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滿足當下小學生閱讀學習的需求,從而真正幫助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成長發育速度是非常迅猛的,認知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如果教師始終對小學生進行傳統閱讀教育培養,會導致小學生厭煩閱讀教學。為了使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創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使小學生完全投入閱讀學習。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需要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讓學生進行系統化的閱讀學習,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有幫助,而且可以有效提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資源整合;多元化;創新;評價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
閱讀教學應強化學生對詞語概念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逐步提升自身語言水平。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選擇閱讀教學內容較少,僅是照本宣科,并不重視學生是否可以消化和吸收所學知識,導致學生機械地接受,學生無法獲得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對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會產生不利影響。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
制定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可以為教師開展后續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方向。但當前階段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教學目標對閱讀的重要性,無法發揮教學目標的真正作用。與此同時,小學生年齡較小,教師應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但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抵觸心理,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產生影響。
(三)教學方法落后
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自然而然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若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容易導致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不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
(一)問題引導教學,促進學生思考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和思考,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能力才能夠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問題的設計工作,保證問題之間的邏輯性,進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系統性學習思維。
(二)優化教學,結合學生特性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現階段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問題,也是亟須解決的關鍵環節。教師要明確教學的受眾對象,既然學生是教學主體,那么教學方式也要結合學生特征,圍繞學生展開閱讀教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這樣才能讓教學得到優化,提升有效性。
(三)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課程改革深化推進背景下,教師身份明顯發生轉變,即從原來的課堂教學主體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應始終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結合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對閱讀課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應提前搜集與課文有關的信息資料,并在閱讀時給學生展示相應的情境。比如,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時,教師可以展示鯉魚的圖片;遇到烏龜時,展示烏龜的圖片;遇到媽媽時,展示青蛙的圖片。通過這一情境引導學生閱讀文章,讓其思考“小蝌蚪最后長成了什么樣?”,借助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章,讓學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先是長出了兩條后腿,其次長出了兩條前腿,之后尾巴變短,最后變成了青蛙,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通過上述環節,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情境中產生了主動閱讀課文的欲望,對閱讀產生較高的興趣。
(四)自主探究學習,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高度重視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容,體會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這篇文章并自主探究:青蛙和小鳥的爭論,誰說得對?為什么小鳥知道天是無邊無際的?請用課文的一句話說一說為什么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別人告訴它時它有沒有聽,為什么?通過上述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閱讀中逐一攻破上述問題:小鳥說的是對的,因為它在天邊自由自在地飛翔;青蛙之所以認為“天就是井口那么大”,主要是因為它坐在井里,見識少且目光短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別人告訴它外面的世界很大時它不聽反而笑,由此可以看出青蛙自以為是。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后,學生逐步體會到不應該做一只井底蛙,而是要跳出井口,虛心學習,成為一個知識淵博之人。
(五)互動教學,豐富閱讀模式
目前閱讀教學未能收獲理想的成果,其原因是閱讀故事內容不夠豐富,無法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想使閱讀教學真正得到優化,應豐富閱讀故事,讓學生熱愛閱讀并且享受閱讀,才能真正收獲閱讀實效。
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另一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將這兩篇故事進行對比閱讀,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知識。比如,教師先讓學生對兩篇故事進行完整閱讀,再運用教學互動的模式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含義。比如,在進行閱讀后,教師可以試問學生:“這兩篇故事都分別表達了什么?”學生很快就回答道:“第一篇故事講述了小馬怎樣過河,第二篇故事講述了愚公怎樣移山。”這樣的回答說明學生沒有從根本上明白教師問題的真正意思。但教師先不要急于糾正,過于強硬的否定會影響學生的閱讀信心。其次,教師問出了相同的問題,這次部分學生的回答已經接近了故事的核心。學生認為第一篇故事表達了自己做事不動腦筋的后果,凡事聽他人所言,不親自嘗試是不行的;第二篇故事則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凡事勤勉,終有成功之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之后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并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并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如此,學生在學習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閱讀水平,也收獲了更多的知識,自身閱讀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孟麗.小學語文閱讀概括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178.
[2] 朱蔚華.基于線上教學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