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煥
摘要: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既是對學生進行道德修養,又是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德育與法治教育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應根據教材的需要,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并結合學生的實養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本文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出發,論述了在小學德育和法制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習慣
前言
小學是一個相對初級的教育階段。在對小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同時,也應注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的基礎上,還應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為此,文章從德育與法治等方面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初等教育德育與法治教育中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加速推進下,2016—2017學年的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正式命名為“道德與法制”,小學的掃盲與法制教育已經成為一種顯學。學校是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從根本上反映出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法制意識,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將來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既能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又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課程改革與發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目前小學教育的首要任務。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生命發展的關鍵,然而,當前小學生的思想觀念不夠堅定,思想觀念、價值觀等方面還存在著問題。所以,在發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糾正,要積極引導,使其走上正確的道路,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念。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策略
1、加強農村小學生德育法治教育
目前,我國農村小學生在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對其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筆者是一位農村小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的缺失。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既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又要使他們認識到,沒有一個人可以超越道德的底線。比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拾金不昧”的良好習慣,作者在課堂上加入了德育的內容,通過生動的事例,讓學生明白,拒絕不義之財可以贏得別人的尊敬。
2、為學生樹立榜樣
鄉村小學除了要強化道德、法治,更要清楚地認識到,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方面,教師與父母的角色與作用。只有父母、教師們不踩著法律的底線,用道德規范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父母、父母所感染,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作者提出了“別看戲”的建議,以防止父母們發生任何的暴力行為,學生們下課后也要這么做。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們都能看到教師和父母這樣做,他們會很自然地將父母和教師作為他們的學習楷模。長此以往,學生會尊敬別人、愛人,而家長和教師就是他們的楷模,而父母和老師的榜樣力量也在學生心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成長。
3、針對性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以此為依據,大力發展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教材的角度對其進行適當的教育。目標明確,能夠用文明的語言和身邊的人進行溝通,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能尊敬家長、教師、不取外號、不影響他人休息、不亂碰他人物品等。比如,教師可以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珍視生命”的教學為例,并為學生制訂交通法規,目標明確的方式。在實踐中,通過使用多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相關的錄像,使其認識到培養良好的交通習慣。此外,在完成這一部分后,老師也會對同學們進行仿真游戲,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交通法規、尊敬交警、不在馬路上嬉戲,不吃街邊小攤不衛生的食物,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強自衛意識,懂得感恩。
4、用循序漸進的策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以學校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采用逐步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使其逐步形成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在小學生剛剛進入小學校園時,老師要引導其熟悉校園環境,并在課后進行指導,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遵守治安、交通法規、文明禮儀。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行為能力,從而逐步提高了學生的素質。此外,老師還應采用欣賞教育的方法,對學生的成績,特別是微小的進步,也給予積極的評價,適時地表揚,激勵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勤奮,促進他們更快更好地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5、貼近生活,注重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
德育與法治內容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德育法治知識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無處不在,而在德育與法治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也能被轉換成行動,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一部分。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德育和法治課程的實施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法治和道德的知識。運用學生所熟知的生活情景進行教學,能使學生與法治教育的關系更加緊密,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比如,在部編版六年級的《做更好的自己》一課中,老師就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進行教育,比如:亂扔垃圾、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等等不愛衛生的壞習慣。我們如何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讓自己在公眾面前舉止更有禮貌、更有禮貌?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們可以通過對周圍人的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來了解公共場合的不文明行為,并從自己的身上,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逐步形成文明和秩序的良好習慣。
6、家校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在小學時期,并非只有學校一個地方可以養成好的習慣。家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學校僅僅關注于培養好的習慣還遠遠不夠,還需要父母的合作。老師要加強與父母的聯系,及時掌握學生的家庭狀況,并將學校的狀況及時報告給父母。父母和教師要設法糾正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不良行為,這樣做的作用要比單純地在學校里養成好的習慣要好得多。比如,在《情親之愛》的教學中,老師給學生安排一個課外的擴展任務,并讓他們的父母來監督他們的學習。老師首先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小小的任務,那就是:每天飯后,自己幫忙收拾餐具,幫父母做家務,給父母洗腳。家長每天都會對孩子進行監控,并將錄像上傳至班級微信群,如有一周,老師會給予口頭表揚;老師會為學生頒發證書,并提供一支鋼筆或一本作為獎勵;老師會為同學們送上一面彩旗,并送上幾個鉛筆盒子。通過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會快樂,已經感受到父母的艱辛,有助于他們從小事中培養出好的生活習慣。
結束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已成為當今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現實狀況,充分發揮小學德育法制課程的作用,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思考、多實踐,將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貫徹到實際的行為之中,從而對未來的學生有所裨益,為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鋒虎.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J].都市家教:創新教育,2017(4):74
[2]劉芬.依托《道德與法治》,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J].人生十六七,2018(1Z):103
[3]馬紅梅.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好家長,2017(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