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楊龍 徐家鵬

摘要:文章通過對比2020年以來陜西省安康市搬遷前后多種維度指標的變化,說明普惠金融對農村多維相對貧困的影響,得出結論,普惠金融的發展對農民收入、教育、能源使用、網絡覆蓋率等多種維度貧困的減輕起到積極作用。但政策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某些維度減貧效果不明顯;我國尚未明確多維相對扶貧標準;普惠金融受到金融市場條件制約;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對此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易地搬遷;多維相對貧困;精準扶貧
一、研究背景
與金融普惠相對的金融排斥是指金融機構減少在某些地區開設分支而影響了當地居民享有正當的金融服務權利,這些居民沒有能力獲得應有的金融服務,生活極度不便,這正是普惠金融的緣起。從尤努斯“窮人銀行”開創小額貸款模式,到世界上最大的NGO孟加拉國農村發展委員會,說明了普惠金融的推廣對農村多維貧困的減輕有著正向作用。
孟加拉國普惠金融的成功讓許多發展中國家在處理農村問題方面看到了希望。從2006年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我國首次公開使用普惠金融的概念,到《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黨中央出臺了許多鼓勵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起步較晚,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不夠全面,普惠金融的推廣面臨諸多挑戰。目前在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實施的深度與廣度不夠全面,基于易地搬遷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研究也較少,陳鈴,陳源,韋坤州(2020)以貴州省安龍縣為例,介紹了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普及現狀,提出擴大易地搬遷優勢,縮小城鄉金融服務差距;張立軍等(2006)發現小額信貸服務能夠提高農民家庭收入,有助于貧困戶脫貧;李美琴、彭秀麗(2016)反映了在呼倫貝爾易地搬遷過程中,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補償等方面的信貸支持情況。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對普惠金融緩解農村貧困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的成果,但對于易地搬遷背景下,普惠金融對農村多維相對貧困的影響研究較少。本文圍繞陜西省安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點分析普惠金融對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民幸福指數提高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服務提供建議。
二、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一)易地搬遷對多維相對貧困的減緩效應
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組于2020年10月上旬在陜南安康市獲取的231份有效問卷數據發現搬遷前后各指標類別情況如表1所示。
精準扶貧是從收入情況、教育接受程度以及健康狀況等方面全面說明相對貧困,這契合于多維貧困的理念。通過搬遷前后數據對比不難看出,易地搬遷后,農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改善;互聯網覆蓋率顯著增加,農民獲取信息途徑增多,易接受新文化;搬遷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條件;農村學生獲得教育的權力得到更好地保證。另外在調研中發現,在被調查的231戶農民中,98%的農民屬于自愿搬遷類型,由此可見,實施易地搬遷政策是人心所向,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
(二)金融政策支持
Dupas和Robinson(2013)發現當政府為貧困戶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使他們能夠有效利用金融賬戶時,他們的收入會提高,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近年來我國出臺了許多政策以支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如財政部發布的《稅務總局關于延續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國務院提出的《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財政部與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以及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等。在我國大政策環境下,陜西省不斷頒布有關金融服務的扶貧政策,形成了初步金融扶貧體系,其中2019年出臺的《陜西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施細則》要求陜西省金融機構扎實推進脫貧工作,積極落實精準扶貧,全力以赴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全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金融服務的短期及中長期目標,規定了陜西省脫貧攻堅的切入點和聚焦點;《陜西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施細則》配套實施的《關于加快推進特色產業扶貧工作的通知》《關于大力開展就業扶貧的實施意見》《陜西省林業精準脫貧實施方案》和《陜西省教育扶貧實施方案》等政策,對農村多維相對貧困的緩解起到了正向作用。
(三)易地搬遷背景下,普惠金融對農村多維相對貧困的影響
自2008~2017年,陜西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測度值從0.0510上升為0.1128,提高了6%。據本文調查數據發現,搬遷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的搬遷補貼金額均值為每戶74070元,相當于每戶搬遷前外出打工收入的1.95倍。除此之外,為了補償易地搬遷帶來的農戶土地減少問題,陜西省政府給予了搬遷農戶住房面積補貼、工作補償、社會保險補償、以及其他金融服務。最重要的是,由于搬遷帶來的交通便利、固定資產增加等原因,社會上的金融排斥減少,為農民貸款提供了便利條件,增加了農民可支配流動資金數額,更多的群體可以享受公平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從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減輕農村地區的貧困,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進一步提高了其生存發展的能力。
