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若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還關系到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品質,這門課本身就是一門非常具有參與式的課程,只有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社會道德。文章分析了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施,對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提出了一些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參與式教學;教學策略
前言
初中生的邏輯能力相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成熟,而且隨著學生接觸信息的途徑不斷提高,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灌輸式教學顯然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也不能給學生帶來新的情緒體驗,導致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只是一種簡單的記憶,并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現實意義。教師應該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影響。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況
就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現狀而言,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興趣缺乏、對德育工作的關注不夠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狀,具體表現為:
第一,教學方法簡單化。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就是按照課本上的內容來教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狀態,這不僅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由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很多學生都不愿意上道德與法治課,上課的時候往往會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下來,對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從而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標無法實現。
第三,重視不夠。由于道德與法治課不是初中階段的主課,一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不大,有的甚至會敷衍了事地去學,導致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比較差。
二、參與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要積極地采用“參與式”的方式來教授有關法律、道德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
(一)注重課前的準備
課前準備是否充分,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充分注意課前的準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問卷、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對初中生的個人偏好、心理和需要進行全面的了解,并據此制定教學方案。另一方面,教師要把“參與式”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中,在課前準備階段,形成“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一起學習道德與法治,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比如,在《發現自己》一課上,教師首先要根據這一節的內容,進行課前的準備,并采用“參與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獨立地分析和掌握所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發現自己”這門課程的知識。
(二)靈活的教學模式
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好的教學方法,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真正地契合學生的心弦。在這種環境下,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積極地投入到實際的學習中去。比如,在《在集體中成長》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靈活的教學方法,積極地采用“參與式”的方法,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都融入到故事里,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創設教學環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
建立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對正確地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是成功實施“參與”教學的前提。教師要根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物來設計情境,讓學生能夠根據模擬場景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成功地完成本課程的個體目的。例如,在學習《情緒的管理》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動畫的形式來描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看到紅色的69分的時候會很難過,但看到周圍的同學成績都很好,甚至還答應了星期六的聚會,他就更生氣了,于是他站了起來,說道:“你們有沒有想過我的心情?”大部分的學生都有過失敗的經驗,教師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你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嗎?”是不是有人這么做了?”正確引導學生分析負面情感對他人的影響,以及如何照顧他人的情感。這樣的模擬場景在校園里經常會遇到,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
(四)進行辯論,拓展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
初中生的思維定勢很久了,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用自己已經學會的方法去解決,這樣雖然能降低學生的解題難度,但也會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狹隘、更加膚淺。辯論比賽的開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驗證自己觀點的觀點。此外,在和同學辯論時,學生會了解到不同的學生邏輯和觀點,從而激發他們的邏輯思維,豐富他們的認知。例如,“走進法制天地”一單元包含了對基本法律法規的詳細介紹,法律法規為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大家應該如何遵紀守法、運用法律法規維護維護自身的支配權等等,但只憑教師的解讀學生難以深刻領會,教師可在課上播放《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短片,講述兇手家屬的自述,講述受害者家屬的自述,并組織學生圍繞“是否應該廢除死刑”展開辯論。學生根據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和對社會問題的映照,進行自由排列,然后根據事先準備好的素材進行辯論。這樣的話,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我國的刑罰,還可以站在一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犯罪,而且還可以通過對法律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遵守法律。
(五)重視學生真實經歷的社會實踐
只有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的教學才能說是一種成功,學生的學習目的也能達到。在進行社會實踐時,教師應注意,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具體生活相結合,選取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知識點,或根據實踐中所獲得的情感經驗,進行活動設計。例如,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常見的主題,教師可以設計一份問卷,讓學生在學校門口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掌握,以及如何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應用于日常生活。在提問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新的認識,跟教師講課相比,這樣的教學方式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能力,讓學生通過和別人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心目中的傳統的文化藝術。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要注重“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課堂的學習,進而促進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使學生逐步重視道德與法治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羽,王俊偉.基于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5):35-36.
[2]王紅俊,張希華.淺談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參與實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