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嚴
摘? 要:民辦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影響力相對較低,文章探究“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對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動作用,初步探索民辦高校開展“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優勢,思考在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如何創建有效發揮輔導員的主體作用、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創新工作模式。
關鍵詞:中華詩詞;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大學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1-0029-04
一、吸收 “詩詞文化” 與 “紅色文化” 的必要性
(一)“詩詞文化”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
詩詞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歌,其語言高度凝練,依照一定的節奏和韻律來形象地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對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部分的中華詩詞進行研究與學習,能夠進一步認識詩詞的功能和詩人的社會責任,這對當代大學生提高創作和運用中華詩詞的文化自覺,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教育實踐意義[1]。
溫故“詩詞文化”的同時,也是在知新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文化系列活動,比如誦讀名作、吟詩作對或者情景再現演繹經典等,不僅可以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領悟詩人的寫作意圖,了解歷史背景,挖掘詩詞內涵。
高校應通過搭建的中華詩詞學習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中汲取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和高尚精神追求。談到精忠報國,古有明代詩人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今有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闹腥A詩詞中,大學生可以感悟中華歷史的源遠流長且經久不衰的中華文明,習得努力拼搏、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的中華優良傳統和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人生態度,從而在大學期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爭做社會主義“四有”好青年[2]。
(二)“紅色文化”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動作用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為實現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戰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主要包括蘇區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3]。
民辦高校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發展教育,以弘揚紅色文化為切入點,引導鼓勵學生加強紅色文化學習,夯實政治理論基礎,帶領學生瞻仰烈士陵園、參觀革命遺址、走訪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誦讀經典書目,演繹愛國歌曲,講述抗戰故事,觀看革命電影等紅色精神遺產。作為大學生思想認知形成的重要時期,民辦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強調以紅色文化為校園文化主基調的思想政治引領,將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唯物辯證歷史觀,還可以感悟秋瑾同志“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的高尚民族精神,深刻領會毛澤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崇高政治理想[4],于潛移默化中形成道德典范,培育良好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指導大學生將吸收的政治理想信念的紅色文化核心通過自身價值觀的轉變轉化為個人思想政治觀念,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融合“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優勢
(一)有效推動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從豐富的經典作品和偉大革命實踐中可以看出,“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具有較大相似性,都蘊含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政治理想,所以歷史性和民族性是“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共同點。另外,“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是辯證統一的,這兩種文化的結合,不僅為學生搭建了有效的學習平臺,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還夯實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強化了各級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創新發展了工作新模式。
諸如思想政治、形勢政策、軍事理論、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中,輔導員等育工作者可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引據“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經典,以英雄人物為榜樣,以先進典范為引領,通過對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優秀事跡的解讀與傳揚,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求學生學會讀書、傾于表達、樂于分享。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學生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中華文化內涵的理解,還領會了古人詩詞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和人生抱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5]。所以,這兩種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提升文學涵養,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加快提升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力
“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基因,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前有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后有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些仁人志士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名篇佳作和紅色經典中可以看到,在時代背景下的要求和人民的心聲。對百姓生活的悲憫與關切是詩詞文化的主要特質,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是紅色文化的顯著特征。因此,輔導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列舉詩詞文化中杜甫、李白等詩人名句來彰顯古時青年的政治抱負和志向,并與“紅色文化”中表現民族大義、赤忱愛國情的魯迅、李大釗等同志的經典佳作相聯系,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體會感悟,通過“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等系列活動的開展,基于中國歷史和現實特色,提升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說服力,進一步加深思政教育的影響力,使得學生在古往今來的偉大民族精神滲透下,成長為更加具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6]。
三、促進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凸顯輔導員職能,發揮教育主體性
輔導員工作貫穿學生的在校過程,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輔導員也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主要宣傳者,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輔導員首先應該強化自身理論學習,在學生的成長關鍵期起榜樣示范的作用。其次,輔導員應深刻認識輔導員崗位的特殊性,在新的歷史時期,需扮演好政治思想領航者這個角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此外,輔導員應深入理解“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內涵,把握思想精髓,充分發揮自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為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7]。民辦高校還應整合教育資源,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對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影響,明確輔導員工作職責,進而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管理水平。
1. 深入強化理論研究,提高教育完整性
輔導員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同時也是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惑者、專業學習的指導者、人生發展的導航者[8]?!耙虢o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得有一桶水?!陛o導員應該充實自身,具備扎實深厚的業務素養、廣泛全面的文化知識,在高校開展“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系列校園活動背景下,更應熟悉了解這兩種文化,并將這兩種文化滲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中。輔導員應從點滴細節入手,創新工作路徑,幫助學生剖析“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內涵,以多元化的工作方式深入研究分析“詩詞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與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共性和差異性,思考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挖掘可以用于促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資源。民辦高校也應為輔導員學習相關理論和學科知識創造學術交流機會,引導教師積極申報相關研究課題或項目;努力探索將師生學習和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打造教育管理品牌,提高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9]。
