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萍 張彧鳳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23
摘? 要:研究基于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以2020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全國總決賽視頻作為分析材料,重點分析參賽教師運用的模態及模態在各教學階段的分布特征,不同模態間的互補或加強關系,教學目標、方法和模態選擇間相互依賴又制約的關系,實證多模態教學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多模態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092-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Zhang Delu'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f the demonstration classes of 2020 FLTRP Star Teacher Contest,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odalitie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odalities. The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dependent and restri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ing objectives, methods and modality selection. It demonstrates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achieved by multimodality teaching design in the classroom,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multimodality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模態則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比诤隙喾N符號模態進行交際的話語稱之為多模態話語。研究者們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基礎,探討多模態符號設計、多模態語篇、多模態教學模式等。胡壯麟指出“多模態符號的設計使不同的符號模態一起活動,具有統一的和有意義的性質”。在教育教學研究領域張德祿做出一系列研究,構建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綜合框架,探討了多模態外語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模態選擇的原則,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的不同教學目標來確定模態的選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進的新模式,突出了系統特性和選擇的過程。近年來多模態話語分析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是基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課堂教學實證研究還很不足,在技術賦能智慧課堂時代到來之時,加快研究與之相適應的多模態大學英語課堂有利于大學英語改革持續深化。
一、研究設計
(一)理論框架
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為多模態話語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強調語言為“一個符號系統”,并從語言的功能主義角度總結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除語言之外的其他表意方式,如音樂、繪畫、舞蹈、雕刻等“非語言符號”也同樣具有元功能。張德祿基于韓禮德“語言”與“非語言”符號系統共同構建社會意義的“元功能”的思想,構建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綜合框架。該框架由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內容層面和表達層面四個層面構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基于學生有著相似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念語境,教師創設的相似課堂話語情景語境,以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內容層面和表達層面的模態調用是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內容層面體現在意義和形式兩方面,其中意義層面體現的是話語的意義,即“概念意義”“人際意義”“語篇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概念意義即發展“語言潛勢”;人際意義體現師生關系、情感、態度;語篇意義體現多模態不同符號系統之間的關系。形式層面體現在語言、聲音、圖像、手勢等不同的模態相互作用,形成互補或非互補關系。表達層面主要是指完成課堂教學活動所運用的語言(純語言、伴語言)和非語言(身體、技術的)多模態話語媒體系統。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基礎,使用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重點通過分析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參賽教師運用的不同模態在課堂中達成的教學效果,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模態的功能和效果,采用多模態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的。研究問題包括:(1)參賽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的模態及模態分布;(2)不同模態間的關系;(3)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模態選擇的關系。
(三)研究對象
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是一項面向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師的大型賽事,入選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分析報告數據來源(2012-2019)。2020年大賽秉承“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主題為“語言與育人融合的外語課程與教學設計”。研究材料選取了全國總決賽參賽的8段教學展示視頻。8位參賽教師教學展示選取的材料均為《新編大學英語(第四版)綜合教程 1》 Unit1 Good to great。每段視頻大約10分鐘,基本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比賽教學環境穩定,教學條件和參與配合教學展示的6名學生相同。
(四)數據收集與整理
研究者根據多模態分析法,對授課PPT、視頻資料進行觀察,將衡量指標逐一對應進行分析,歸類整理后得出結論。PPT以視覺模態為主,將圖像、圖表、動畫、音樂、不同字體字號色彩的文字等多種符號模態組合在一起。PPT中以一種模態符號呈現的情況極為少見,大多是多模態組合。因在線觀測到的是教師的側面視頻,不利于肢體模態,如表情、手勢等模態分析,所以多模態分析以教師的純語言模態和PPT多模態組合為主。
