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沁
摘要:本文以福雷藝術歌曲《月光》為研究對象,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在對福雷的生平與藝術歌曲創作階段總結概括的基礎上試圖對其作品風格特征和演唱處理進行分析,進而促使演唱者能更加深刻全面地演繹此作品。
關鍵詞:福雷;月光;風格特征;演唱處理
《月光》(Clair de Lune)是法國作曲家福雷于1887年根據象征主義詩人魏爾格同名詩詞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法國韻味以及極高的音樂性和文學性,對演唱者的音樂素養與基本功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一、福雷的生平與藝術歌曲創作階段
加布里埃爾·福雷(Gabriel Fauré)于1845年5月12日出生于法國帕米埃爾的一個小貴族家庭。9歲時,父親發現其音樂天賦,便將其送至巴黎—尼德梅耶音樂學校跟隨路易·尼德梅耶學習鋼琴、管風琴及各種宗教音樂。而后,福雷還師從夏爾·卡米爾·圣桑學習鋼琴演奏與作曲技法。1866年后,福雷在多所教堂擔任管風琴師;1871年參與并組建了“民族音樂協會”,與此同時還創建了一種新的法國室內樂形式;1896年被聘為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隨后于1905年至1920年間擔任該院院長;1909年擔任“獨立音樂協會”院長;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的聽力逐漸衰退,1920年完全失聰,1924年卒于巴黎。
藝術歌曲的創作貫穿福雷的整個音樂創作生涯,他總共創作了100多首藝術歌曲,其中還包括5部聲樂套曲——《夏娃之歌》、《幻境》、《幻想的天際》、《美好的歌》和《關閉的花園》。他的藝術歌曲創作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的嘗試(1861年-1878年),這一時期的作品都完成于他就讀于尼德梅耶音樂學校期間,雖初出茅廬,但此期間也創作出了不少廣為流傳的作品,如《夢后》、《蝴蝶與花朵》等等。第二階段:中期創作(1879年-1906年),這一階段是他創作的高峰期,也是其個人獨特風格得以形成與發揚的重大時期。從數量上看,一半之多的藝術歌曲創作都源于此階段。較早期作品相比,這一時期的作品在內容上顯得更為豐厚,在作曲技法上也更為別出心裁,《月光》也正是出自于這一時期。第三階段:后期創作階段(1907年-1922年),這是福雷創作的最后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他身兼數職,精力極其有限,創作出來的作品數量急劇下降,僅有的作品也主要集中在聲樂套曲上。但這一時期的作品旋律更加優美流暢,富于想象力,和聲語匯新穎,調式變化豐富,有著濃郁的法國貴族色彩,如《五首威尼斯之歌》、《憧憬》等等。
二、歌曲的風格特征
《月光》Op.46,No.2為福雷中期所創作,是根據象征主義風格詩人魏爾蘭的同名抒情詩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象征主義的表達常常是隱晦的,他們常用暗示的手法來啟發人們與周遭世界進行聯想與猜測。《月光》正是受到這種影響,用晦澀、朦朧的音樂語言使得人們與之聯想。其風格特征主要歸為四點:
(一)詩歌與音樂結合。《月光》取材于象征主義詩人魏爾蘭的詩歌,福雷通過音樂含蓄地表達了詩歌中朦朧且難以言表的意境。
(二)旋律與鋼琴伴奏融合。在《月光》中,鋼琴伴奏與人聲地位不相上下。他在《月光》中用精致的織體、豐富的調性色彩和巧妙的和聲布局構筑出一幅朦朧、憂郁的畫面,人聲與鋼琴伴奏以對話的形式,交相輝映。
(三)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月光》為福雷中期創作作品,他的創作沒有局限于當時的時代風格,而是跳脫出了時代風格的框架獨出心裁地吸取各種流派之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且具有韻味的音樂風格。他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在《月光》中主要體現在新奇的和聲語言、神秘的調性運用、嚴密的對位手法等等。
三、歌曲的演唱處理
(一)曲式結構分析
《月光》為傳統的非再現單三部曲式。作品總體上保持著較為對稱的段落結構。
引子(1-12小節),調性建立在c小調上,采用三拍子的小步舞曲體裁,鋼琴伴奏采用省略第一音的十六分音符分解音型。前四小節的“月光”主題貫穿全曲,給人精致、曼妙、華麗的感覺,這也正是這首作品的特別之處。
A段(13-23小節),調性轉變為平行大調降E大調,由四句樂句構成。在節奏布局上,人聲旋律部分多采用八分音符,鋼琴伴奏部分則更多的是十六分音符;在音程上,福雷大膽地運用了二度等不協和音程,以連續級進的方式表現出朦朧感,將微茫的夜晚生動地展現給了聽眾。
