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瑜
摘 要: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基礎數學知識的前提下,還要關注學生數學思維以及數學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問題驅動模式作為素質教育教學理念下的重要模式,已被許多小學數學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由于該模式的主要特點便是以問題為主要教學手段,利用問題推動課程的發展,為此問題驅動教學要緊扣教學目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推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驅動;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4-0108-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fficiency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problem-driven
ZHANG Yingy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Yunxiao Coun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ici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primary schools requires tea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on the premise of teaching students basic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s an important model under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blem-driven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classroom teaching by many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Because the main feature of this model is that it takes problems as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and uses problem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the problem-driven teaching should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generation of efficient classrooms should be promoted while completing the teaching task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oblem-driven; Efficient classroom
在問題驅動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師以問題為紐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數學知識,促使新知授課目標得以順利達成。同時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這對于發展學生數學素養、打造高效課堂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與意義。
1.問題驅動教學的含義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在備課時會設置好幾個數學問題,并將問題與課堂環節融合起來,通過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探索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記憶,進而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率。
日常教學中,通常問題驅動模式會同其他教學模式一起應用,或者以組合式問題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中,但為了保證問題驅動模式的應用效果,教師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結合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依照學生的學情設置與關鍵知識點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并探索問題的答案。第二,依照課程教學目標設置問題。教師在向學生明確問題的研究方向以及求解方法后,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時引導學生結合舊知或生活經驗探索問題的答案,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第三,組織學生一同對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實踐探究、互動交流、獨立思考等方式分享問題的解決方法,適當點評并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找出學生的知識體系漏洞,及時完善并針對性地講解拓展,優化學生知識構建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第四,分層次討論問題的求解方法,突出問題的啟發性和層次性,通過拓展問題的深度和維度,令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鍛煉,鼓勵學生從原認知水平出發求解數學問題,并找出思維疑惑點,利用新舊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促使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完成新知的內化與遷移,充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技能。
2.通過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此時期的學生思維較為跳躍,部分學生極具想象力,但有的學生由于膽小或害羞,擔心自己的想法會遭到教師的批評或責備,所以并不會主動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學習需求或分享自己的學習感受。這導致教師無法從學生處獲得及時的學習反饋,不能準確地判斷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情況,同時學生也因沒有及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壓制了想象力的發展,失去了邏輯思維表達能力的鍛煉機會。而基于問題驅動教學模式下的首要前提就是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保持輕松自主的學習狀態。同時,教師適時地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給予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而學生在多樣問題的作用下,會激發對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強化所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構建高效課堂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和意義。比如,教師在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模式時,常常會劃分好學習小組,并組織學生依照教師設定的問題做小組討論。在限定時間結束后,學生小組會主動分享問題的解決策略,小組間的相互分享有助于推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成長,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這能夠為培養學生多維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3.通過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1)明確教學目標與問題內容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要仔細研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學情并結合理論知識設計問題以驅動教學模式中所用到的問題內容,通過問題的設定突出教學目標。同時,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從而讓學生通過問題探究就能夠明白所需掌握的數學知識有哪些,這有助于確保課程教學不偏離教學目標,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點的深度理解。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究問題的時候,需注重問題內容的間接性,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問題的中心意思,提高問題的嚴謹性,促使學生準確把握問題主旨,集中方向探索問題答案。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教學中,學生學習到了“混合運算”,該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混合運算的基本步驟,了解混合運算計算時的基本書寫要求,提高學生對算理的運用。為此,教師在課前備課中就要明確這一目標,并針對像混合運算中出現影響運算順序的括號、中括號等數學符號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這樣教師在進行問題驅動教學模式與情境模式相結合后的問題設計時,就能夠從情境中找出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問題,進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探究,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學習和應用。為此,教師出示下列問題:
第一,數學口算練習題。
1)5×8=
2)9×3=
3)87-4=
4)72+34=
第二,觀察下面兩道數學運算題,講一講運算的順序是什么。
28-7+9=
92+47-12=
第三,情境問題。暑假到了,小鵬的爸爸與媽媽帶小鵬去了游樂園,小鵬在游樂園買了4輛小汽車,吃了2個冰淇淋,已知小汽車的單價是20元/個,冰淇淋的單價為5元/個,請問小鵬去游樂園消費了多少錢?
