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
摘 要:經過大量的實踐教學可以發現,鍛煉學生們的思維水平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與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運用問題導學的方法,在課堂上結合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下運用習題鍛煉學生等,長期下去,學生們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理論知識形成透徹認知,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問題導學;初中數學;策略
引言
問題導學方法是初中階段教師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它的核心是運用問題引導學生,重點是教師設計的問題,在問題的輔助下對理論知識形成深入認知,從而可以熟練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下主要分析了三種教師們常用的問題導學教學策略,以期能幫助教師們不斷提升教學品質,增強教學效率。
一、巧用實踐引入問題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們進行問題導入教學,結合實踐形式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不但能夠激發起學生們對數學問題的探究興趣,還能鍛煉他們的實踐操作水平,引導學生們對數學知識形成深入透徹的理解與掌握。在以往的教學理念影響下,有的教師比較關注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實踐鍛煉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中關于《中心對稱》的知識時,數學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們講解一些基礎概念知識,引導學生們有針對性的做習題練習,這時,學生們雖然清楚什么是中心對稱,但是還沒有透徹的掌握中心對稱的特點。進而,老師們可以提問學生,讓學生們依據定義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物體是中心對稱的。此時學生們就能積極聯想生活中經驗,勇敢回答出幾種圖形。之后,教師能夠再次提問學生們,這些常見的圖形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在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們需要深入的思考與探究,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們制作一些圓盤、風車或者棋盤,在制作的時候,對圖形進行旋轉,讓他們思考,旋轉后又變化么。在這個階段中,同學們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就能清楚掌握中心對稱的特點,產生深刻的印象。如此的教學方法能夠輔助學生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深刻的理論知識,積極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激發起同學們對課堂的強烈興趣。同時,同學們在實踐的階段,也能培養他們形成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產生創新思維。比如,在學習人教版課本《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的時候,數學老師能夠提前將班級學生們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給他們準備好實踐操作的紙箱,箱子中提前放好棋子,之后讓學生們思考,誰能夠不倒出棋子就能估算出箱子中棋子的數量呢?之后,學生們開展自主的實踐探究,先拿出10顆棋子做好標記,之后放進去,再拿出15顆棋子,依次運用標記棋子的方法去估算箱子中棋子的總數,學生們在這樣的實踐操作中不但能掌握數據統計的奧妙,還可以鍛煉他們小組合作的思想觀念,提升數學核心素養[1]。
二、創設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比較抽象和復雜的特點,同時兼具邏輯性,對廣大初中生來講,在學習復雜的數學知識時,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題,無法形成透徹的理解,這樣會造成學生們逐漸失去學習信心,阻礙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基于此,廣大初中數學老師在給學生們使用問題導入的時候,可以結合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這樣不斷能使課堂氛圍變得愉悅活潑,還能讓學生們在他們感興趣的情境中,透徹理解復雜的數學知識,不斷提升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教材中關于《軸對稱》的知識時,教師們為了能幫助學生們對軸對稱圖形產生透徹的認知,就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實施教學講解,引導學生們觀看教師展示的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總結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這些圖形進行歸納分類。在上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會變得靈活跳躍,創新水平也能不斷提升,進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品質。
三、在課后運用問題導入法
初中數學老師不但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們進行問題導入教學,還能在課后開展問題導入方法引導學生們做不同的習題,鍛煉學生們學會自主復習鞏固知識,歸納總結所學的內容等,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時候,教師就能夠結合問題導入的方法,引導學生們觀察生活中很常見的關于坐標系的內容,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將生活內容繪制出來。比如,在電影院中的座位、棋盤格等,都有關于坐標系的內容,學生們在自主觀察和深入思考以后,可以自己動手實踐操作,繪畫出這些場景等,這樣做不但能鍛煉學生們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掌握水平,還可以提升他們熟練的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日常常見實際問題的水平[2]。
結束語
總而言之,問題導學屬于創新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們在課堂上結合問題導學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起廣大中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探究欲望,創建起高效的課堂氛圍。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學的時候,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進行革新,在實踐教學中,運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激發他們的思維活躍度,使學生們形成數學核心素養,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銀花.芻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2(03):117-119.
[2]劉秀云.淺析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2(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