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飛燕
摘要:所謂“雙減”,就是要減少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要減少校外培訓的壓力,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如何以五大管理為基礎,保證教學質量,是廣大中小學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試圖對我國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進行探究,從而為促進我國小學數學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前言
雙減在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中的價值:第一,引導學困生脫離題海,在放松的身體和心理環境下,提升他們的數學素質,避免沉重的作業負擔打擊他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為他們積極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雙減對五項管理的幫助,有助于提高小學的數學作業質量,加強對作業難度、種類和數量的控制,讓學生在高質量作業的幫助下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第三,為了實現雙減目標,老師們會對教學措施進行改革,使教學行為具有發展性,從而對學困生進行趣學、樂學、會學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幫助。因此,在雙減大環境下,如何有效地完成學困生的轉化目的,就變得十分必要。
一、基于雙減的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學困生對數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對數學的陌生。為了讓學困生了解數學,走進數學課堂,熱愛數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以生活化原則為指導,有效地培養學生。比如,老師可以在“找規律”教學中布置一個任務,那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有規律的事物,然后和其他學生一起共享。有的學生則會注意到自己家中的燈光是有規律的,即弱光、漸強光、強光,這些都是學困生解決“找規律”的問題的有利條件。利用生活場景和實踐經驗,把學困生和數學之間的關系拉近,讓他們轉變成對數學的固有觀念,從而有效地緩解他們的學習負擔,從而幫助他們完成轉化。
(二)啟發性原則
由于學困生的思維活動能力差,上課時也容易走神、搞小動作、走神,因此老師要在課堂上根據啟發性原則,一是引導學困生在課堂上保持良好高效的學習狀態,二是要適時地解決學困生的問題,避免老師在知識上反復的講解,既耽誤了教學的時間,又不能達到轉化學生的目的。因此,在雙減的環境下,數學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啟發學生的思維、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進行“角的認識”的課堂上,老師可以指導學困生發現周圍的“角”,并對他們進行啟發,比如:“看看自己的桌子有沒有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會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桌上,結合角的特征找出角來,生活中的“角”也有助于學生通過感性認識來了解所學知識,從而有助于老師對學困生進行轉換。
(三)持續性原則
學困生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當前的學習階段,一些學困生可以在學習的進程中堅持自己的學習,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學困生會出現學習興趣喪失,學習方法不當的現象。為了防止“返回”到學困生的人群中,老師應遵循持續的教學理念,保證了學困生的轉化能夠不斷地進行。舉例來說,為了使學困生計算能力提高。老師可以設計一張口算題卡片,在每次課程結束前花5分鐘,使用“開火車”的方式利用口算卡進行運算,該方法過程簡單,效果好,可持續進行,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可以增強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從而實現對學困生進行有效的轉化。
二、基于雙減的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路徑
(一)改進轉化學困生的教育理念
雙減政策引導著老師把注意力集中于科學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上,而不是靠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來實現教育目標。學困生一般都不愿意完成家庭作業,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實現學困生的轉變。比如,在進行“圖形的運動”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運用旋轉、軸對稱和平移等多種形式的動作來制作手工作品。有些學生用紙板制作七彩風車,有些學生用罐子和木棍制作出了一個巨大的摩天輪,進而通過創新實踐,獲得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并有助于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等全面素質的提高。學困生在制作完手工制品后,會有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他們對體驗性的數學學習更加向往,能夠勇于嘗試和練習,從而實現從心理層面上轉變學困生。
(二)創新轉化學困生的育人方式
為了讓雙減政策真正滲透到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老師必須改善教育手段,避免“填鴨式”、“滿堂灌”等讓學生感覺到學習中存在的負擔,從而實現課堂育人的最優,而不必再安排太多的作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進行“方向與位置”的教學時,可以采取“信息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利用小視頻,圖片,創設自學情景,學生可以從觀察和反思中獲取到一定的知識:小明一家在動物和植物樂園玩耍,這時媽媽、小明和爸爸三個人在圖片A,B,C三點上,老師就要鼓勵學生們把小明一家聚集在一塊,并說明A,B,C三點的移動路線。由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固定的,學生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要引導學生多說多做,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的學習路徑,并在學習中運用多種方式來處理問題,學習如何在平面圖中準確地測量描述對象的位置,確保翻轉課堂上學困生的轉化能夠與數學目的相一致。
(三)加強轉化學困生的成果反思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確保雙減政策能夠深入到學困生的整個轉化教育中,就必須把教育反思置于與教育設計同樣的高度,為的是針對基于雙減的學困生轉化效果予以診斷。通過對教育趨勢的預測、教學經驗的總結、教學問題的發現以及教研計劃的制定,進而彌補雙減下學困學轉化的缺陷。
比如,在運用“合作互助+任務指導”的教學方式將學困生轉化后,經過自我反思,發現有些小組中學困生不能參加實踐活動,這與學困生的心理狀態、小組組長的能力和老師的指導等因素相關,為了使這種教學方法得到最好的體現,老師要把學習中的心理知識融入到教學中,引導他們把互相幫助看作是一種美德,在組織實施活動的過程中,要突出平等的原則,不能區別對待學困生,使他們產生自我貶低和拒絕合作。同時,小組組長還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承擔起規劃實踐活動的任務,為學困生重新回到數學課堂打下良好的學習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滲入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育人活動具有打造優質育人環境、減輕學困生學習負擔、加強作業管理的價值。這就需要小學數學老師改進轉化學困生的數學教育理念,以落實教學目標及提升學困生綜合素養為導向創新育人方式,還需加強轉化學困生教學成果的反思,達到“以思促改”的教學活動可持續發展目的,繼而提高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育人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岳兵兵.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轉化路徑[J].中外交流,2021,28(2):1559.
[2]林芝清.小學數學學習困難生轉化策略[J].科教導刊,2021(2):221.
[3]錢明海.淺談小學數學教育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魅力中國,2020(8):27-28.
[4]程曉艷.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202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