從普惠金融扶貧角度來看,王藝容,趙丙奇(2021)的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發展對農民收入、教育、能源使用、網絡覆蓋率等多種維度貧困的減輕起到積極作用,其中小額信貸可以有效提高農村家庭收入,減輕農村家庭生活負擔。李季剛,馬俊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可以緩解信貸約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減緩農村貧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南銘揚(2020)認為利用大數據識別幫扶對象有助于精準扶貧。關佳(2020)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滿足扶貧的精準性和可獲得性。趙萍、王純杰(2020)發現普惠金融在實施過程中受地域影響大,不同區域間扶貧成果不平衡。張晴、龔亮(2020)認為在振興鄉村過程中,金融貸款政策的推行更有利于脫貧。
三、現存問題
盡管普惠金融帶給農民越來越多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但目前我國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依舊出現了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交易成本高、控制風險大、金融服務程序繁瑣等原因導致金融服務效果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一)某些維度減貧效果不明顯,農戶發展能力弱
根據調查數據不難看出,易地搬遷對農村地區16歲及以上人群教育影響程度較小,考慮到年齡增長、升學等因素,小學及以上教育水平提高率僅為6%,效果不明顯;另外搬遷前農戶每年存款均值為7851元/戶,搬遷之后每年存款余額減少到5513元/戶,由于搬遷之后農戶很難食用自己種植的低成本農作物、物價上漲等原因導致開銷增大,在收入小幅度增加支出較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農戶存款減少,降低了農民生活質量。
(二)我國尚未明確多維扶貧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脫貧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人口所占比例從1978年的97.5%降低到2019年的0.6%,貧困人口數減少了1109萬人。目前對于貧困的標準,我國已經有明確規定,但是對于多維貧困而言,由于其涉及教育程度、家庭財產、生活環境、住房條件、健康狀況、醫療機會、時間利用和社會聯系等方面,并且受地域影響較為嚴重,目前我國尚未明確多維扶貧標準,致使扶貧缺乏針對性,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扶貧過剩或不足現象,難以做到精準扶貧,影響我國脫貧的進度。
(三)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與金融市場條件較差
Jia(2010)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會影響農民進行融資。金融業是重要的服務型產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依賴于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更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國金融環境較差,許多創新型金融機構仍未能建成服務點或服務點形式過于單一,使得當地大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或轉型升級失敗,限制了農村資金流動性和金融政策的全面實施與開展。
(四)監管機制不夠完善
我國農村普惠金融法律監管體系建設不成熟,立法理念滯后、監管力度不夠。金融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鞏固整體經濟的發展,但現實中可能由于對扶貧成果的鞏固不到位、監管力度不夠以及資金流向與長效機制還未建立等問題,并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低成本、扶弱和公平,事實上現行的金融政策在設計時,主要是為了穩定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我國普惠金融法律體系在建設時應該提高針對性,以惠及更多農民群眾和擴大覆蓋率為核心目標,做到精準扶貧,加大執行力度,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帶來的福利,進而促進普惠金融在農村進行更有效地推廣。
四、政策建議
(一)擴大易地搬遷優勢,縮小城鄉金融服務差距
陜西省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7月19日印發的《陜西省移民(脫貧)搬遷工作實施細則》(陜政辦發[2016]66號)中,明確指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是指省內“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即居住在環境惡劣、不具備基本生產和發展條件的偏遠地區、高寒山區和陡坡峽谷地帶的農戶,遠離集鎮和交通干線,修路、通電、通水一次性投資成本過大,無法在當地生存的農戶。將偏遠農村地區居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是陜西省實行的特色扶貧措施,陜西省政府應該在此基礎上擴大易地搬遷面積,增加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進而縮小由地域限制引來的金融排斥。
(二)加快金融市場發展,健全金融市場監管政策,嚴控農村地區金融風險
加大政府主導、金融機構參與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地方政府增信的優勢,推動符合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產品發展;健全金融市場體系,推動金融產品利率市場化。政府在引導金融行業進行精準扶貧的同時,要加強金融市場監管,避免不法分子從中汲取利益,妨礙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要加大懲罰力度,對不法分子嚴懲不貸;在加強金融市場監管的同時,做好對政府本身的監督也不容忽視,從根源上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政府還應善于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完善區域征信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完善事后風險管理與信貸風險補償機制,補齊金融風險處置短板。
(三)提高農戶的金融素養,加深農戶對普惠金融的理解
首先,要清晰地認識到普惠金融發展對農村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通過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廣金融福利政策來提升農戶的金融意識,填補農戶思想層面上的金融缺口,引導他們習慣于用金融的角度認識事物,思考問題;其次,農戶應該順應數字化社會發展的潮流,利用互聯網覆蓋率增大的客觀優勢,主動接觸、認識、理解數字普惠金融。最后,農戶要提高自身金融素養,提升金融常識和法律意識,培養自身防控金融風險的能力,不盲目聽信、不跟風、不相信捷徑,要從正規的渠道學習金融知識,避免誤入歧途,以更好地發展自己為目標去掌握金融知識,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政府應當從多個途徑擴大農戶接觸金融知識的機會,全面提高農戶的金融素養,通過讓農戶掌握貸款知識來幫助他們避免因不了解貸款程序而產生的隱性金融排斥,可以提高農村地區金融資源使用效率,增強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
