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宇 姜雪 崔誠慧 李冰心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21
摘? 要:隨著新工科建設對人才素質培育更高要求的提出,知識、能力與素質協同發展是大學教學研究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傳統課堂與“工作坊”實踐訓練模式的分離,造成流水線式教學模式下,工科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轉化障礙。為此,文章以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改革實踐為例,梳理“工作坊”教學模式改革面向重點問題的解決思路,通過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的協同測度,提出城鄉規劃專業“工作坊”實踐類課程教學中的多元目標設定,與教學體系路徑構建。同時,總結多維協同型“工作坊”教學模式特色與創新性,為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切實可行的方法與路徑。
關鍵詞:人才培養;工科;課程改革;實踐課程;工作坊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084-04
Abstract: With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quality cultiv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faced by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s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workshop" practice training has caused obstacl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under the assembly line teaching mode.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reform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Wisdom and Practice course as an example, combs the reform of "workshop" teaching mode, faces the key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multi-objective set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path in "workshop"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measure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workshop" teaching mode, and provides more practical methods and path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engineering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al courses; workshop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新工科建設作為“十四五”規劃重點內容之一,提出了我國工科教育發展的新思維、新方式、新理念,其中“工科”是本質、“新”是取向,開展工科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從知識、能力及素養出發提升工科人才實踐能力,已是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工作坊”(workshop)模式起源于德國的包豪斯學院,秉承“技術與藝術并重”的教學理念,通過在特定實踐場所中組織學生群體自主討論,完成預設教學任務并獲得及時反饋,形成“師徒制”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操作性較強的工科領域專業教學。
城鄉規劃專業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點專業,更需要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形態應對工科人才培育的新挑戰,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著力構造學生多維發展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能力是改革的關鍵,“工作坊”教學模式則從基礎夯實、專業培養、實踐學習與工作發展等方面成為學生樹立專業核心價值觀與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圖1)。
一、“工作坊”教學模式改革面向的重點問題
從城鄉規劃專業用人單位滿意度反饋來看(調研數據來自2018-2020年東北地區設計研究院15所、省市級規劃管理部門10處,電子問卷發放350份,有效問卷338份),專業人才的高階理論相對缺失、創新與組織能力相對不足、底線意識與大局意識相對缺失(圖2),“工作坊”教學模式改革面臨的重點問題是如何樹立學生正確的專業價值觀、提升團隊創新能力、塑造文化自信與培養批判性思維。
(一)結果導向型教學模式下學生“底線思維”培養
價值觀樹立是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以結果為導向,在實踐中解讀生態實踐成功案例,為學生樹立生態智慧良知觀,避免學生畢業后由于無良設計成果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社會、環境損失是本課程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二)“借船下?!苯處焾F隊模式組建
部分偏遠地區人才流失導致難以形成高質量教學團隊,通過與國際前沿學術組織及國內外院校聯合建立“國際聯合教學工作坊”等方式,將一流教授、博導請進實踐基地,面對面為學生授課,解決偏遠地區院校師資匱乏,教學質量下降的問題。
(三)擴充文化自信相關教學內容
“工作坊”教學模式中學生與外界環境的互動機制更為靈活,也為工科專業在文化自信的輸出中形成了優質條件。以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為例,在探索中國生態實踐智慧“活化石”——傳統村落生態智慧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多樣化實踐活動中,聘請生態智慧傳承人口傳心授式非文字性講授,培養具備中國自有理論體系知識、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實踐型人才,彌補沒有文字記載的“東方文化基因”無法活態傳承的問題,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四)“科研下探”式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在“工作坊”構建中,結合專業相關的科研平臺是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要手段。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結合高校各類實驗室、依托科研課題開展多樣化實踐教學活動,成功形成“科研下探”教學模式,探索出“科研下探”型工作坊的構建思路,彌補學生邏輯思辨與決策能力弱的專業短板。
二、知識-能力-素質多維“工作坊”教學模式基本目標
為應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多維度需求,“工作坊”教學模式采用三維目標構建方式,來實現學生認知水平進階與適應社會環境需求,如圖3所示。
(一)知識目標
結合“理論基礎堅實”辦學定位,反思當前教材中唯西方知識體系為主體的現狀,從實踐中凝練知識體系。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采用“兩個融合+一個結合”模式,融合海量傳統城鄉生態智慧實踐案例與生態智慧現場調研成果,通過與生態智慧傳承人面對面訪談手段,挖掘理論與方法,并凝練總結形成中國自有知識體系。同時,利用“以調促學”“翻轉課堂”等方式,融合多樣化現場教學,使學生掌握并傳承中國傳統城鄉生態智慧理論知識體系。
(二)能力目標
從實踐能力夯實目標出發,采用“科研下探”模式,聯合國內外一流高校知名教授、博導講授前沿技術與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正是通過傳統生態智慧的現代轉譯,開展東西方學生面對面生態實踐知識互鑒,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在“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思想指導下的高階實踐能力及批判思維,提升學生在重大決策中科學運用生態智慧理論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素質目標
首先,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作為新工科專業課先導課程,使學生在實踐中奠定良好價值觀與設計創新思維。其次,樹立淳良樸實的生態良知觀和底線思維,養成良好職業道德,塑造踏實肯干的職業品質,領悟社會責任。
