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鵬飛
摘要: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內外在創新型人才與科學技術方面展開了激烈競爭,這也使得各國更為關注公民的科學素養,而科學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因此,就我國而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開始更多關注科學教育,并且為了更好地保證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嘗試將多種教學方法融入到科學課堂教學中。鑒于此,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重點論述了趣味課堂對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應用,僅供參考。
關鍵詞:趣味課堂;小學科學;有效性
自新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后,各大科學教材出版社也相繼展開了教材改版、課程改革的活動,我國多地科學教育改革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科學教育的現狀,但未能收獲理想的實踐結果,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如缺乏科學實驗器材、教師教學方式陳舊且單一、科學課未得到學校高度重視等,這些都影響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自然也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而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應將更多趣味元素融入課堂,使小學生喜愛游戲的天性得以充分釋放,真正在玩中學、學中玩,顯著提升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科學素養及科學興趣的良好培養。
一、精備課,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究教材,編寫教案要建立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只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充分尊重的個體差異,設計出充滿趣味的教學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觀察月相”這一內容時,教材中介紹了月相的兩種記錄方法,本節課要教會學生怎樣觀察和做好記錄。月亮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通過《嫦娥奔月》這樣充滿趣味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讓學生簡單了解月相的成因和月相變化的規律。學生從中能夠認識到月相的變化是農歷一個月,月由缺到圓,再由圓到缺的過程,以及十五日的月相最圓。本節課的教學是有難度的,因為低年級小學生很少關注月亮。于是,筆者借助視頻和圖片的方式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月相是變化的,并且存在一定的規律性。教學前讓學生提前觀察和記錄月相,很多學生都沒有觀察到月相,因而課堂上學生感覺月相的變化效果不是很好。而通過課件的演示,不僅讓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非常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探索科學知識,養成熱愛科學和不怕困難的學習態度。這樣,才能感受科學知識的趣味。
二、會觀察,在觀察中發現科學規律
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在獲取外界信息時首先會進行觀察,因此,觀察是提高認知能力的首要環節。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小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了解科學知識,并結合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實踐證明,觀察能夠讓學生對科學知識認識得更加全面。同時,利用這樣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從中總結各種自然規律,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樹木時,在觀察結束后引導學生總結樹木的生長規律。他們也總結出樟樹由樹莖、樹枝和樹葉三個結構構成。然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樟樹只有長在外面的樹莖、樹枝和樹葉,它的根深埋在地下,比其他樹木的根多而密。接著,教師進一步追問:“樹根為何長在土中?”此時,就可以進行科學規律的總結。原來,樹根只有長在泥土中才能吸取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只有吸收土地中的水分與養分,才能讓樹木生長得更加茂盛。此時,學生弄清楚了樹根的作用后,心中很可能會產生這樣的質疑:“樹根是吸收水分與養分的,那么樹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作用呢?”這樣的問題充分說明學生想了解其中的科學規律。此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其中的規律。原來,樹莖在生長的過程中會讓樹木變得越來越高;樹枝也在生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繁茂,只有不斷汲取水分與養分,才能保證樹葉的搖曳;樹葉不僅需要水分與養分,而且需要吸收陽光,這不僅讓樹葉變得更加美觀,在夏天供人們乘涼與觀賞,而且能夠給其他動物提供食物。由此可見,大自然中所有的樹木都是由樹根、樹莖、樹枝和樹葉組成的,它們都需要水分與各種營養物質。通過這樣的規律總結,讓學生對樹種有了一定的認識,更讓學生了解了其中的規律。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還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科學知識。
三、創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最能讓學生獲得直觀認知的教學方法。眾所周知,科學學科具有抽象性的特征,科學知識邏輯非常嚴謹,這給低年級小學生在理解與內化的過程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認知困難。我們知道,學生具有感性的認知習慣,對抽象事物的理解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教師呈現直觀的且具有一定趣味的知識情境,才能在學生的認知與具體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系,進而理解知識,內化知識。如教學“不同材料的餐具”時,筆者為學生設置了生活化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思考。這樣能幫助學生在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系,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幫助學生掌握這一課的教學內容。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出示金屬、陶瓷、木頭、塑料這四種材料的餐具,學生知道它們是用不同材料做的,而且在生活中見過這些餐具。那么,這些材料有什么特點呢?這就需要進行觀察,并討論觀察的方法,再總結能用什么方法確定不同的餐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可以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等方法,讓學生在饒有趣味的情境中感受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餐具。實踐證明,只有在教學中創設富有吸引力的知識情境才能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而且能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四、融生活,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性
小學科學中的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科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實用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并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從而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例如,教學“校園里的植物”時,筆者開展了“花、果實和種子”這樣的實驗。為了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在課前就準備好了實驗用的材料,可以是各種水果的花、果實、種子,如學生熟悉的梨、蘋果、香蕉等。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把這些素材的順序全部打亂,然后要求學生進行一一對應,如果學生出現錯誤教師就把果實剖開,這樣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不斷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具趣味性。小學生有較強的表現欲望,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會進行積極思考并爭著回答,從而滿足自己的表現欲。小學科學課本中的內容都是以生活為素材的,教師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從而達到讓課堂充滿趣味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實現在玩耍中學習新知,在學習中娛樂,收獲更為良好的學習體驗,則需要良好的趣味教學策略予以支撐。所以,這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工作中要時刻注重經驗總結,并積極探索和嘗試各種游趣味化教學策略,旨在真正釋放兒童天性,使之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晶.試論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途徑[J].教育研究,2021(12):108—109.
[2]邵立永.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教育界,202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