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靈動體育”對于兒童生命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靈動體育”具有“靈活”“生動”的內在特質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對于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深化“兒童本位”思想、改善兒童成長狀態等具有多重價值。在教學實踐中,讓單元重組成為“大單元”設計的內在邏輯,讓真實情境成為核心素養培育的源頭活水,以“學、練、賽、評”促進深度學習,實現“靈動體育”的教學主張。
關鍵詞:靈動體育;核心素養;生命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A-0014-05
核心素養時代下,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英國教育理論家懷特海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1]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最應該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要讓每一個生命積極拓展自身的長寬高。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體育與健康學科是融于生命、面向生命、尊重生命、成全生命的一種有著特殊價值和意義的教育活動,是兒童生命成長的根本需要。在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兒童,以兒童發展為本位,營造自主、和諧、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構建靈動的體育課堂,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獲得走向未來的體育知識、能力、健康行為和完全人格。
一、“靈動體育”的內涵意蘊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把“靈動”作為藝術的最高追求。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詩,短短28個字,卻通過“意象跳躍”的方法,為讀者巧妙勾勒出一幅靈動而完美的圖畫。又如徐悲鴻畫的馬,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把靈動演繹到極致。教師的教學活動同詩人作詩、畫家畫畫一樣,都屬于創造性勞動,都需要靈動的實踐。
《現代漢語詞典》對“靈動”一詞的解釋為:活潑不呆板,富于變化。在“靈動體育”的教學主張中,“靈動”是靈活、生動之意。即通過構建基于兒童的靈活、生動的體育課堂,對兒童進行體育教育,提高兒童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兒童生命成長。靈動,是一種教育智慧、是一種探索實踐。“靈動體育”將體育教學建立在兒童已有的知識水平、運動能力和情感態度基礎之上,珍視兒童的運動體驗,關注兒童生態,激發兒童天性,引領兒童在靈活、生動的體育課堂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練,發展兒童的知識、技能和體能,強化兒童的健康行為,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靈動體育”是靈活的課堂,摒棄了傳統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兒童自我”缺失、課堂結構呆板等弊端,充分運用教師的教學智慧與藝術,努力實現課堂六方面的靈活:即以兒童的思維為視角靈活解讀教材,以兒童的能力為原點靈活確定目標,以兒童的需要為重點靈活選擇內容,以兒童的興趣為導向靈活設計方法,以兒童的真學為訴求靈活引導參與,以兒童的發展為取向靈活實現評價。
“靈動體育”是生動的課堂。生動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境界。“靈動體育”基于學科特質,以兒童生命成長為培養目標,以“學、練、賽、評”一體化為課堂策略,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通過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建立生動的師生情感、激發生動的運動行為、培養生動的生命態度,構筑理想課堂。
“靈動體育”注重兒童生命自由和個性的培養,充分體現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發展兒童的“兒童本位”思想,遵循學科規律,讓體育學習成為兒童生命成長不可或缺的美好過程。
二、“靈動體育”的實施策略
“靈動體育”作為個性化體育課堂,生動體現了新時代學校體育提出的“生命體育”的高度、“人生體育”的遠度、“以體育人”的角度以及“人人受益”的廣度,體現了學校體育教育的宗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單元重組:“大單元”設計的內在邏輯
單元設計與教學思想、組織、方法、模式等要素有關。傳統體育教學的單元設計一般都是5~6課時,每個運動項目的教學時間很短,造成內容重復、教學無深度、兒童厭學等現象。這樣的“小單元”設計已經不適合現行學校體育教學,不利于培養兒童的核心素養。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認可。毛振明教授認為,“大單元”教學是體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深入有效的學習需要較長的過程[2]。“大單元”教學是指站在更高的角度,把一個年級段的教材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重構符合教學實際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系統,使課堂內容無重復,教學環節更緊湊,教學內容倍增。“靈動體育”基于“大單元”教學理論,重新梳理教材間、教學間的關系,對課堂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進行點、面、線的統籌規劃和優化設計,形成每學期18課時的主題大單元教學,幫助兒童掌握1~2項運動技能,為兒童打造出知識與素養相融、學習與成長并進的高質量課堂。
