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鳳
摘要:小學科學作為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深受同學們喜愛。這不僅是因為科學學科本身的魅力,更是因為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充滿無限“驚喜”。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高效地傳授科學知識、學習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本文闡述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 實驗
作為一門啟蒙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從思維方式、價值觀、科學態度與知識等角度對科學內容進行初步了解與掌握,同時以此為基礎在面對問題時有通過科學的渠道予以解決的能力與意識。
和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以關注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為科學教學的核心,把以“教學”為中心的傳授活動轉變為以“探究”為軸心的科學活動。因此科學探究是科學課堂中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充當的角色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構和形成科學概念,掌握正確的科學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實現科學課程目標。那么,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初步形成科學概念
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學習形式之一便是探究式學習,要求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掌握正確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在保持良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初步進行科學概念的構建。以四年級上冊小學教科版教材的《聽聽聲音》這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建立“物體會發出聲音”的概念,筆者首先請學生靜下心來,仔細傾聽自身周圍的聲音,引導學生積極交流所聽到的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請他們深入思考,是什么物體發出了這些不同的聲音。學校廣播里的鈴聲,同學的叫聲,翻書的聲音,移動桌椅的聲音,小鳥的叫聲……學生對聲音的體驗各不相同。接下來讓學生描述這些聲音的不同(不要求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因為學生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對于外界的聲音也很熟悉,所以他們交流起來并不困難。學生從身邊的實際出發,在思考和探究過程中建立“物體會發出聲音”的科學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為下節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的表達、創造以及思考等能力,通過以上探究過程得到了充分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因此而大大提升。
二、合理設計實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培養科學素養
根據科學學科學習目標多元化的特點,學生不能局限于簡單、機械性的記憶和模仿,而要親歷過程,自主、充分開展實驗活動。學生只有在親歷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態度,促進科學能力的發展,進而提升科學素養。
在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聲音的產生》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掌握這一學段學生的基本情況。四年級學生往往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基礎,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方法,但邏輯推理能力還比較薄弱。基于此,在教學本課時,筆者設計的主要探究活動為實驗,以“提出探究問題—形成假設—設計研究方案—驗證—得出結論”為探究過程。圍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可以同桌之間互相提問、互相猜測,也可以小組之間一問多答。然后請代表把猜測結果分別寫在黑板上,如:汽車鳴笛是發動機發出聲音;拍桌子是桌面跳動發出聲音;風鈴靠風吹動鈴發出聲音……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證實自己的觀點,試著說說各自的方案。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采用實驗形式是最佳選擇,因此筆者設計了三個實驗。
實驗一:刻度尺振動實驗。將刻度直尺的三分之二伸出桌邊,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上,另一手撥動伸出的一端。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填寫觀察記錄表。
實驗二:鼓面豆子實驗。小組合作,將一把豆子放到鼓面上,一個同學敲擊鼓面,其他同學觀察并記錄;請一個同學試著用手按住鼓面,其他隊員觀察并記錄。
實驗三:橡皮筋實驗。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其中一人將橡皮筋拉緊拉長,另一個人則用手撥動橡皮筋。仔細觀察并完成觀察記錄表。
學生通過親身實驗得出:物體的振動是聲音的根源。這與在黑板上所預測的結論顯然有出入,實踐是科學探究過程中最重要的驗證方法。學生在親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會用“觀察、比較、解釋、驗證”等學習方法,積極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斷總結得失,提升與他人協作配合的能力,培養了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三、組織多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
其一,如果能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則能更好地創設、發展實驗環境,使實驗滲透到各個角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研究科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大有裨益。
其二,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創設相關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也能將課程的精髓充分傳遞給學生。當然,教學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要有價值,不可在形式和內容上顧此失彼。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彈簧測力計》——運用測力計測量重物的重力時,在“讀數”環節,筆者故意把測力計提得高高的,視線低,指針高,完全沒有做到視線與指針保持相平。學生很快發現了老師的“問題”并急著幫老師糾正。這一情境演示,讓學生牢牢記住了“讀數”的要點,之后在測量物體的重力時也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合理創設不同的情境,更能讓學生產生真切的體驗和感悟,最終內化知識。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運用能力以及科學技能均得到培養和發展。
其三,以小組探究的方式,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郝京華教授曾言:“在某些情況下,知識并不是決定個人行為的重點,價值觀與情感態度往往是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與相關知識的傳達相比,在價值觀、態度以及情感等方面對學生的引導與教育更為重要。”在科學課堂上安排小組合作交流與探討,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敢于表達個人觀點,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習慣是非常有益的。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獲得體驗和技能,能更好地開發創造潛能,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在科學課堂中,筆者始終堅持以科學探究為根本,以學生的科學發展為目標,使學生通過充分的探究與體驗活動來掌握科學學習方法與知識,體會學習科學這門課程的樂趣,并且發現科學探究的奧秘,促進科學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盛偉坤.“探·究”結合,培養學生實驗分析能力策略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10):20.
[2]黃鳳.新課改視野下科學教師的素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
[3]袁來軍.新教材疑難問題研究與解決:小學科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李東.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小學科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