2. 全面整合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影響力
民辦高校在開展“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教育過程中,應注意按照分層次有主線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同時,在教育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應當優先選取與教育教學目標較為貼近、能夠充分佐證教學主旨達到預期目標的“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中歷史事件或人物來進行剖析。例如,講到愛國主義,教師可以結合學?;蛘弑就恋臍v史事件及紅色資源進行講述和解讀;在重要時間點,可考慮當下學情,結合本土紅色資源,開展具有教育意義的紀念活動;民辦高校也應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化、思政課程化等活動,充分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全方位、多渠道融入思政元素,使得學生從先進事跡中得到道德情感激勵,樹立崇高道德理想,提高進入社會的核心競爭力,以期進一步增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說服力和管理影響力,提高民辦高校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
(二)開拓新型教育模式,創新工作方式
隨著新媒體與現代社會融合的緊密度越來越高,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出現了新的矛盾和轉變,高校應順應時代變化,構建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培養紅色管理團隊,開通微信公眾號,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主動宣傳身邊正能量事件,并有意識地讓廣大學生群體參與運營過程。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輔導員也應考慮學生專業背景,從學生特長愛好出發,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模塊成立研究小組、文學社等;還可以結合生源地特征,以宿舍為單位形成學習搭檔,需要注意的是,組織“詩詞活動”或“紅色文化”教育要面向大多數學生,盡量避免研究學習內容、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局限性,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擴大“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活動的影響面,使這兩種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活動真正深入學生群體中,在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要求奠定良好基礎。
1. 引入體驗教育法
輔導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考慮還原一個歷史情景,通過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人物來演繹再現,以達到教育目標和教學效果,這就是體驗式教育法。比如,宣傳解讀建黨精神時,輔導員可以讓學生誦讀紅色經典書目,或講述相關紅色故事,或走進紀念館,模擬或營造令人感受真實而有教育意義的學習氛圍,以此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紅色精神內涵。在講解詩詞文化時,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或者情景劇表演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對當時社會事件、歷史背景和思想精髓有更為深刻且全面的認識。
民辦高校還應該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建黨建軍節、國慶節、一二九運動等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相關紀念活動,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主旋律;利用“兩微一端”有選擇性地采集、整理、推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資源,通過體驗教育法,讓學生對“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理解更加入腦入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 應用自主學習法
現在高校大學生多為“00后”,熟悉網絡資源使用,輔導員可以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牢牢把握網絡學風建設的主動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比如,要求建設班級學習微信公眾號,每月定一個主題,每星期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心得想法和觀點進行交流。輔導員也可以在公眾號中推出自己求學經歷的《輔導員札記》,面向不同階段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應對技巧,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生活。同時,輔導員可以建立線上學習督導小組,每日提醒學生完成自習打卡任務,督促學生自覺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自覺組隊學習的意識,養成與他人分享知識的習慣,讓學生在相互督促中共同進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把本學期的主要教學目標和學習成果向學生簡要說明和展示,將學習模塊大致分組,布置給學生分頭分組收集整理資料并定期匯報反饋,實踐出真知,這樣學生通過在實踐中思考總結,更能加深對“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內涵的了解,真正實現教育的“雙向選擇和奔赴”。
(三)豐富文化教育載體,推進文化育人
1. 積極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主題活動
輔導員可以在所帶年級中推動開展大學生宿舍文化、班級文化建設,以班級為整體、以宿舍為單位開展“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等理論書籍誦讀和演講活動,培養大學生讀書的好習慣,利用早晚自習時間,減少碎片化電子閱讀,回歸紙質書籍;同時,加強運用班級宣傳欄、班級社交平臺客戶端等宣傳載體,發揮宣傳輿論陣地作用,并在班級自習室布置與“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有關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學作品;組織學生開展個人或班級攝影展等活動,營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夯實對這兩種文化內涵的理解與熟悉,進一步加強班級內同學間的溝通交流,提升班級凝聚力,并通過年級系列活動的評比考核增強班集體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2. 引導學生有效參加校內外社會實踐
知行合一,民辦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應積極拓寬第二課堂教學面,多渠道、全方位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高校應結合學校所在地的紅色資源,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理論教學為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受到沉浸式的“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教育;同時,積極帶領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地方基層、青年志愿服務等其他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了解城鄉,結合課堂上的“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進一步在社會實踐中踐行初心,擔當責任使命。
此外,重大政治事件發生期間,輔導員也可將當下學情與“詩詞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思想精髓結合,考慮時代特征,鼓勵學生開展正確合適且能夠表達愛國情的紀念活動,從而使得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促進。探索“詩詞文化”與“紅色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機融合,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研究課題。深入挖掘這兩種文化的思想內涵和精神遺產,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碰撞思想火花,還可以加深對學生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促進新時代青年更加自覺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10]。
參考文獻:
[1] 周文彰. 詩詞的功能和詩人的社會責任[J]. 智慧中國,2021(10):62-63.
[2] 陳巖,鄧祿. 論毛澤東詩詞對大學生的德育價值[J]. 人物研究,2020(05):6-8.
[3] 黃蓉生,丁玉峰. 習近平紅色文化論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9):3-8.
[4] 李雨檬. 從習近平的引用和闡釋中領略毛澤東詩詞力量[J]. 毛澤東研究,2021(04):94-101.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曾長秋. 論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44-47.
[7] 肖瑜. 紅色基因傳承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契合[J]. 百色學院學報,2021(07):125-130.
[8] 黃恩華. 高校應成為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陣地[J]. 中國高等教育,2019(03):43-45.
[9] 李洪昌,王禹棟. 提升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幸福感有效性研究[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267-269.
[10] 程小強. 紅色基因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J]. 人民論壇,2021(01):106-108.
(薦稿人:杜志強,鄭州師范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
作者簡介:李嚴嚴(1991—),女,碩士,宿遷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