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美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既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良好發展,也能大幅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需要意識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并積極采取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意識和興趣、根據學生先感性后理性的思維特點優化教學、深化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兼顧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索等方面措施,全方位優化教學,打造以動手操作及實踐為重點的全新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能力;生活實際
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促使學生于實踐中全面感受、深化體驗、發展思維、創新探索,實現綜合發展。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觀念,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積極打造更加契合新課程標準的數學高效課堂,進而為數學教學的創新和優化帶來更多可能性。
一、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意識和興趣
部分小學生習慣了在數學課堂乃至數學學習中認真學習重點知識、完成書面作業,卻缺乏足夠的動手實踐意識和興趣。這導致學生往往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動手操作與實踐,并不利于數學教學的實踐化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的綜合發展。數學教師務必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增強學生的動手意識與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在數學學習中進行動手操作與實踐,而非僅僅停留在紙面學習與作業上,盡量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機會,鼓勵學生基于所學知識大膽創新和操作,構建以理論學習、書面作業以及動手實踐相結合的全新課堂模式。尤其要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以及合作性,讓學生在良好的師生互動、小組合作中有效參與到動手實踐活動之中,全面強化他們的動手操作興趣和意愿。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旨在引導學生在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對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有效掌握。教學實踐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帶領學生基于教材對知識內容進行學習,而是指導學生利用格子紙、剪刀、尺子等工具,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鈍角以及銳角三角形,并且剪的時候盡可能沿著格子紙的邊線進行裁剪。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將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進行拼接,看看是否能拼出平行四邊形,進而指導學生思考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有效探索、掌握和總結。通過這種將動手實踐活動融合到知識教學中的方式,教師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意識和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去學習和探索。
二、根據學生先感性后理性思維特點優化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一定要堅持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并優化教學。尤其要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征,根據他們的思維特點合理優化教學,才能確保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識,大幅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從根本上保障教學實效。小學生思維偏向于形象化,他們對生動直觀的事物非常感興趣且認知水平高,對新知識的探究往往是從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采取合理措施優化課堂教學,帶領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總結的過程中逐步從具體內容深化對抽象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通過動手實際操作進行質疑、驗證和探索。例如,在教學“長方體(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旨在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了解相應的立體圖形展開圖,掌握相應的表面積計算方法。不管是出于提高教學效率的考量,還是出于契合學生先感性后理性思維特點的考慮,教師采取了指導學生裁剪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行裁剪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并通過將展開圖折疊成立體圖形的方式深化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知和掌握,進而學會計算相應的表面積,在此過程中也學會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探究的能力。
三、深化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在強調動手實踐操作的數學教學中更是如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實踐應用需要,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數學教學中盡量深化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和組織學生在生活化的動手實踐活動中掌握新知識、發展動手能力。尤其要考慮學生感興趣或者熟悉的生活化事物,從這些事物出發并構建生動、有趣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快樂實踐中高效學習、良好成長。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準備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組合圖形,帶領學生認識文具盒、小汽車、家的平面圖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在格子紙上繪畫這些組合圖形的形狀,并嘗試用剪刀將這些組合圖形分解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簡單圖形,進而計算這些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種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關聯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化事物容易降低教學的難度。
四、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小學生思維意識較弱、數學基礎薄弱、動手能力較差,往往難以完全獨立、自主地完成數學動手實踐操作,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指導與點撥。而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則需要加強對學生自主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思考能力等進行綜合培養,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實現全面發展]。教師應當準確把握自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關系,并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適當凸顯自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在自身的指點與幫助下順利完成動手實踐任務,同時給學生創造自主思考、創新思考、實踐探索的良好機會。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國慶70周年的國慶閱兵儀式、本市的地圖等,并指導學生基于所展示的內容學會用行列、數對等確定位置。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并沒有過多地灌輸知識,而是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并讓各個小組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深化對行列、數對的認知及把握,并在必要時提供指導與幫助,這樣就很好地協調了自身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索間的關系。
綜上可知,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對提高教學效率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言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時,一定要堅持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盡量從學生角度出發并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在快樂、良好的體驗中掌握知識并發展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小容,譚文靜.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4):161-162.
[2]李緒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讀寫算,2021(34):179-180.
[3]邵瑞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