(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
重視法律在促進精準扶貧中的地位,不斷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尤其是涉及到風險規避及補償機制方面的內容,將法律作為開展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的根本權利保障。精準扶貧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法律保障,國家應盡快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為精準扶貧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護。不同地區應制定具有區域特色的扶貧政策,綜合考慮本地區教育程度、家庭財產、生活環境、住房條件、健康狀況、醫療機會、網絡普及和社會聯系等因素,及時、準確、具有針對性地實施。
(五)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分設多個責任部門進行責任劃分,各個部門之間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且保證部門之間信息公開透明,共享相關信息,這有利于政策落實,以保證精準扶貧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金融服務專項工作小組,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金融市場中,小組成員應該逐步探索出符合當地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信貸模式,不斷優化自身發展;建立專項資金、完善硬件設施,可以設置互聯網辦公點來解決農民在普惠金融業務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為人民群眾答疑解惑。
參考文獻:
[1]梁潔.農村普惠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重點與路徑選擇[J].西南金融,2021(04):41-51.
[2]陳鈴,陳源,韋坤州.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普及現狀——以貴州省安龍縣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04):12-14.
[3]張立軍,湛泳.金融發展與降低貧困——基于中國1994~2004年小額信貸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6(06):36-42+123.
[4]李美琴,彭秀麗.對呼倫貝爾市金融支持易地扶貧搬遷情況的調查思考[J].北方金融,2016(10):102-103.
[5]Alkires,Santos M E.Measuring acute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Robustness and scop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J].World Development,2014, 59(01):251-274.
[6]Dupas P,Robinson J.Savings Constraints and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Kenya[J].Applied Economics,2013(01):163-192.
[7]王藝容,趙丙奇.普惠金融的多維貧困減緩效應研究——基于相對貧困的視角[J].科技與經濟,2021,34(01):51-55.
[8]李清水.基于鄉村振興的普惠金融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21(04):109-110.
[9]李季剛,馬俊.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關系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1, 37(10):138-141.
[10]南銘揚.基于精準扶貧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0(10):101-103.
[11]關佳.金融精準扶貧的數字普惠面向:核心動力與實現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0(10):56-64.
[12]趙萍,王純杰.農村普惠金融扶貧:成效、差異與審思:基于遼寧省 117個貧困村的實證調查[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08):103-111.
[13]張晴,龔亮.普惠金融減貧異質效應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0(06):136-139.
[14]顧寧,張甜.普惠金融發展與農村減貧:門檻、空間溢出與渠道效應[J].農業技術經濟,2019(10):74-91.
[15]Jia X P,Heidhues F,Zeller M.Credit Rationing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10,70(01):37-54.
[16]倪海贇.經濟新常態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研究[J].商展經濟,2021(08):59-61.
[17]郭志.深化區域金融改革 防范金融風險——以國家綜合金融改革實驗區泉州為例[J].宏觀經濟管理,2021(04):69-76.
[18]郭國峰,張穎穎.鄉村振興視角下普惠金融支持農村發展效應研究[J].征信,2021,39(02):88-92.
[19]溫紅梅,李環宇.新形勢下農村合作金融法律規制的完善對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02):94-97.
[20]趙祖媛,許熠,戎宇.易地扶貧搬遷金融服務的實踐與思考——以黔南州惠水縣為例[J].區域金融研究,2018(11):61-64.
*本文系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易地搬遷對農村多維相對貧困的影響”(S202010712228)成果;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勞動力遷移下陜南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多維貧困測度、分解與扶貧對策”(2018D34);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與新型城鎮化的協同發展:邏輯機理、推進路徑與政策設計”(2020KRM0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徐家鵬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