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課后服務的開展是“雙減”背景下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目前,我國課后服務模式仍處于初級階段,面臨服務內容單一、權責定位模糊、管理體系混亂等多重困境。課后服務的順利開展還需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多方合力,積極探索解決策略和途徑。文章以香洲七小作為研究對象,尋求課后服務的改進策略與途徑,希望為課后服務的實施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課后服務;雙減;中小學;策略
課后服務政策是學生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兩者之間不匹配的矛盾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性活動,是造福當今中小學生和家長的一大重要舉措?;诖?,文章以珠海市香洲區第七小學(以下簡稱“香洲七小”)“430課后服務政策”為例,對該校課后服務現狀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提出以推廣多樣化的服務模式、擴大課后服務覆蓋面和制定多重服務保障機制為抓手,為課后服務的發展提供參考策略和解決途徑。
一、中小學課后服務開展的意義與價值
國家支持、政府主導、學校主辦是課后服務的最大特點。課后服務是中小學生的教育保障,其出臺的意義與價值是多方面的。課后服務作為教育教學的延伸,是學校、教師、家長多方責任的重新分配,需要各個角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一)家長——減輕負擔、緩解壓力
陪同孩子完成作業成為當今時代年輕家長最為頭痛的難題,網絡上段子頻出,屢次成為社會性熱點。這也說明,在高度重視義務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家校合作應該進行相應的改變,不能停留在召開家長會、成立家長委員會的表層上。
課后服務等同于增加了“延時服務”,直接受益者是家長。首先,多數家長由于工作繁忙,無法及時接孩子回家,只能送往托管或課外機構。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后,問題迎刃而解。其次,解決了輔導孩子作業難的問題。由于年齡較小、自控力較差,不少孩子完成作業效率低下,每晚耗費父母大量時間進行輔導和批評教育。課后服務使孩子在老師的監督指導下快速完成作業,基本做到不把作業帶回家,減少了家長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現象的發生,這也使得家庭關系更為和諧、親密。最后,課后服務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政策實施之前,托管和校外輔導機構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如今課后服務收費低廉,減輕了多數家庭的經濟壓力。
(二)學?!嵘逃账?/p>
課后服務是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的現實途徑。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依托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設備,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積極開展課后服務項目,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后服務,在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的同時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茖W開展課后服務,能充分體現學校培育人才的優勢,提升學校的教育服務水平。
課后服務的開展,讓學生逐漸回歸校園,鞏固了學校教育主要陣地的地位。與校外機構相比,學校在師資、場地、管理、安全等方面都具有絕對性的優勢。學校作為課后服務的實施方,也是廣大家長所放心的。
(三)國家——民生工程
課后服務是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應然要求,也是義務教育質量均衡化的必經之路。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工作,是一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解決家長后顧之憂的民生工程,也是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徑。
課后服務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民生工程。目前,多地已將課后服務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實現在中小學的全覆蓋。這一舉措在師資和資金方面都給予了中小學很大支持,課后服務也將更好地服務學生和家長。課后服務納入省政府民生工程能對“雙減”起到實質性的支撐作用,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務實之舉。民生無小事,解決孩子放學后的“真空時間”,就是一大民生問題。將課后服務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積極動員家長、學校、社會各方力量,以合力推進課后服務的發展。
二、課后服務在香洲七小的實施狀況
本文從確定選題之后對實踐基地——香洲七小進行實地考察、調研,深入了解課后服務在該學校的實施現狀、運行模式和保障機制,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探索。
(一)學校概況
香洲七小位于廣東省珠海市,現有25個教學班,共1272名學生,是一所市一級學校,有著“綠色學?!敝Q。在師資方面,學校的師資團隊力量雄厚,業務能力強,其中既有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的珠海市名師、教學經驗豐富的區骨干教師,也有一批嶄露頭角的青年教師。在教學設施設備方面,學校建有籃球場、室內乒羽球館、體育室、生物園等,還有多媒體電教室、云課室、科學實驗室、校史室、電子閱覽室等教學輔助用室32間。在校園文化方面,學校定期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勞動技能、科技體驗、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推動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開展現狀
香洲七小作為課后服務試點學校,開展的“校內課后服務430包括作業輔導和課外興趣課程服務兩個部分,參與服務的學生達586人,占學生總人數的46%。為了進一步普及素質教育,將藝術、科技、體育等學科作為學校文化知識教育的延伸和補充,香洲七小與珠海市青少年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達成合作,活動中心選派優秀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在學校開展興趣課程教學活動。
經過前期調查,結合學生、家長的實際需求和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香洲七小開設了民樂、合唱、創意美術、書法、圍棋、武術、機器人、編程等課程二十余個;課后服務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16:30—18:00,45分鐘一課時,每次上2課時,共計90分鐘。
在收費方面,“校內課后服務430”由珠海市政府全額補貼,家長無需繳費;課外興趣課程收費在40-70元一次課,時長90分鐘。低廉的收費吸引不少學生報名,參與度非常高。此外,學校還注重與社區聯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近年來,學校著力于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借力社區優質資源,邀請專家、學者蒞臨學校跟學生進行互動,開展專題講座,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三)運行模式
1.調研學校,了解需求
在服務開展之初,活動中心的工作人員多次前往香洲七小實地考察,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的形式對學生實際需求展開調研,為課后服務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依據。深入了解學校及學生對于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引入活動中心推薦的專業課程,同時保留學校傳統課程和特色項目——民樂、武術、陶藝等,提供讓學生喜歡、家長放心、學校滿意的優質課后服務。
