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榮
摘要:數學建模是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方法,它旨在重新塑造學生正確看待數學的思想,并在逐步引起學生對待數學的熱情,實現學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本文將結合數學建模的教育意義以及教學途徑兩方面,闡述初中數學開展數學建模的有效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建模;途徑
引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度展開,教育部對初中數學做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建模。在打破常規教育方法的前提下,進一步革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塑造全新的數學課堂。然而,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障礙,仍需廣大教育工作者投入精力,致力于改善目前不良現狀,為數學建模的教育發展提供切實方案。
一、數學建模的教育現狀及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數學課堂已然有了較為新穎的改觀,然而在現階段的初中教學課堂中,仍然存在不少傳統教學下弊端的影子。最為突出的現象是學生積極性問題,課堂內外的學生在積極性上產生了鮮明對比,課下學生歡聲如雷,課上學生鴉雀無聲。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教學主體的錯誤,傳授知識、接收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在主體上并沒有較大的變化,即教師仍然保持課堂的主體教學地位。教師的“一言堂”下,學生難以擁有提出自我見解的可能。此外,受部分家長與社會的負面影響,不少學生保持較為濃烈的應試思維,認為數學課堂的學習知識計算與試卷,離開這兩項數學將失去任何作用。然而數學的學習并非簡單的加減乘除,它更能深入應用到每個人的生活實踐中,小到收銀員的賬目核算,大到國際科研事業的算法研究。因此在教學時,教師當力所能及改善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解析遇到的生活問題。
二、數學建模的教育途徑
(一)培養意識
意識是最重要的培養手段,只有當學生重新認識到數學課堂的魅力,才能逐步改善學生在課堂中保持沉默的現狀。融會貫通是意識培養的主體表現,本著從實際生活應用的角度進行數學教學,讓學生不僅是一名學習者,更是作為一名生活的實踐者參與到數學課堂。進行《二次根式》(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這一章節教學時,可以打亂教學順序,先讓學生感受二次根式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在教學中,利用投影,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景,讓學生做一個底面積24cm2的長方體,且長寬高比值為4:2:1,在計算長寬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指引,運用參數方程的思想,將高的值設置為x,長和寬的值分別為4x和2x,最后根據面積可列出方程8x2=24。當學生進行解方程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將運用到二次根式,以此為基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上升到實際應用層面,在進行數學學習時,也能以應用數學的意識思想看待數學問題。教學過程中,應當多采取實際生活的應用,讓學生從意識層面發現數學不僅是一門中考科目,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應用技能。
(二)增強趣味
目前初中課堂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學生總習慣在課堂上保持沉默,從潛意識里展現出較低的積極性。針對這一現象,增設課堂中的教學趣味性,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參與到數學的知識學習中。增設課堂趣味的方式有多種,如情景教學、翻轉課堂、小組合作以及實踐操作等,都是較為優良的趣味課堂教學手段。以情景教學為例,主體思想為在課堂中創立一個切實的情境,讓學生成為情境中的一員,以自身的經歷去考慮每一個實際問題。以實際操作為例,顧名思義是讓學生保持動手操作的好習慣。進行《勾股定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章節學習時,如果只是單純為學生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背景,隨后引入到定理介紹,會讓學生感到較為突兀。此時可以從實踐應用角度出發,讓學生動手測量一些較為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等邊三角形等,通過邊長的測量,逐步引導學生發現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此時就可以引入勾股定理,為學生系統講解知識點。另外,也可以引用課本教材的畢達哥拉斯案例,為學生詳細解釋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由來和應用。總之,以趣味性為指引,帶動學生投入課堂教學活動,是數學建模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三)提高信心
畏難心理是學生階段的常有負面心理,初中數學的知識點較多,內容大部分較為抽象,學生理解時容易感到頭暈與枯燥。長期保持這種負面效果,會逐步讓學生失去對待數學的熱情。對此,根據數學建模教育思想,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樂意甚至自愿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信心的最常用手段是鼓勵,面對知識掌握程度不同的學生,鼓勵的方向應當有所不同,需要視現實情況分層遞進。另一個提高信心的方式則是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在《勾股定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由淺入深的教育方法應當是由簡單計算到復雜計算再到實際應用。先為學生打下牢固的基礎,熟練掌握勾股定理的計算后,逐步帶入較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多鼓勵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信心,隨后慢慢深入較為復雜的問題,同樣采取鼓舞加引導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建模教育在初中階段尤為重要,對學生的長久發展和思維轉變都有較為明顯的積極推動效果。為有效保證數學建模教育開展,就更應當從根本出發,改善當前師生間的課堂主體關系,從學生的角度講數學知識內容細化、具體化,以更為活現的教案和內容讓學生能發自內心踏足數學的海洋。總而言之,數學建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當以此為中心進行一系列改革優化,致力于創建更為現代化的優秀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秦榮生.初中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建模素養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22(03):13-15.
[2]林小波.應用意識:數學建模的指向——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建模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21(3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