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瑩
【摘要】隨著教育工作的深入推進和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語文學科教材內容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以及鮮明的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工作日常開展的過程中,更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到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同時,老師需要結合當前的教學資源,及時分析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并總結對應的教學措施,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達到幫助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目的。本次研究就主要從語文教學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關的教學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教育;有效滲透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發揮著工具性的作用,而且能夠將其他等多門學科的人文精神展示出來,基于語文學科的特點更加適合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對應的老師更需要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語文課堂有效的開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六年級學生處在從小學升入初中的關鍵階段,承受著小升初的壓力,而小學生還不熟悉如何正確地調整心態,釋放壓力。結合實際可以發現,多數小學生在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難免會存在有一定的負面心理。而語文課堂日常的教學內容中存在有大量的人文精神,可以達到對學生思維品質進行陶冶的目的,對于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等均存在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對應老師則需要充分挖掘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因素,并逐步的引導學生進行體會。
二、當前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小學生由于自身成長、家庭、時代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留守家庭兒童,自卑、敏感、焦慮、耐挫力差等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學生表現出孤僻、暴躁、自信心差、表達能力不足或其他不良行為,而往往這些學生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但是,這并不能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要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從學生角度出發,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時代特點,分析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途徑
第一,建立師生平等關系,營造良好和諧氛圍。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對于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狀態存在有重要的作用。因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認知水平等均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則需要逐步和學生成為朋友,并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展開針對性引導和教育,糾正學生錯誤或者偏激的心理,逐步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更需要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體會到遵照、關心、平等等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活動,更愿意將自己的問題與疑惑告知教師,教師要認真細心聆聽學生的傾訴,了解學生的困惑,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二,深入挖掘教材知識,滲透心理健康因素。語文學科中存在有大量充滿人文精神的素材,這也正是在語文課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所在。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涉及到散文、詩歌、故事等多個類型。這些文章不僅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展示了自然的壯闊美麗,體現了作者的深厚愛國情懷,而且塑造了一個個具有正面形象的人物,或是為國奉獻英勇犧牲的烈士、或是不懼艱難險阻堅守在平凡崗位的普通人、或是刻苦鉆研為國家科技進步趨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這些任務都是教師可以進行心理教育滲透的優秀素材。比如《七律·長征》這篇課文,敘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戰士們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精神。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要使學生理解到“刻苦”的可貴與偉大,讓學生在心中樹立一個刻苦學習、不畏艱難的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幫助學生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第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健康。語文課堂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小陣地,但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應該把對學生的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即生活之中。課外活動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而且課外活動形式比較多樣,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積極地組織對應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內寫下當前階段自己所存在的困惑或者煩惱,老師在統一收集起來,鼓勵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大聲地將寫下的內容讀出來,并引導其他學生想辦法幫助該同學一起進行解決,以此達到幫助學生心理狀態改善的目的。再比如,可以開展一個“課前三分鐘”活動,在每次上課前的三分鐘邀請一位學生上臺做演講,主題內容不限,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夠使學生自由表達觀點,使其擁有積極的學習心態。
第四,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每一本書籍中均存在有一個學生未接觸過的世界,一本好書同樣可以達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為學生推薦一些自己所喜歡的書籍,達到對學生心理教育的目的,更可以對學生情操進行有效的陶冶,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以及生活的過程中都可以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特別是針對學生愛好模仿的特征,教師可以利用書中人物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教師可以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一個工人弟子慢慢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的過程為內容,向學生展示主人公不畏艱苦、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本書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激發學生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第五,捕捉教育契機,進行針對教育。在教學課堂中,偶爾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學生爭吵或打架等,擾亂課堂秩序。當遇到這些事情時,教師要保持冷靜的心態,抓住教育時機,充分發揮教育機智,課堂上先安撫好學生的情緒,調整教學方式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課后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之處,同時告知學生正確的處理事情的方法以及正確的釋放情緒的方法,比如跟老師訴說尋求建議等方法。
第六,合理進行評價,提高學生自信心。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積極表現給予表揚,同時也要注重說話方式,發揮好的語言效果,使學生在心底里接受教師的表揚并且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倘若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不在意、漫不經心,學生會認為教師不在意自己,自己沒有得到認同,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有針對性的。比如,對于自卑的學生,教師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來樹立學生信心,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應委婉的指出來,并且給予學生可行的建議,幫助學生改正;而對于過于自信的學生,教師也要指出學生不足之處,教導學生要細心,冷靜,有耐心。
第七,不斷進行反思,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要始終不忘初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學習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隨著時代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學習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不斷幫助學生正確地處理心理上的問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使之成長為積極樂觀的人。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利用課本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而且要利用各種語文課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態度。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守秀.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有效運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55+60.
[2]程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