在教師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后,教師首先將教材中講解“混合運算”的理論知識做簡單的導入,隨后,向學生介紹計算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明確這是混合運算的基本運算規律,然后引導學生依次練習上述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逐步感受混合運算的真正含義,發現數學算理本質,并在情境問題的運用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逐步完善求解混合運算的熟練程度。最后,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練習反饋為情境問題做適當拓展,增加問題難度,如在小鵬的故事中,增加小鵬的爸爸與媽媽在游樂園中的消費項目,并要求學生求解小鵬一家三口的消費總額,通過增加混合運算的項數來鍛煉學生混合運算的計算準確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益。
(2)組織學生小組交流與合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驅動教學模式與探究教學模式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的數學技能均得到提升,同時也鍛煉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與探究能力。為此,教師在結合教學內容設定好數學問題后,可以依照學生的學情劃分學習小組,確保各個小組中包含不同層次的學生,小組之間的差異盡可能地減小,這樣有助于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學困生能夠得到其他學生的引導和幫助,使得不同難度系數的問題都可以在小組中得到積極踴躍的討論。另外,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內容也是影響教學高效性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師設定的問題難度過低,就會影響高層次學生的探索熱情,小組合作探討的氛圍也會受到影響,而如果教師設定的問題內容難度過高,那么就會導致學困生因問題超出了認知水平而喪失參與討論學習的信心與動力。為此,確保合作交流的環節在適當的流程中發生,同時也要強調問題的內容,盡可能多地覆蓋各個層次的學生,提高此環節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學習中,教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為每一組預備了一只恐龍模型:“請每個同學細心觀察,你看到了這只恐龍的哪一面?是什么樣子?”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恐龍多角度照片,隨機點名,“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樣的?和這名同學看到的是一樣的同學請起立。”“其他學生還看到了哪張圖片?你為什么會看到這張圖片?和這名同學看到一樣的請起立。”這時會發現還有一些學生沒有起立過,“那你看到的是哪一面?為什么看到的是這張圖片?剛才同學們都把自己看到的那個面說清楚了。現在,請每組移動位置,圍繞‘位置變了,圖像會變嗎?’進行組內交流,要求每個組員對圖形進行多個方位的觀察,并對圖形的相對位置進行詳細的描述,即記錄自己在左、右、前、后、上、下等方向所看到的圖像,將不同方位下圖像的形狀進行描述并用抽象幾何圖形的方式繪畫下來。”實踐證明,通過實踐練習以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初步建立了空間立體觀念。隨后,教師又展示了一些其他較為復雜的立體圖形進行擴展學習,引導每組統一結論: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同。
再如,小學數學“加法”學習中,由于加法運算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運算概念,為了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師可在教學中通過互動交流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采用固定的語句模板“最初有? ? 后來又來了? ? ,現在一共有? ? ?”進行表達。此句式結構不僅能夠給予學生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同時也能夠突出句式后的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生小組相互交流并列出算式求得結果后,教師要求學生小組以口答的形式進行闡述。這一交流過程便形成了以問題驅動為主線路的閉環交流,即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求解—問題的回答,而學生經過了此次交流和溝通,對加法運算與文字表述的理解能力有了充分的提升。
另外,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合作的時候,還要避免學生小組出現交流孤島。有的小組習慣于組內交流,大家思考模式逐漸固化,而因沒有與其他小組進行及時的交換分享,導致這種交流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為此,教師需主張學生以多向交流為主,通過小組與小組間的互動、互換組員、同教師辯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靈感與創造力。教師則在應用問題驅動的時候,將學生爭論的點適時地切入到交流內容中,促使學生的學習動力被激發,主動參與到討論中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此過程有助于構建全班交流學習共同體,進而使全班都得到全面發展。
(3)落實問題驅動的教學評價
在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探究結果以及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做分析講解和總結評價,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對新知理解的誤區或認知上的不足,從而及時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以進行有效地學習。為此,教師在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后期,就要對上一環節做好評價與總結,分析各個小組在討論中的收獲和心得,了解小組探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歸納每個小組在實踐探究中所應用的數學學習工具,以及學生小組經過上個環節的問題探究對數學定理、性質等的理解是否有所提升,或者得出了什么數學結論,進而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本質總結出抽象化的數學知識或邏輯關系,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培養學生及時反思和總結的好習慣,從而推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4.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有利于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同時學生也會在問題驅動模式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激發學生對學科理論知識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與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曲紅霞.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20(S2).
[2]施艷青,余秀麗.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J].名師在線,2021(04).
[3]劉二茜.基于問題驅動的數學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