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強
摘 要: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閱讀,教學中也需要高效的閱讀教學方式,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也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教授學生知識的主要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較大幫助,群文閱讀教學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得到了發展和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之所以提倡“群文閱讀”,目的是克服單篇教學相對零散、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的缺陷。群文閱讀是依據一篇文章或者一個主題,依據教學目標,選擇多篇文章,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分別閱讀,最終形成統一認識,可以極大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興趣和素養的提升。而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群文閱讀就需要重視群文閱讀環節的設置,以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確保群文閱讀有效性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群文閱讀”的優勢在于文本容量大、樣式多,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大的發揮發展空間。在閱讀素材、組織方式、改革方法、提高學生主動性方面開展群文閱讀,能較大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1.豐富閱讀載體,激發群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因身心發展原因,常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長期學習熱情的培養,這就必須依靠學習興趣的培養來獲得。激發閱讀興趣是教師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最有效舉措之一,學生只有在閱讀興趣的促使下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群文閱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群文閱讀,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在學校層面,可以開展“書香漂流”活動,讓學生有書可讀;還可以進行“閱讀之星”的評比,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閱讀;在班級層面,老師可以開展“我的書籍我來選”“讀書手抄報”“畫配詩”“故事演講比賽”“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倒逼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還有,在班級建立閱讀興趣小組,主要是幫助學生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閱讀興趣小組下的群文閱讀教學,老師既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文本,因材施教;學生也會根據教師預設的閱讀議題,選擇不同的書籍進行閱讀,并通過交流相互的閱讀筆記、心得等內容,實現知識的互補和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師還可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積累群文素材,研發班本教材、校本教材——“群文閱讀”教師讀本和學生讀本等資料庫。
2.設定閱讀主題,精選群文閱讀教學的好素材
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素材一般都由教師準備,因此需要注意素材與主題相合,還要注意素材與學生興趣相合,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取到相應的語文知識,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只有確定好群文閱讀的議題,才能在閱讀材料的選擇方面更加富有層次性和目的性。所謂議題,是指一組選文中所蘊含的可以供師生展開討論的話題。優秀議題應具備可議論性和開放性。
當然,也可以組織學生準備群文素材,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喜好,根據課文來準備,這樣可以使課堂中擁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實踐練習,而且學生自主選擇的素材,在理解程度上更高,更愿意與同學交流,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都較為基礎,所以在辭藻的華麗度上就比較欠缺,要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競選群文閱讀素材,讓學生在閱讀時就可以得到鑒賞力的鍛煉。例如,在莫懷戚的《散步》教學中,可以拿馬克斯·比爾博姆的《送行》作為素材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可以與課文相互映照,同時也完善了學生在課文中獲得情感。而通過整篇文章的閱讀,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其中文字的魅力,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相較于單篇的閱讀教學,學生獲得到的情感更加豐富,得到了更多的知識積累,學生在閱讀中相互映照,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講究方法,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多樣性
①在學生討論交流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語文的知識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挖掘其思想情感,吸收優秀文化,并傳承和發展。在群文閱讀時,學生的討論交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能讓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相互促進。而相互教學的過程,是群文閱讀比單篇閱讀效率更高的重要步驟。教師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在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中,就可以安排學生以群文素材中的核心思想為內容,指導學生相互講解,這樣可以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找到群文閱讀素材中的文化,并建立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七下第六單元(《偉大的悲劇》《太空一日》《帶上她的眼睛》)閱讀教學中,以所有課文作為素材,因為都是科幻探險作品,就要對學生分組,讓學生分別閱讀。在學生閱讀完成之后,組織學生討論:“悲劇”為什么還“偉大”?人類為何要探險?人類為何要向太空發展?科技探索有何意義?怎樣激發想象力?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討論交流中達成深度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學領域的興趣與想象力。
② 依據不同年段特點分別進行不同的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是在規定時間內圍繞同一個話題進行多個文本的教與學,是一個師生集體建構的過程。它讓學生在較短的閱讀時間內閱讀多篇文章,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培養自學能力。但是,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僅為了“群文”而“群文”。我們可以針對不同年段設計不同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
根據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初一年可以安排2篇,比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懷念葉圣陶先生》并列閱讀,兩文分別寫了葉圣陶先生哪些事?從中可以看出葉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質?加深學生對葉圣陶先生的認識。
初二年可以安排3篇或一個單元,比如學習《蟬》時,可以和法布爾的《蟬和蟻》、《蟬的歌唱》一起比較閱讀,就會發現蟬的生命歷程原來如此豐富多彩,會對小小的生靈有全新的認識,還會產生探究的欲望:如何歌唱?以何為食?為什么要蛻皮?再比如,學習八上第一單元時,就可以整合學習,這一單元都是新聞,但又略有不同,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新聞特寫(《“飛天”凌空》)、通訊(《一著驚海天》)、新聞評論(《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等一比較,才能感知它們之間的異同,比較中區分得更明白。
初三年可以一次性安排5篇或一個單元,比如學習九下第四單元(《談讀書》《不求甚解》《山水畫的意境》《無言之美》《驅遣我們的想象》)時,都是關于讀書問學、談文論藝的,可以合并學習,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藝術修養。
同時,我們可以提供“非連續性文本”給學生進行閱讀,并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比如,“精神家園——流浪地球”設計中,把電影《流浪地球》的片段、導演郭帆的講話、中國傳媒大學高曉虹的評價、作者劉慈欣的“心語”、課文《帶上她的眼睛》、劉慈欣的《朝聞道》片段、阿瑟·克拉克的《星》片段、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片段等八個非連續性文本放在一節課,基于“還原生活中真實閱讀”的理念,設計了“整合,思辨,創生——以‘科幻作品’為話題的文本閱讀”議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完成對信息的辨異整合,梳理信息間關聯,進行主題明確的信息篩選和整合,并創生出新的產品“科幻作品創作設計方案”,從而完成對信息的重組和再生、對語言表達的訓練。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學生畫“思維導圖”來對多個文本進行整理、歸納。
4.結合寫作,促進群文閱讀教學的語言建構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一體的,在群文閱讀中需要結合寫作教學,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共同提升。例如,教師在群文閱讀中可以讓學生將自己閱讀的文章總結成一段話,可以是文章描述,也可以是讀后感想,或者仿寫文章中一段話,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進行落實,鍛煉學生的寫作基礎,也讓學生在寫作中可以驗證自身的理解和認識,同時為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便利。通過與寫作教學的結合,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可以得到培養和提升,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效益。
綜上所述,學生在多文本的閱讀、比較、梳理、探究中,能突破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現新的內容,進而提升思維水平。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閱讀載體的豐富發展,不斷激發學生參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教師或學生設定閱讀主題,選擇精美文章,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組織學生在群文閱讀后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的閱讀心得和文章認識在交流中得到統一,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在群文閱讀中結合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得到鍛煉;組織學生準備群文素材,讓學生多角度、全局性地閱讀多篇文章,既要以同一作者為基準開展群文閱讀,又要以相同寫作方法為基準開展群文閱讀,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使學生可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建立語文核心素養,真正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變革與發展,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燕麗.語文核心素養下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好家長,2018(57).
2.李元本.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0):132-133.
3.鄧細林.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