三、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工作坊”式教學體系構建
(一)課程發展背景
2017年至2020年,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完成了“思政孕育-課程開設-教學成熟”三個階段,基本建立了生態智慧城鄉規劃特色方向教育體系,形成了“錦江木屋1+3專業實習”體系。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重走老虎溝生態規劃實踐案例、走進中國傳統城鄉生態智慧村落錦江木屋村、參觀長春市城鄉規劃展覽館海綿展廳、體驗城市空間虛擬仿真科普基地等。
(二)教學內容構建及組織
結合“知識-能力-素質”多維教學重點內容,以“工作坊”形式為學生提供東方語境下規劃知識體系,重點提升應用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能力及生態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培養批判性思維及生態實踐良知觀形成課程主體框架如圖4所示,從建立生態智慧良知觀、實地挖掘中國生態智慧理論與方法、傳統城鄉生態實踐現代轉譯、決策能力提升等四個主體板塊構建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
(1)重走歷史案例,建立生態倫理觀。在課程開端,安排學生重走長春市老虎溝歷史水系,使學生親身感受低成本、低技術、低維護的生態實踐魅力,培養學生底線思維,引發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深刻反思,生態倫理觀初步建立。
(2)實地考察傳統村落,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隨著課程開展,為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生態實踐智慧,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師生在教學與創新示范基地長白山“錦江木屋村”開展國際聯合教學工作坊,搶救式挖掘中國自有知識體系,設置“中國生態智慧知識體系”特色教學內容。通過專題討論式現場對比中西方生態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中西文化互鑒,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提升文化自信。
(3)參觀海綿展廳,實現現代轉譯。隨著課程開展,參觀長春市城鄉規劃展覽館海綿展廳活動。通過傳統城鄉生態實踐智慧現代轉譯,進一步增強學生實踐認知,對比中西方教學內容,弘揚中國生態實踐智慧,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4)體驗城市空間虛擬仿真科普基地,鍛煉批判性思維。課程后期,依托國內首個空間績效實驗室及虛擬仿真教學平臺資源,深度結合省級科研項目“城市設計方案空間驗證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項目”,“科研下探式”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決策能力。
(三)教學考核與評價
“工作坊”教學模式由于課程環節變化多樣,在考核方式的設置中也應體現對應的靈活性,從考核學生各階段重點培育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從知識、能力、素質維度建設評價標準,以便更為清晰地掌握教學情況與效果。在考核方式的設置中,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對學生進行課前、課上、課后的“知識、能力、素質”三維評價,以課后實踐評價標準為例,在評價中設置專業知識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生態智慧價值觀及個人素質提升等考核指標,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多元考核。
“工作坊”教學模式重點關注了工科學生在專業素養上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學評價者也相應多元化,包括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價及社會評價,尤其是通過社會評價反饋教學成效,也是多維“工作坊”教學模式的亮點之一。
課程革新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與專業認同感,同時提升了文化自信,教學效果顯著。2017年至2020年學生考核情況來看,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相對較高,如圖5所示。收到學生上百篇“工作坊”課后感想,通過此次課程明確了學習方向,激發了學習熱情。在后續培養中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競賽獎項,實踐能力快速提高,為學校培養了一批掌握中國生態實踐知識體系,邏輯思維能力強,具有生態良知觀的“生態智慧”型人才。
四、多維協同型“工作坊”教學模式特色與創新
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作為專業實踐與科研結合型“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借助野外教學與創新示范基地錦江木屋村,為學生全方位實施中國傳統城鄉生態實踐智慧與思政教育,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號召,體現了大學“三實”育人精神,也是傳承與推廣中國傳統城鄉生態實踐智慧的重要途徑。
首先,依托以錦江木屋村為代表的教學與創新示范基地與長春市城鄉規劃展覽館海綿展廳分別開展中西方生態智慧實踐教學,通過東西方共創下的實例現場對比,融合現場名師講解,開展東方生態智慧體系挖掘。本質區別于傳統實踐課程大多學習西方現有實踐的教學培養模式,實現由“西學東漸”到“東學西漸”的根本性轉變。其次,充分利用省級實驗平臺(寒地城市空間績效可視化評價與決策支持平臺),依托野外調研與虛擬仿真的雙重維度,在海量大數據分析評價基礎上深度融合科研課題,形成“科研下探式”教學特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具備成為團隊領導的素養。
生態實踐主題教學“工作坊”教學模式中,通過引入“國際生態智慧學社”及國內外生態實踐經驗豐富的教授、博導現場授課,形成定期舉辦的“生態智慧實踐”教學工作坊機制,使得師生在面對面交流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中西方思想文化和實踐過程的現場碰撞,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輸出。
五、結束語
新工科背景下對城鄉規劃等工科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過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改革實踐,提出了構建多維協同型教學模式與體系,改革措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價值也正在逐步顯現。對傳統城鄉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中,引入“工作坊”教學模式升級版,采用“知識-能力-素質”多維度教學體系構建的方法,調動學生融通專業理論與實踐,拓展學生多維度視野,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交叉復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成為面向專業領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維尚,袁麗.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1(2):13-15.
[2]黃賢金,張曉玲,于濤方,等.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筆談[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8):107-114.
[3]李健.國外工作坊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組織模式的比較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59-64.
[4]李疏貝,彭震偉.發展觀影響下的當代中國城市規劃教育[J].城市規劃學刊,2020(4):106-111.
[5]劉瑤.創新實踐教學中的工作坊模式[J].美術觀察,2021(1):71-72.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吉林省‘生態智慧城鄉規劃’特色高水平專業建設研究”(GH20122);2019年度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教育教學科研課題“‘雙一流’建設下城鄉規劃‘金課’研究與實踐——以《傳統生態智慧與實踐》課程為例”(2019124);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疫情防控背景下吉林省社區治理與城鄉規劃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策略研究”(JJKH20210314SK);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工科‘五維形態’與OBE理念耦合下的課程結構反向設計研究”(GH21096)
作者簡介:趙宏宇(1977-),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