2.籌備教師,提升服務
為進一步做好“430校內課后服務”工作,學校通過心理測試、學歷審核、專業能力測試等多種途徑確保師資水平和質量達標。與此同時,強化對課后服務任職教師考核應用,定期對相關教師進行考試或考察。在以家長滿意度、學生反饋為主的教學評價中,對教育教學能力不足、服務態度不積極的教師及時進行更換;對表現優異、服務態度良好的教師進行表揚和激勵,提升課后服務的師資水平和服務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家長滿意度。
3.系統規劃,打造亮點
香洲七小根據各學生基礎和學校文化特色,結合活動中心各專業組師資以及市青少年藝術團、市青少年交響樂團等優質資源,在教育局的統籌規劃下,逐步打造多個課后服務亮點項目,包括管弦樂、籃球、美術、聲樂、舞蹈等多方面課程,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力爭為珠海市美育教育作出貢獻。
(四)保障機制
2020年8月,“開展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被列入珠海市十件民生實事。香洲七小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家長下班時間及晚高峰時間,設置了兩個不同的課后服務時間段供學生自主選擇——第一個時間段在下午六點結束,第二個時間段在下午六點半結束。對于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學校安排了專門的教師進行看管,為其提供延時服務。
強大的保障機制是推動課后服務平穩運行的重要基礎。香洲七小的課后服務主要由校內教師承擔,還聘請了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和家長志愿者輔助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此外,學校為參與“430校內課后服務”的學生購買力無過失責任商業保險,對學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進行嚴格監管,提供多重保障,真正實現學生安心參與、家長放心送來。
三、課后服務的改進策略與途徑探索
課后服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順利開展還需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多方合力。針對課后服務面臨的主要困境,本文從服務模式、服務覆蓋面、保障機制切入。
(一)推行多樣化服務模式——“1+X+Y”模式
課后服務的主體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然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都不相同。為解決學生需求的差異性,當地政府應立足于實際情況,指導各地區“一地一策”、“一校一案”,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各學校可以根據不同維度來劃分成多種服務模式供學生進行選擇,積極探索課后服務的實踐途徑。目前較為流行的“1+X+Y”課后服務模式,其中“1”指基礎服務課程,服務對象為全體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留在學校完成作業,教師進行答疑解惑;“X”為個性化課程,即針對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除常規作業輔導外,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興趣類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需求;“Y”為運動課程,即為課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育基本技能并提升體質健康。
“1+X+Y”的課后服務模式不僅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豐富了學生的課后服務學習生活,同時還拓展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途徑,打造促進學生多維成長的新空間。
(二)擴大課后服務覆蓋面——內外聯動
學校以學科教學為主,只能推行常態化的課后作業輔導,對于興趣類課程的推行較為困難。學校課后服務供給是有限的,而學生、家長的需求是廣泛的。此外,課后服務的覆蓋面存在問題,有些學校有、有些學校沒有的情況;家長對課后服務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有著一定的要求,希望課后服務的質量能夠達到較高的水平,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課后服務發展的關鍵在于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因此,部分學校開始采用“引進來”的方式,引入校外優質資源,切實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重點引進體育、藝術、科技、傳統非遺、研學實踐等非學科類的師資和課程資源,不僅能夠緩解學校開設課后服務課程單一化的困境,還能彌補校內師資力量和課程開設的短板,確保課后服務多樣性、專業性。
學校是開展課后服務的主力軍,校外教育機構則為推進課后服務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珠海市多所小學與文化館、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校外機構進行合作,整合校外教育資源為學校課后服務提供優質課程。校外教育資源準入條件應當受到嚴格把控,需要具有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并且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優質資源走進中小學校園,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銜接,協同育人。課后服務加入社會專業力量,使得師資和服務更強、更專業,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三)制定多重服務保障機制——兜底作用
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需要學校不斷地進行調整,形成并制定多方面的保障機制作為支撐,才能順利推動課后服務的開展。
首先是時間保障機制。學校應合理規劃服務時長,將其分為兩個部分:完成當日作業和自由參與課外興趣課程。在完成作業階段,各學科教師應盡量照顧到所有學生,尤其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多花時間去指導。在課外興趣課程時間段,學校應保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興趣活動,把時間交給學生自主支配。
其次是師資保障機制。課后服務的覆蓋面廣、參與人數多,而校內能夠參與服務工作的師資有限。因此,學校一方面要盤活校內優質教師資源,發揮學科領導人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開發區域內優質資源的共享,推進交流共建,努力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
最后是教學設施設備保障機制。課后服務需要學校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尤其是場地設施方面,學校需要配備器材、設備以支撐服務的順利開展。因此,學??梢酝ㄟ^多種渠道去爭取家長、社區、教育局的支持,鼓勵各方進行投資,讓學校擁有更多先進設施設備,讓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有更多地選擇和更好地體驗。
參考文獻
[1]馬瑩.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保障的制度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2.
[2]付鈺,劉瑩.中小學高質量課后服務的頂層設計[J].中國教師,2022.
[3]周菲.小學校內課后托管政策實施效果評估及相關建議[D].湖南師范大學,2021.
[4]陳星星. R市C小學課后服務的現狀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5]鄒敏.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屬性及權責問題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0.
作者簡介:陳彥(1999—),女,漢族,廣東珠海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