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笛
摘要:基于素質教育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除去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之余,還應著重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旨在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熟練實踐技能的同時,能夠培育他們的道德品質、價值取向、政治素養以及職業素養,為他們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通入工匠精神來著重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以此來切實提升他們的社會核心競爭力,成為行業創新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將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起來是當前高職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深入論述。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徑
一、重構思政教學體系
為有效實現的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高職教師需采取有效措施來避免思政課程與工匠精神對接、融合時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此,教師應先接納先進教學理念、打破傳統教學壁壘,在先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重構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探尋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契機與路徑。比如教師可以在講解“兩彈一星”元勛黨員人物的偉大事跡的過程中,融入“科研精神”和“魯班精神”。此外,教師還應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特點來融入不同的工匠精神培育內容,從而能夠為學生構建極具科學性、專業性的思政體系,使得各個專業學生能夠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本質與內涵。教師可以嘗試富有工匠精神的歷史典故和時代人物為切入點開展思政教育,教師可以嘗試引進“庖丁解牛”這一典故來使得學生了解到熟能生巧的工作品質;還可以向學生講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光輝事跡,使得學生了解到袁隆平在水稻領域不斷做出的創新與貢獻,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通過借助歷史典故和先進任務事跡來滲透工匠精神,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使其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
二、豐富社會實踐活動
院校應充分意識到在思政教育中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時,不僅要詳細講解基礎知識,還應著重組織開展實踐訓練,從而能夠兼顧理論教學和實踐鍛煉。依據教師教學經驗可知,僅僅依靠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是很難幫助學生探知到工匠精神的理念和精髓。為此,高職院校應可以嘗試與企業達成合作共識來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的機會和平臺,使其能夠在實踐訓練中了解到工作流程、注意事項以及工作標準,從而能夠豐富他們的親身體會和職業感悟,進一步幫助他們認知和理解工匠精神內涵。具體展開來講,院校借助校企合作這一途徑來為學生提供實地訪問、實訓鍛煉的機會,同時還應在此過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到工人師傅艱苦創新、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新型產業的高端技術研發部門進行參觀訪問,旨在讓學生了解到各種生產技術或是制造零件的研發都匯聚這無數科研人才的汗水和心血,這樣,能夠切實培育阿門的科研素養和創新精神,進而能夠在滿腔熱情的驅動下積極參與到崗位工作中,為其后續深造和發展做好奠定基礎。
三、創設良好校園文化
為深化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深度,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能夠影響學生的思政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思政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利用宣傳欄來張貼思政教育文章和標語;還可以借助廣播臺來播放國家先進代表、崗位人物代表的事業故事;此外,還可以圍繞工匠精神來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比如“弘揚勞模事跡”演講比賽、“卓越工匠,精密總裝”繪畫比賽、“如何弘揚工匠精神”征文比賽以及“校園‘工匠’”海報宣傳等活動,使得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來選擇合適的藝術形式宣傳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品質,并在言行舉止中落實工匠精神,使得高職院校成為工匠精神傳遞、傳播的重要場所。教師通過建設校園文化來影響學生,使其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聘請工匠精神研究人員、先進人物代表、工匠藝人等進校開展課程講解和經驗分享,旨在向學生講述自己的工匠故事,使得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解讀工匠精神內涵和意義,在此過程中,還應設置互動環節,為師生向一線匠人和領域專家進行學術溝通和交流,最終能夠在思政教育中實現工匠精神培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需基于現代化教育改革思域下,探尋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途徑,從而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其中教師可以通過重構思政教學體系、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創設良好校園文化來彌補出傳統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能夠為行業發展培育基礎扎實、技能熟練以及素養突出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協同發展,提升他們競爭實力,與此同時,也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征兵顏.試論工匠精神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0,3(10):58.
[2]王娜.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分析[J].教育研究,2021,4(9):110-111.
[3]張玉華.高職院校思政課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著力點與實施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