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較多實踐經驗的創新創業導師。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教學方法仍然沿用以前的老方法。目前,多數高職院校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秉承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創新精神尚未充分發揮。教師往往凌駕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之上,成為不容置疑的權威。教師在課堂上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缺乏主動性,被動接受新知識,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限制。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對策
(一)合理定位,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觀念
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基本素質為導向,目的是讓高職學生增強“自我創業”和“工作中開拓創新”的能力。
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突出多樣性,從學校類型和層次,尤其是學校所處區域的客觀實際出發,發現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高職院校必須合理定位,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讓幾個有興趣的同學去開公司,而要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認識和態度意志的培養。從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來看,大多數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但是,這些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并不差。現代社會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創業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創新創業意識,增強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以育人為目標,糾正辦企業、開公司為目標的想法,切實把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
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要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教育教學管理、課外活動等各個方面和環節,糾正局限于某一具體學科的做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高職院校要讓老師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創業教育并非面向少部分老師,并非是就業指導中心的任務。所有老師要意識到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的全過程,貫穿于高校培養人才的始終。
(二)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新與創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可割裂開來。創業活動需要主體具有能動性、開創性,充分體現創業者的創新特征。創新的價值在于創業,創新只有體現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或者實現主體的自我滿足,從而實現創新的價值,而創業的內在需求又推動了創業者不斷創新。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糾正針對某一技能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參加某項創新創業競賽的問題,而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其目的能否達到的關鍵在于課程體系建設是否體現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教育的手段,要打破課程體系中的學科界限,確立以創新創業能力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整個課程教學體系之中。
高職院校應該形成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不但要把創業、創新的理念融入教學之中,還要強調教學的綜合性和學科的互補性,把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知識引入其中,構建內容廣泛、具有深度和操作性強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1.注重通識教育,拓寬基礎學科課程。高職院校應該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把創新創業教育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把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人才培養體系中去。高職院校注重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和開拓創新的意識,使學生具備多學科知識背景和多視角思維模式。反之,如果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脫離了通識教育,那么只能培養一批只有一技之長、視野狹窄的學生,偏離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初衷。
高職院校應該廣泛開展相關的基礎理論課,掌握創新創業知識,增強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活動是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具備廣泛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創新創業基礎、法律基礎、社會學、統計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公共關系、心理學、企業管理、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學生應該了解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市場規律等,掌握將來在工作中需要的創新創業基礎知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2.結合不同專業,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要以專業教育為基礎,又要為專業教育提供引導。高職院校應該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不斷深化專業、產業、就業互融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各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和方法,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理念,是一種頂層設計。專業教育是基礎,沒有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空中樓閣。高職院校應該從這種理念出發,指導專業課程設置,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計要突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教學既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搭建多層次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實習實踐是讓學生到企業工作崗位上頂崗學習、進行實際生產經營的教學環節,讓學生體會實際生產經營過程,獲得感性的經驗,并進行理性的深入思考。同時,他們接觸并了解到本專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現狀、發展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和發展前景,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實習避免只是簡單地從事一個崗位或一個操作的頂崗實習,要注重對整體行業或工作技術流程的學習與思考,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創業設計。高職院校支持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可以把學校后勤服務部門某些項目進行商業運營,交給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建立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指導學生進行電商、微商等實習性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廣泛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在企業平臺上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
(三)增加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調整師資結構
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很多專業創新創業教師。教師需要具有豐富的創新創業知識,掌握大量的實際操作,才能將創新創業思想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切實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到課程中,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
高職院校要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師資水平,做到“走出去” “引進來”。經常對創新創業教師進行培訓學習,讓教師與社會企業進行交流,提高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科研工作。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聘請社會上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成功人士作為兼職導師。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專任老師的責任,而是學校所有老師的責任。各學科教師要更新教學方法,把創新創業教育滲入到育人的全過程,引領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把對學生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融入到教學管理過程中,特別是專業課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專業技術發展以及社會生產的實際需要,啟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
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要改革陳舊的教學方法,實施創新的教學方法。傳統灌輸式的授課方法既降低了教學效果,又忽視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能適應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需要。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和技術,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把日常教學與網上互動聯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質疑權威并提出獨到見解,善于綜合分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協商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的良好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形成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大膽思考創造的學習習慣。創新創業教育應貫穿于課程教學之中,設計問題不必要求學生有標準統一的答案,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四)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應建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對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評價,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水平。
在評價主體上,高職院校、學生和用人單位都要參與創新創業評價,使創新創業評價具有廣泛性。在評價指標上,高職院校要根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評價,確定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在評價內容上,高職院校要從創新創業的課程質量和實踐教學等內容出發,評價內容要科學、準確。在評價方法上,高職院校應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將創新創業實踐、考試和學科競賽等多種方法結合,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學分置換或互認。在評價效果上,高職院校不僅要從理論知識進行評價,更要注重整體效果。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文化基礎差,需要糾正以書面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而應該以創新創業能力進行評價。高職院校應該激勵學生發展創新創業能力,多開展創新創業設計競賽,進行創意、制作、發明、創作等方面的活動,并把成績納入到學業評價當中。實施彈性學制,改革學分制,支持具備條件的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比如以下活動可以獲得相應創新創業學分或者轉換選修課學分:①參加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②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③獲得授權發明專利;④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⑤通過學習考試取得國家公布的各類職業資格證書;⑥參加學校認可的各種科學研究工作及其它創新創業活動;⑦業余或者休學自主創業。
參考文獻:
[1]? 趙婀娜.創新創業教育,亟需“升級版”[N].人民日報,2017-1-5.
[2]? 張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觀念辨析與戰略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10(23):45-46.
[3]? 吳維.高職院校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01):63-67.
[4]? 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9-11.
[5] 王雄偉,劉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重點[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6):86-90.
[6]? 許鑫. 高職創新創業行業指導教師隊伍“四位一體”建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0(18):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