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陽市為改變樹種、林種結構單一的狀況,實現森林經營近自然理念,利用德國復興銀行貸款,引進德國林業先進技術,在朝陽地區實施《中德林業合作項目試驗》,目的是利用自然和天然更新機制,促進林木生長,培育出由鄉土樹種組成的異齡、混交、復層結構的多功能森林。
關鍵詞:中德林業;合作;試驗;評估
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朝陽市大搞植樹造林、荒山綠化,使朝陽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形成了780100公頃的森林植被。這些森林大多為純林,品種單一(油松、側柏、沙棘、紅松、華北落葉松、刺槐和其他闊葉樹),立木材積大約為20立方米/公頃,年生長率較低,僅為0.8~1.5立方米/公頃。相比較而言,樹的密度大多非常高(部分超過4500株/公頃)。朝陽市政府認識到了森林對水源的保護以及對生態系統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將所有林木的74%歸類為公益林。立地結構使得生態狀況和單一樹種的生物多樣非常受限。大量的針葉單一物種會使生態系統不穩定。風沙、干旱、火災、雨、雪對稠密的森林經常造成破壞。在純針葉林中,來自害蟲或真菌的破壞也很嚴重,影響了樹木的正常生長。為促進自然林的轉變,朝陽市政府提出希望在中德合作貸款項目“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財政支持下,實施“遼寧省朝陽市可持續森林經營項目”。德國政府通過復興銀行,批準了這次申請而且與中國政府在《朝陽市中德財政合作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上達成協議,由德國政府、遼寧省政府、朝陽市政府及朝陽市各縣(市)區政府進行資金合作。通過使用由德國聯邦共和國提供的低息預算資金,該項目符合發展合作所要求的發展政策標準。貸款的期限和條件遵從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要求,被作為官方發展援助。
森林經營起源于18世紀初的德國,是一種基于借助森林自然生長力來管理森林的理念和技術,為了把這項技術引進到朝陽地區,項目試驗性地實施了間伐、生態島(造林)、疏林地補植、封山育林、山杏嫁接、圍欄和林道建設,其中間伐是項目內容的核心。實施此項目目的是利用德國復興銀行貸款在朝陽地區引進德國林業先進技術,利用德國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按照自然規律進行人工經營,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全面發育,生產出木材、生態防護以及景觀游憩等多重功能的森林產品。利用自然力、運用天然更新機制,改善林分健康狀況,促進林木生長,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抗干擾能力,推進森林演替,培育出以鄉土樹種組成的異齡、混交、復層結構的多功能森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與德國復興銀行于2014年簽訂的政府協議達成一致。貸款金額為1000萬歐元,國內等額配套相同的資金(省配套10%,市配套15%,縣配套25%)。在貸款資金總額中,其中市場發展援助貸款為1885776.31歐元,貸款期限為40年,年利率為0.75%;市場資金貸款為8114223.69歐元,貸款期限為12年,年利率為3.17%。
項目實施前各縣(市)區通過實地調查,根據林地實際情況,作出了作業設計。結果表明,由于本項目間伐對象為II級III級木,導致采伐量遠遠超出現有采伐限額的相關規定。經朝陽市外資項目辦統計,項目撫育間伐采伐限額缺口達4萬余方,其中公益林3.86萬方,商品林0.24萬方。隨后開始準備材料積極逐級申請增加采伐限額。2018年3月原國家林業局資源司派員到朝陽進行了項目采伐限額的調研,到實地考察后,為了項目的正常進行,最后增加了項目的采伐額度。
以水源涵養為主導功能的生態林的經營管理,撫育間伐措施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為了形成復層混交異齡的目標林分結構,要求伐除II級木和III級木,甚至l級木。而按照我國現行的撫育間伐相關規定,一般只伐除Ⅳ級木和V級木。因而,盡管是試點項目,在操作上存在一些疑慮。所以,應該加強培訓和學習交流,充分認識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的科學性和必要性。需要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通過對項目概念的認識、學習、理解和實施,可以歸納出,項目作為一類特殊的活動(任務)所表現出來的區別,具有“臨時性”“唯一性”“一次性”“多目標性”“整體性”“沖突屬性”的特點。
項目管理是一系列的項目階段所構成的一個完整過程,而各個階段又是一系列具體活動所構成的具體工作過程。過程是指為了生成具體結果(可度量結果,如產品、成果或服務)而開展的相互聯系的一系列行動和活動的組合。項目管理過程是由項目管理的5個不同具體過程構成的。即啟動過程、協商過程、確定過程、實施過程和驗收過程。這個具體過程在項目執行中不斷地循環發生,最終確保整個項目的完成。
利用德國復興銀行貸款,引進德國先進林業經營理念和技術,在朝陽地區進行試驗,項目實施過程中,縣林業和草原局、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國際專家每年進行監測一次,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及時整改和解決。結束后1年后和5年后,德國復興銀行分2次組織有國際專家參加的有關人員進行評估,評定項目實施效果。
作者簡介:貴艷春(1975-),女,大專,工程師。現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