(五)分析與討論
1. 多模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不同模態的分布
外語課堂中多模態話語媒體系統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融合語言、音樂、圖片等豐富的模態資源,而由于語言學習的特征構成了以語言模態為主模態,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其他多種模態為輔模態,起到支持配合作用。語言模態包括純語言模態(口語、書面語)、伴語言模態(口氣、聲調等),此外還有肢體模態(表情、手勢、身體的移動、交際者間的距離等)、非肢體模態(空間布局、PPT投影設備等)。在8段課堂教學案例中,教師們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以多模態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融入課堂、高效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標。參賽教學視頻中教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模態是口語、聽覺、視覺模態,并且各種模態在教學的不同環節表現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宣布教學開始環節,教師基本以口頭話語模態為主,大多數教師面帶微笑,手勢自然,營造出積極友好的教學氛圍,體現了人際功能作用。在教學導入環節,口語模態、視覺模態、聽覺模態相結合是最常見的導入方式。如:… what are their specific meaning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et's watch a video clip... 教師以口語模態提出問題,配合PPT視覺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再以視聽模態促使學生盡快進入教學內容。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采用PPT視覺模態組合(圖片+文字)和口頭話語模態,輔以手勢、表情、動作、移動等肢體模態。如:Until now, we have discussed different ways to give definitions. And this is the diagram for giving definitions: the direct way; the indirect way. And we think about things in a critical way, understand ? Well, students. It's interview time again. (口語模態+手勢+PPT模態組合,其中PPT多模態中包括結構圖、不同色彩顯示文字、圖片、動態效果文字)。在小結和作業布置環節,教師主要采用口頭話語模態和PPT視覺模態方式,而PPT模態組合一般為結構圖、表格、圖片、文字等多種符號,提醒學生鞏固復習學習的內容。如:Now, assignment for consolidation. Please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to define the word medicine. Remember to use the two ways... So please put your writing online for peer evaluation first. And then there would be the teacher's feedback and comments. (口語+手勢+文字+圖片+表格)。結束環節(個別案例因時間所限未完成最后的程序)教師基本采用了口語+手勢+PPT模態組合形式,如教師口頭宣布結束教學,同時PPT模態組合顯示文本Thanks for listening和圖片??傮w而言,現代大學英語課堂中,單模態極少出現,多模態是主要的呈現方式,在教學的不同環節教師運用的模態各有側重,導入課程和課堂互動環節所調用的模態最為豐富。
2. 課堂教學中不同模態之間的關系
在多模態話語分析中,多種符號系統相互合作來共建語篇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中如何采用多模態構建語篇意義,模態之間的作用是什么,哪種模態組合最有助于輸入的內容被學生很好地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并能創造性的輸出語言。張德祿認為“當一種模態不足以表達意思,采用其他模態予以加強、補充、調節、協同,可以達到更加充分或者盡量充分表達意義,讓聽話者理解話語的目的?!眳①惤處煘榱藢崿F最佳教學效果,積極調用了各種模態,對不同模態進行組合選擇,使多種模態發揮配合協同作用,最大限度地實現意義構建。他進一步指出,模態之間存在互補和非互補關系,下面根據張德祿的多模態話語之間關系對參賽視頻中教師的口頭話語模態和PPT多模態組合進行分析,發現多種模態同時刺激學生的感官,可以有效提高交際效果,達成教學目的。
例1 T: As you know, according to Reading One “ambition is dreaming big dreams”, it is no limits on one's expectations and hopes instead of taking what it comes, now let's see what ambition is like people around us. We are now going to watch an interview.
例1中,教師邊唱歌邊走入課堂,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模態,同時PPT上顯示出與主題相關的圖片、歌詞及文字“Taking what it comes” mindset,通過歌曲把學生帶入到與主題相關的情境中,PPT模態組合與教師口語模態形成互補,起到增強信息,引發興趣的作用,同時模態的配合使用創設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心態,體現了人際意義。
例2 T:And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example, a definition is a statement. It is also about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a term. So here, the word “achievement” is used to specify the meaning of success…I mainly introduced four common ways of definition, namely, prescription, negation, exemplification, and authority.
例2中,教師清晰的口語話語模態,配合手勢及PPT多模態組合,其中PPT多模態組合包括結構圖、文字、例句。清晰的結構圖,紅色、藍色凸顯的字體、用例句來擴充信息,多種模態協同配合,使學生對于信息的獲取得到強化,理解更加精確,有助于學生知識結構系統化、強化理解。各種模態的配合起到互補和強化的作用。
例3 T:Here is the list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lated to success. And now please work in two groups. Okay?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items, which 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ood enough mindset. And after the discussion, please just raise the cards, right?
