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壯族歌謠本身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壯族歌謠的出現與發展并不是偶然,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重要音樂形式。壯族歌謠中包含著壯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也是智慧的結晶,壯族歌謠帶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擁有非常獨特的美。本文針對相關內容進行了綜合性的討論與分析,首先闡述了壯族歌謠的相關內容,其次列舉了壯族歌謠的審美意義,最后提供了壯族歌謠的審美文化價值。希望針對有關內容的探討,能夠進一步了解壯族歌謠的審美文化價值。
關鍵詞:壯族歌謠;審美;文化價值
前言
不同民族在發展之中,都具有自身的特點,而壯族歌謠就屬于壯族發展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壯族本身屬于能歌善舞的民族,壯族民間歌謠能夠有效體現出這一民族在社會發展中的情況,也是壯族人審美藝術活動的重要表現,而且能夠展現出壯族本身的民族特色。在人類的審美范圍內,壯族歌謠已經成為最符合自然生態的形式,通過這一方式,能夠呈現出良好的文明成果,也是壯族長久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在這一背景下,針對其進行研究就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壯族歌謠的概述
壯族歌謠在壯語中的含義是口頭創作,具有韻味的作品,壯族歌謠文化則指的是所有與壯族歌謠相關的文化事項。在少數民族之中,無文字民族口頭語,相較于文字語言來講,擁有更強的廣泛性。壯族在實際發展之中,較長時間內都處在無文字狀態,借助歌謠在生活與生產的過程之中,表達自身想要呈現的內涵。在壯族歌謠之中,內容非常豐富,例如生活生產、勞動知識等等,都會通過歌謠的方式呈現。壯族歌謠本身擁有非常明顯的藝術特色,經過長久發展之后,形成了突出的特點,歌謠語言本身擁有更強的形象性非常優美,帶有民族意識[1]。歌謠結構主要是句式結構和段式結構,都有不同的藝術特色,節奏和韻律多樣化,會使用大量的賦比興手法,擁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二、壯族歌謠的審美意義
(一)淳樸真摯的人情美
人情美是壯族歌謠最明顯的特點,壯族人民會非常直觀的表達自身內心想法,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會通過歌謠的方式進行呈現,通過歌詞直接表達內心情緒。例如在歌謠中,會唱道:“妹跟哥連連到底,刀劈斧砍也不離。”這樣的歌詞非常容易理解,表達出了壯族姑娘對于心上人的心意,無論是刀斧劈開也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證明壯族女孩與心上人之間感情的忠貞不移。借助這樣的詞匯就能夠展現出壯族人民的淳樸,體現出了人情美。
(二)深邃雋永的意境美
壯族歌謠呈現出了非常優秀的意境,帶有細膩和豐富的表達內容,使人愿意一直品味,感受其中的情感,壯族歌謠本身的想象力,能夠使人們對于生活更加熱愛,愿意積極向上,努力克服困難,創造出美好的生活。例如“天上有座彩虹橋,百年千載天邊吊。”借助這一方式,能夠使人們對于這一場景有更加直觀的想象,雖然其中的表達有夸張的描寫,但是卻并不會感覺過于生硬,能夠更好的想象出這一場景,對于歌謠內涵的傳承來講,也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而借助這一方式,則呈現出了更加深邃的已經,展現出了壯族民歌的意境美。
(三)思想深刻的哲理美
壯族歌謠的歌詞之中,還會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些哲理可以簡單的理解,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讀書全靠在少年,五六十歲眼也花。”這一句就表達出學習需要在少年期,表達出了對于歲月的珍惜之感,需要在最好的年華做最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不珍惜時間,直到年老,才想起讀書的作用,沒有任何價值,無法發揮出現實意義[2]。借助這樣的歌詞,體現出了壯族人民的深刻思想,呈現出了壯族民歌的哲理美。
三、壯族歌謠的審美文化價值
(一)審美文化價值
壯族歌遙本身帶有神秘文化價值,其已經成為壯族人的身份特點和文化符號。壯族歌謠本身具有格和言的特點,能夠呈現出良好韻律和旋律,而且本身也能夠更加隨意的發展[3]。借助口語化的內容進行廣泛傳播,在壯族歌謠文化建設之中,體現出了對于美好景物的展現,構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夠呈現出社會民眾的生活基礎,為其提供發展動力,也是壯族文化不斷更新和重塑的方式,對于壯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來講,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傳承價值
壯族歌謠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已經成為壯族人民在日常生活與勞作之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在壯族歌謠發展之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在古代發展之中,因為本身文字形成相對緩慢,所以對于壯族這些少數民族來講,其在記載歷史的過程之中,大多數是以歌謠的形式口口相傳,也進一步證明壯族歌謠本身對于族群歷史傳承的作用,能夠傳遞倫理道德,講述民間知識[4]。而且壯族歌謠也是重要的娛樂與交流方式,成為壯族文化的重要傳承基礎,對于其后續建設與發展來講,能夠提供更大的幫助。
結論
壯族歌謠擁有自身獨特的特點,本身在實際發展之中,帶有與眾不同的美感。例如人情美、意境美和哲學美,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能夠展現出審美文化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不僅關聯著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還會展現出傳統習俗和社會體制。這些民歌通過不斷的建設與傳承,已經成為壯族人們生活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未來發展之中,需要通過更加深入的分析,了解壯族歌謠的發展情況,并積極地進行傳承,使其能夠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豐瀅.社會變遷視域下左江流域壯族民歌的轉型與適應——基于左江壯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韋志蓮口述史的研究[J].文化產業,2022,10(11):129-132.
[2]陳銘彬.壯族民歌藝術的審美困境與現代性轉場的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5):90-95.
[3]張坤麗,陳鳳潔.壯族民歌的當下境遇——基于政府、學者文人和民眾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9,17(26):66-67.
[4]溫泉.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潤腔技藝研究——兼論廣西壯族、侗族、苗族、彝族的音樂審美趣尚[J].歌海,2020,11(4):71-77.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kY2016YB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