B段(24-37小節),調性回歸到平行小調c小調。鋼琴伴奏部分同引子部分雷同,仍采用省略第一音的分解和弦,人聲部分與伴奏部分先后出現,形成了一問一答,交相輝映的感覺。以c音為主的艾奧里亞教會調式,以及給人以憂哀傷流暢的三拍子節奏,共同奏出素雅音調。部分再現的"月光”主題若隱若現,人聲部分高音開始接踵而來,層層疊起。
C段(38-56小節),調性仍建立在c小調上,鋼琴伴奏部分采用了連續的十六音符。
尾聲(第57-61小節),福雷將主題進行了5小節的擴充。部分再現了主題片段,形成首尾呼應,使得整首作品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給人以無限聯想,符合了作品朦朧、晦澀的意境。
(二)演唱分析
在演唱之前,演唱者應反復朗讀歌詞,尋找和體會法語歌詞中特有的旋律感韻律。法語同意大利語、德語等語言相比,元音都更為豐富,多達16個,因此在演唱時應格外注意元音發音的飽滿以及元音間的統一和連貫,發音切記僵化,要時刻保持聲音線條的連貫性。法語與意大利語不同的是,法語沒有復合元音,它的每個音節僅一個元音,所以當遇到雙聲母的時候只需發一個音,這也是法語的特別之處。此外,這首作品鼻化元音較多,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它的發音特征,它不同于漢語中的鼻音,發音時雙唇要稍向前,舌略向后縮,由口腔和鼻腔同時發出。連讀也是在演唱法語歌曲時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在兩個相鄰的詞組中,前一個詞的末尾字母與后一個詞的第一個元音通常要連讀成一個音節,此外,還有小舌音等等,都是法語語音上的重難點。這都是我們在演唱歌曲之前應做好的案頭工作。在演唱前,演唱者還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設計好換氣口,但切忌換氣不要破環句意的完整性以及音樂的連貫性。在實際演唱中,每一個氣口前都應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急促的換氣,以保持樂曲意境的完整。
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氣息仍是重中之重,這首作品大部分都在中低聲區,氣息更應時刻警惕不要松懈。在引子部分,演唱者應陸續代入情景,為演唱做好準備。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切忌將聲音“撐”大,但不等同于不將聲音打開。在起音時,演唱者應用軟起音,同樣也要打開喉嚨,使氣息均勻地通過聲門,發出柔和、優美且圓潤的聲音。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候,發聲時始終保持“吸氣”的感覺,把每一句話都像串珍珠一樣連起來,把聲音始終貼在后咽壁上,同時,還要注意聲音的松弛與自然,切記用力過猛,演唱者應用半聲演唱,勾勒出音樂的朦朧感,同時還要注意保證均勻的氣息使得音樂得以流動。由于樂句較長,充滿了“絡續”的色彩,所以演唱時要有一種全局感,這也就要求演唱者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樂句,在音量上,既不能突強,也不能突弱,在中低聲區不要追求音量,盡量用半聲保持聲音的平穩,幾個少有的高音區部分也不要過強,仍要“吸”著演唱,只是較中低音聲區更為打開一些,但在音色上還是與之統一的,整體上要平穩、起伏有序,使每一句都猶如涓涓流水一般連綿不斷。
結語:福雷的《月光》,不同于德奧藝術歌曲,是具有“法國味”的強烈個人風格的代表。他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不僅凝結了法國音樂藝術的精髓,更向世人展露出了法國文學的魅力。《月光》對于聲樂學習者而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聲樂學習者合研究法國藝術歌曲的寶貴財富。筆者相信通過分析福雷的生平、藝術歌曲創作階段以及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聲樂學習者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把握《月光》的演唱處理,從而更完整且全面地演繹此作品。
參考文獻:
[1]周祖良著.《外國經典歌曲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蔡鳴杰.簡述福雷兩首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與演唱技巧分析[D].上海音樂學院,2017.
[3]廖瓊.福雷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及演唱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