例3中,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教師以口語模態要求學生分組討論,PPT顯示討論的內容,舉卡片的人物圖片模態與教師口頭要求學生舉卡片的動作形成信息互補,使學生易于理解教師的要求。在隨后進行的學生分組討論中,PPT上呈現學生需要輸出的內容要點,對學生起指導作用,學生以口語模態為主,視覺模態為輔,教師則以行動模態為主,走進學生就討論進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PPT上模態組合對口語模態起到強化作用。
例4 T: In the video clip I showed you a moment ago. What problems do they have here? Destiny? Please. S: Use nouns? T: Yes, they use nouns. A person? Yes, but actually a person? Ambition? Ambition is not a person. Yes, we've given our equivalent something of the same quality, a desire, a determination, or a strong wish, but not a person. Clear?
例4中,教師使用口頭話語模態講解抽象定義結構后,讓學生指出之前視頻中存在的問題,在這里口語模態是主模態,PPT上圖片和文字對口語模態起到輔助作用。學生用升調語氣遲疑地說nouns? 教師指出名詞的對等關系,并口頭舉例。在隨后的練習中學生根據PPT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對happiness用名詞對等方式給出定義,輸出較好;但是在給empathy下定義時, 由于PPT上內容與教師口頭話語不完全對應,造成學生理解困難,語言產出不順暢。由此可見,口頭話語模態與PPT多模態組合內容對應時,利于學生語言的輸出,而不完全對應時,會阻礙輸出。
模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實施的不同階段,同一模態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多數情況下口語模態與PPT多模態組合形成了一種協同效應,PPT為口頭話語提供輔助文字信息,幫助以口頭話語模態產出內容,同時口頭話語模態能夠輔助學生對PPT多模態內容進行理解,尤其是在闡述較為復雜或重要的概念時,多模態幫助學生高效學習內容,有助于輸入、產出。但是,不同模態具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學生要同時識別維度不同的模態,如果這些模態協同配合恰到好處,則有利于意義的理解,如果這些模態相互排斥、無關聯性或關聯性弱,則會起到消極作用,增加學生理解的負擔或造成理解偏差。
3. 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模態選擇的關系
“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的總體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意義潛勢,即通過多模態教學發展學生的整體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語言交際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的選擇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教學方法制約著教學模態的選擇,教學模態的選擇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課堂活動中,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產出導向法、成果導向法等,絕大多數都是以多模態的方式輸入信息,學生以多模態方式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再輸出信息,達到知識和技能的提升。當然多種模態中往往有主要模態和輔助模態之分,如聽說法以聽說模態為主。具體到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需要構建教學實踐必需的所有資源符號,根據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模態,達到盡量充分表達意義并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話語的教學目的。參賽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態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如產出導向法,多以視聽模態導入課程。教師讓學生觀看關于港珠澳大橋建設的視頻,PPT上顯示文字,配合老師的畫外講解,以視聽模態和語言模態使學生加深主題理解,達到育人目的。在教學的驅動、促成、評價階段,教師充分利用模態的多維性、動態性,使用口頭話語模態與PPT多模態組合協同配合來共同構建意義,各種模態之間形成意義強化、互補等作用,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結束語
參賽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運用豐富的模態,使不同模態間形成互補或加強關系,發揮多模態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意義的構建,為大學英語多模態課堂教學提供了范例。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多模態的課堂已經成為常規,有效利用各種模態及符號系統的潛在意義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發展多元能力將是今后持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6-90.
[2]HALLIDAY, M.A.K. ,MATTHIESSE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3]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5-14.
[4]張德祿.多模態外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6-32.
[5]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5):50-55.
[6]張德祿,李玉香.多模態課堂話語的模態配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39-43.
[7]張德祿.系統功能理論視閾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框架[J].現代外語,2018,41(6):731-743.
[8]2020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全國總決賽教學設計方案及參賽PPT[EB/OL].https://heep.unipus.cn/news/detail.php?NewsID=5582.
作者簡介:孟曉萍(1975-),女,漢族,山西文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