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英
摘要: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對“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求的具體貫徹,也是新時代構建協同育人的教學合力,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實現新時代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要路徑。需要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從“以課程建設為單元”到“以專業建設為單元”、從“對教師課程評價”到“對學生發展評價”的轉變推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構建課程思政的整體性課程體系、團隊化育人格局和全方位實踐保障。
關鍵詞:課程思政;一體化;大思政格局;全面發展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意見明確要求:要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各課程在育人中均需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協同育人的教學合力,構建大思政格局的。
一、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邏輯
(一)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的有機體。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培育個人多方位素質,發揚人的個體特征。人的全方位也離不開自然歷史進程,只有在自然歷史進程中動態、整體和深度的發展,才能實現個人向社會持續的創造性實踐。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的價值遠遠超越于知識的傳授,知識價值、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內在統一是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時代命題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育人的方式不僅僅是狹義的思政教育,育人的陣地也不僅僅是思政課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勢在必行。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來說,需要著眼于課程和思政的有機融合,在守好每一段渠的基礎之上系統性、整體性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二)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新時代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所有的課程都理應承載教學和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于學科、教材、實踐等育人的全部環節,踐行于學校育人的全員、全程和全方位,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復雜工程。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需要秉承系統思維,需要從頂層設計上整體推進和謀劃。從育人的主體來看,要實現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之間的協作。從課程思政課程建設的角度來看,要突破單一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窄化思維,要強化課程間的溝通和協同。從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求來看,既要避免思政教學內容的重復,又要避免遺漏,需要在一體化建設下將彌散在不同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有效整合,科學設計。
(三)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要路徑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提升育人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目標。近年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入人心,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和探索也蓬勃發展。但是由于課程思政建設還處在探索和發展階段,盡管課程思政呈現內涵理解從實體向理念轉向、元素挖掘由課程向學科拓展、教學方式從嵌入向融滲發展、教學實踐從單一向協同延伸等發展趨勢,2但是基于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的一體化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學科體系尚未成熟,用于指導課程教學實踐的系統仍有欠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需要一體化推進,系統化設計。課程思政一體化推進,需要實現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轉變,一專業思政為最小單元,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跳出課程思政的自身體系,融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整體格局,才能擺脫課程思政“兩張皮”現象,思政與課程才能緊密融合,思政服務于課程建設,服務于人才培養,提升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二、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的生成邏輯
(一)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推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新時代學校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在于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其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新時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也為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價值導向和根本遵循。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中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的邏輯起點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彰顯和落實。在教學實踐中,要把學生培養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全過程的運行體系中,堅持培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五育”并舉;從人的現實需求出發,多視角多維度一體化推進,厘清人的全面發展和建設課程體系的內在邏輯,設計和優化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從而不斷改進優化課程思政建設以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
(二)從“以課程建設為單元”到“以專業建設為單元”推進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巨大進展,但是以課程為單元的課程思政建設難免存在單打獨斗的局面。不同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推進不平衡,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各自為政,專業內課程思政價值元素的趨同、教學方式雷同等情況普遍存在,對同一專業的同一學生的直觀感受而言,多門課程重復勞動,學生重復學習,獲得感大打折扣。從人的全面發展而言,思政教育的體系并不完善,思政元素彌散在不同的課程之間,導致了思政元素的重復和遺漏,滿足不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3課程思政建設服務于立德樹人,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需要把思政元素嵌入專業教學體系和課堂教學中,改變一門課程單兵作戰的做法,建立課程群整體系統思維。將思政教育體系納入專業體系,將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相統一。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各有側重,教學方法上多元區別運用,內容體系結構完整,形成有層次、有梯度的立體化設計體系。