1.項目類大單元
根據兒童的實際需要及水平段、年級段的不同,將具體運動項目在該階段中所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技能、戰術等按照邏輯關系進行梳理、整合,形成科學、合理、完整的項目類大單元。例如:將水平三(六年級)小籃球項目設計為“大單元”,把上、下學期各7個小單元整合成14課時,再從校本課程中補足4課時,形成18課時的“大單元”。根據兒童動作發展規律,把籃球知識、籃球基本技術技能、籃球運動體能、籃球戰術等內容進行整合,從易到難、層層遞進、優化設計,讓兒童有足夠的學習和運動時間,使教學從淺表走向深入(見表1)。
2.方法類大單元
教師深入分析單個運動項目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在此基礎上找出不同運動項目之間的關聯,根據他們的共性,客觀、理性地進行整合設計,通過重新安排教學順序、確立新的教學目標和新的綜合練習,不斷完善教學過程。
如水平一(一年級)基本體操教材的主要內容是頭部、上下肢、軀干等單個動作和組合徒手操的學習,模仿律動教材的主要內容是讓兒童模仿各種動物行走和做出基本的音樂節拍動作。兩個教學內容都是發展兒童的身體姿態、培養兒童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具有一定的共性。把這兩個小單元合并為“韻律體操大單元”,可以幫助兒童從零散學習走向關聯學習。
(二)真實情境:核心素養培育的源頭活水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表述是“主要包括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3]。兒童在身體活動中,需要面對各種真實、復雜的情境,只有通過對真實、復雜情境的認知、辨別、體驗、頓悟,才能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培養良好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靈動體育”重視課堂與真實生活的關系,重視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重視兒童知識和技能的學以致用,使兒童通過學科學習形成高于知識的學科素養,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課堂教學。
1.真實生活情境
學習是喚醒和點燃,只有不斷激發兒童的內在驅動力才能讓兒童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靈動體育”結合學科特點和“靈動”特性,設計基于兒童、立足實際、結合項目、形象生動、內含問題五個特征的課堂真實情境,為兒童提供接近最真實的運動情境的學習環境,讓兒童在良好的運動體驗中孕育核心素養。
例如:現代生活中除了樹、河等固定障礙物,更多的是汽車、電瓶車、行人等活動性的障礙物。改變以往“障礙跑”設置固定障礙的傳統思維,引導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安全躲避活動性的障礙,教給他們適應現代生活的方法、技能更為重要。在水平一(二年級)《障礙跑》中,教師結合真實生活,靈活設計“古鎮周莊看燈會”的主題,通過“開心到周莊”“ 樹林躲避跑”“躲避兔子燈”等生活情境,幫助兒童在生動、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學習和掌握靈活、安全躲避活動性障礙的知識、技能,培養團結互助、勇于克服困難的體育品德,為兒童未來生活奠基。
2.真實問題情境
“靈動體育”注重問題導向,通過篩選出一個或多個問題,并根據兒童的實際和問題的難易程度,創設真實運動情境,引導兒童通過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得運動體驗,形成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級)《跳上跳下》一課中,教師首先提問:“面對生活中一些稍高的物體,怎樣跳上跳下最安全?”鼓勵兒童在小墊子上嘗試各種方式的跳上跳下,得出結論1——雙腳并腳跳上跳下最安全。教師繼續提問:“怎樣輕松跳上兩塊折疊的小墊子?”學生兩人合作,輪流練習,共同探究,最終得出結論2——手腳來配合,輕松跳上去;落地要緩沖,才能穩穩落。教師再次提問:“怎樣又好又穩跳上三塊折疊的小墊子?”學生三人合作探究,最終形成結論3——要想跳得好,小手用力擺,小腳用力跳;要想穩穩落,屈膝要緩沖。通過環環緊扣的真實問題的設置,激發兒童學習的內驅力,幫助兒童探究、建構、理解和總結,提升學習力,體驗生命生長。
3.真實操作情境
“靈動體育”的核心是“活”,學科核心素養也是活的。創設真實情境的意義不僅在于強調“從實踐中學習”,更在于提高兒童學以致用的操作能力,直抵兒童的生命潛能。例如:水平一《身體變數字》一課,教師啟發兒童通過身體部位,形象擺出0~9數字以后,引導兒童分組合作在草坪或墊子上,用身體造型表示生活中的各種重要電話號碼,如“110”“120”等,并進一步拓展,引導兒童組合創編字母、圖形等,讓兒童在體育學習中提高思維、豐富體驗,發展素養。
(三)“學、練、賽、評”:促進深度學習
當下,深度學習是課程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是核心素養培育與發展的基本途徑[4]。“學、練、賽、評”一體化是體育教學走向深度學習的重要抓手。“靈動體育”主張通過構建“學、練、賽、評”一體化模式,讓兒童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在特定的練習情境中,通過身體、情感與思維的積極參與,深刻體驗運動過程,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走向深度學習。
1.靈慧的學
