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合理規劃作業結構的同時,還要使學生得到充足的鍛煉、充實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要改變固有的作業設計模式,根據學生的能力與需求,不斷地改進作業設計的方式,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去更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吸收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課后作業是對課堂教學內容消化吸收最好的途徑,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是對知識加強記憶與拓展的過程,因此教師對課后作業都格外重視。
1、作業量過大
目前不少小學的語文教師太過注重作業的用途,作業量過大,沒有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特點,過多的作業使得小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很容易讓他們對作業產生厭惡感,也會造成急于完成作業而不認真書寫的現象,導致學生書寫越寫越亂,越寫越差。
2、重復性作業較多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基本都是將課堂所講內容讓學生課后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再度回顧,回顧的方式也大都只是局限在教材上,并沒有拓展開來,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比較單一,吸收的內容也相對有限,并不利于學生對更多知識的吸收,也無法讓學生各項能力得到應有的鍛煉。
3、布置作業“一刀切”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忽略了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層次性和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對所有的學生作業量都是一樣的,作業完成的要求也是一樣,這種作業沒有考慮不同學生的需求,針對性不強。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1、鼓勵自主選擇
面對班級里學有余力的學生,作業的目的是使其在原有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海報制作、童話創編、設計連環畫、制作創意名片等,這樣的作業設計無不充滿童趣與童樂,讓孩子們在游戲與活動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第八單元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下,進行系統化的作業設計一一完成以“我心中的魯迅先生”為主題的學習報告,著眼整體,提高了作業的貼合性與有效性,化繁為簡,精準提升,真正實現了教學評一體化。
又如,在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我是小小調查員”的實踐性作業。
學完《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后,同學們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吧!那么就請你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和小組同學一起深入社區,采訪社區居民或工作人員,了解我們身邊環境污染的情況,及時做好記錄,并用相機或視頻的方式記錄環境污染的狀況。
走訪后,從下方的作業選項中任選兩項完成。(如果你的時間充裕,而且對三項作業都很感興趣,也可以選擇三項都完成)
(1)小組探討治理環境污染的方法,記錄研討的過程。
(2)擬寫環保宣傳標語或者畫環保宣傳畫。
(3)結合課文內容和課后了解到的情況,寫一篇讀后感。
這種拓展性作業,如果難度太大,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教師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桃子,才能激發他們思考的熱情。如此一來,也能吸引中等水平的學生試著挑戰自己,進而產生成就感。
2、組織多元活動
基于作業的開放性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融入一些語文活動方面的作業。語文學習涉及聽、說、讀、寫、方方面面,很顯然教師設計作業不能只是傳統書面作業,還可以是一些非書面的作業,諸如活動性方面的作業。活動性作業往往更具有生動性或者生活性等特點,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一些即可。為因此,語文教師不妨借助一些校園活動,尤其是一些德育方面的活動,讓學生完成語文活動作業,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多元發展能力。
例如,在一個單元或者半個學期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回家后基于這一單元或者這個半個學期學習的內容,自己制作一張語文手抄報,旨在讓哪個同學設計得新穎、有創意。此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語文單元以風景秀美為主題,不乏課文除了描寫美麗的風景,還有一張紙漂亮的插圖。教師不妨讓學生找一下同主題描寫風景的文章,并讓其動手創作一幅配圖;有條件的學校,根據描寫的風景情境,讓學生小組間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一些舞臺劇的表演。一些有特色的學校,教師基于學校的社團課程設計一些語文學習方面的活動,如詩詞朗誦、演講比賽、經典文學作品評鑒等作業。每當勞動節、國慶節、元旦等節日來臨之際,語文教師鼓勵學生搜集這些節日的歷史,結合學校的藝術表演活動。對不同地方的節日有不一樣的風俗,諸如冬至,南北方有著不一樣的風俗,教師讓學生回家向家人詢問冬至的民情風俗。考慮到這些作業不同于傳統的書面作業,旨在更好地發展學生個性語文能力,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語文各項能力,更適合學生的各項發展。因此,這些語文活動式作業是基于學校各式各樣的校園生活為環境,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有一種發掘意識,積極開發這些帶有活動性質的語文作業,以更好地培養、提升學生的多元發展能力。
3、體現多元評價
作業批改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往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評價時通常是以“標準化”的答案作為參考標準,只是關注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作業整潔、答案正確情況,或者只是簡單地通過“優”“良”“中”“差”之類的評語來進行評價。這樣的作業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發揮教育的激勵作用,自然也不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進行作業評價時,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注重學生作業工整、準確地完成,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包括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寫作業花費的時間、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等,以此提升作業評價的針對性。
例如,對于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容易出錯的學生,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就要積極發現學生作業的優點及學生自身的優勢,并及時進行鼓勵,以委婉的方式指出學生的不足,鼓勵學生改正。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此外,在作業評價方式上,教師也可以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指導學生通過自評、他評、小組互評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展開評價,提升作業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激勵性與發展性。
三、結語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課外補習時間大幅減少,自主發展的空間明顯拓寬。語文教師應本著減負增效的目標優化設計語文作業,控制作業數量和時間,提高作業質量和效益,利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和層次化的作業內容豐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余時間,為其帶來愉快的作業練習體驗,使其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妮.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J].文淵(小學版),2020(11):502.
[2]徐香蘭.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J].文淵(中學版),2020(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