(三)從“對教師課程評價”到“對學生發展評價”推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評價機制是推進改革方向的指揮棒。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能夠檢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育人的成效,對照育人目標和要求,查找差距,從而可以進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學設計。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的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現實需要。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也是唯一評判指標。需要明確課程思政建設評價對象不是“教師”,也不是“課程”,而是“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也就是學生的培養質量。鑒于此,課程思政評價方式的設計要從“對教師課程評價”到“對學生發展評價”轉變,從價值理念和知識獲得的統一協調入手,打破學科評價僅限于其封閉的學科自身,改變教學和評價實踐的專業化。要基于一體化的視角,實現跨課程、多學科綜合評價,評價內容要從知識體系轉向學生的全面發展相應要素轉變,注重顯示知識獲得和隱性情感態度價值觀念轉變協同融合。從評價主體來看,從實現單一評價主體到多元主體轉變,改變從上而下的課程管理、改變唯課程專家或課程建設負責人為主導的傾向,構建基于學生獲得感的多元評價主體的“協商對話”評價設計,延伸對話評價的話語空間,為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反思和改革賦能,形成課程思政育人的“共契關系”,促進師生的深度理解。
三、一體化課程思政的實踐邏輯
(一)構建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性課程體系
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要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在新時代做好思政政治教育,不僅僅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傳統陣地的作用,也需要其他課程實現育人功能,在知識傳授的同時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育人元素。然而在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實踐中,以單一課程為建設單元的課程思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現象,課程之間的協調性和系統性較為缺失。如概論課與一些學校開設的“四史”選修課有較多的內容重疊。又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如職業道德部分與專業素養通識課程也存有重復的現象,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法治部分的知識體系也會與專業課程出現交叉。因此,要改變課程思政各自為政的現狀,就務必建立一體化建設的思維,課程思政的建設起點要從課程走向專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體系的全課程、全過程育人元素挖掘的基礎上,對照“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標準和要求,整體謀劃,一體推進,既要做好思政課、專業課以及通識課之間的價值元素的分解,也需要做好多課程間整體價值的融合,實現知性教育和德行元素協同互促,構建整體性的課程觀。
(二)構建課程思政建設的團隊化育人格局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闡述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讓課程實施過程更加充滿活力和生命張力,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起教書育人的使命。4作為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承擔者、執行者和實踐者,教師團體功能的發揮對育人效果的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的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著眼于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思政教育的主體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政理論課教師,需要延伸育人隊伍,需要挖掘全員的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也不能僅局限于思政理論課的顯性教育,需要關注于每一位教師的育人實踐,需要關注于每一堂課的育人實踐,需要關注于學生成長每一個環節的育人實踐。換言之,需要構建課程思政教育的團隊化育人格局,讓所有與學生成長相關的全員,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工作人員,都要加入育人實踐,發揮每一位成員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課堂、在實踐、在生活的全過程接受教育和實現成長。在團隊內,各崗位身份角色,都應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價值遵循下,統一思想,各司其職。教育管理者要致力于科學頂層設計,思政教師要致力于顯性價值滴灌,專業課教師要達成隱性德行實踐,分工協作,各取所長,合力實現育人目標。
(三)構建課程思政建設的全方位實踐保障
守正創新“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需要扎牢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培養之根本,另一方面也需要挖掘思政理論課以外課程的育人功能,延伸思政教育場域,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從一體化課程思政的實踐來看,首先需要不斷強化思政課程的學理研究,強化學理建設,為課程思政的建設,構建大思政格局提供理論的源頭活水,強化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交流互促,保證理論價值的統一性。其次,需要實現教書和育人的并進。與傳授專業知識不同,形塑價值觀念,不能停留在對知識點的講授上,更需激發教育對象的情感認同,進而形成內心的價值信念信仰,從而外化為價值實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就價值觀念的引領者而言,不僅需要有很高的專業素養,更需要有過人的道德品性,內外兼修,“親其師,信其道”,思政教育的目標也更易實現。第三,需要構建更系統的保障體系。盡管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突破了單一課程單兵作戰的邊界,但是一體化課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和實施絕不是在課程體系內部就行順利進行的。一體化課程思政的順利推進需要在更宏觀的視角健全制度機制。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出臺相應政策文件實現政策保障,要協調課堂內外、學校內外資源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教師管理部門要搭建教師學習交流平臺,強化教師課程思政理念,提升育人能力,不斷適應新時代立德樹人需要。需要健全科學評價機制,以學生的發展要素為內容,以學生的現實需要為目標,作為檢驗課程實踐建設實踐實績的根本遵循,強化督導,科學評價,以評促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
[3]童衛豐,楊建義.從三重維度厘清“課程思政”的教育邏輯[J].江蘇高教,2022(1).
課題基金號:本文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課題“基于思政理論一體化的全學科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研究”(項目號:2020B3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