傳統體育課堂通常是教師講、學生練,兒童對于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只是簡單記憶或重復操練,沒有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靈動體育”強調學的過程,更多關注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靈活且智慧地學?突出兒童主體地位,引導兒童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教學水平二(四年級)《耐久跑》一課,教師在課的開始就向兒童說明:“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進行耐久跑,學會耐久跑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參加長跑鍛煉。”簡單的幾句話,講清楚了“學什么”和“為什么學”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將兒童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根據任務單內容跑不同組合的數字。在此過程中教師設置問題:“要想跑得好,手臂怎么擺?要想跑得久,呼吸怎么做?”幫助兒童在靈活、開放的學練中,不斷思考,不斷解決新問題,逐步掌握和提高正確的擺臂方法和呼吸方法,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2.靈巧的練
運動技能、體能的獲得和提高需要通過一定的身體練習來實現。因此,體育課的“學”與“練”是密不可分的,學生一開始學習,“練”也就隨之開始。“靈動體育”幫助兒童明確練的價值及方法,厘清“為什么練”“怎樣練”,根據學情靈活設計練的目標、內容、手段、時間等,組織兒童通過自主練習、分組練習、合作練習等不同方式,不斷強化運動技術,最終形成必備的運動技能。通過練習形式、方式的創新變化,讓課堂更有趣味、更有層次、更有深度。
例如教學水平一(一年級)《爬行》一課時,教師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首先告訴兒童:爬行是基本運動技能,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爬行的本領。接著讓兒童自由模仿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爬行,找出幾種不同方式的爬行方法。再組織兒童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學一學、練一練等方式,進行一個人、兩個人、四個人、多人、全班合作等不同方式的爬行練習,激發兒童不斷體驗運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最后組織拓展性游戲“小動物爬行賽”,通過整合跑、跳等其他運動項目,綜合發展兒童運動技能。
3.靈動的賽
賽是運用學練所得的知識、技能靈活智慧地處理真實、復雜情境中的問題,是“靈動體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靈活、生動的“賽”能有效促進兒童的“樂學”和“苦練”,為兒童團結合作、展示自我搭建平臺,同時也通過“賽”檢驗前期學練的效果,實現對知識、技能的有效內化,實現“以體育人”的目標。
例如水平三(五年級)《腳背正面運球》一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真實的比賽情境,要求兒童分組進行“3V3”足球比賽,把課堂中學到的“腳背正面運球”技能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并提出嚴謹的比賽規則和要求。在比賽中,兒童不僅鞏固了“腳背正面運球”的運動技能,還做到了技術、戰術以及體能三者緊密結合,更在比賽中培養了兒童遵守規則、團結互助等良好的體育精神和品德。
4.靈活的評
評是反饋。“靈動體育”的評價以深度學習的目標為依據,針對學、練、賽的具體情況,建立過程性、終結性等多元、靈活、有效的評價,對整個學習過程與效果進行總體把握與具體測評,查找存在的問題,完善后續的教學。通過評價促進學習,激發兒童發展動力,促進學習深度。
例如水平三(六年級)《肩肘倒立》一課,在學習環節,主要以定性評價為主,通過語言鼓勵、動作提問等方式激發兒童“樂學”。在練習環節,主要通過個人“撐、夾、挺”動作進階打卡、兩人互助比高度、比持久度、比準確度等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在比賽環節,主要通過對兒童動作的準確熟練度、身體的靈活度以及良好的體育精神等方面進行及時評價。整個課堂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巧妙地進行整合,充分發揮“靈動體育”評價的診斷、測評、促進作用。
靈動是自然之道,更是智慧的教育之道。“靈動體育”關注兒童生命成長,賦予學校體育更深的意義和價值。未來,研究者將對“體教融合”背景下“靈動體育”如何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和實施路徑,如何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進一步發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如何讓體育為兒童的生命成長賦能等問題做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前言.
[2]毛振明.“大單元教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體育教學改革思考之五[J].浙江體育科學,1994(5):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5.
[4]郭華.深度學習與課堂教學改進[J].基礎教育課程,2019(2):10.
責任編輯:顏瑩
收稿日期:2022-03-21
作者簡介:周偉華,昆山市正儀中心小學校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