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
[摘 要]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因此,學校和教師要提高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將德育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語文;德育教育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事業也在進行著巨大的變革。新課標的出臺,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小學生要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等。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此來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一、教師要具有高尚的品德
小學教師作為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施者,首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要求小學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還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更高的要求,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同時,在課堂上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感受,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主動創新,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表揚和贊美。在和學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尊重學生,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一)將德育教育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
新課標中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德育教育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包涵時代的發展、人類的思維、文化知識以及人文因素等,而語文課本上的任何一篇課文都可以被當做德育教育的素材。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武夷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朗讀,將其中描寫美景的句子畫出來。在學生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讀完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學生回答:“武夷山太美了。”教師問:“是作者寫得美嗎?”學生回答:“武夷山的風景美,作者寫得也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所劃的描寫美景的句子讀出來。然后教師再提問:“武夷山的風景已經很美了,作者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加上了優美的語句,讓我們通讀課文就好像已經看見武夷山了,可以用哪個成語來概括?學生回答:“身臨其境。”教師又問:“通過作者對武夷山美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回答:“表達了作者對武夷山的喜愛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教師說:“對,你們回答得太好了,這篇課文還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通過提問,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也提高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的教育。因此,教師要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年齡狀況對其進行教育,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面比較窄,同時小學生也是一張白紙,教師要對這張白紙進行“創作”,教師在“創作”之前一定要將內容和方式進行規劃,以最合適的方案進行“創作”,這樣才能使這張白紙上有美麗的圖畫。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差異、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對學生開展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德育教育。
例如,教師在教育低年級的小學生時,由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是初步感知德育教育,因此教師可以從入學教育入手。在升國旗時,教師教育小學生要嚴肅、立正、脫帽、行注目禮,要讓學生知道國旗代表著我們的國家,在升國旗時嚴肅、立正、脫帽、行注目禮是對國家的尊重。對于中年級的小學生,教師要加強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非常的美麗、富饒,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高年級的小學生正處在德育理念的養成階段,教師要搜集課本以外的內容讓學生閱讀,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德育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注意循序漸進,更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程度。
(三)設定情境,讓學生體會更深
教師在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中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使德育教育工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給語文教學工作帶來創新及活力。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扮演文中的角色,這樣學生就能夠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感情。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將不會再認為這是書本上的課文,而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講授《漁夫和金魚》一課時,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選出編劇、導演和演員,并在課余時間對課文進行合理的改編,然后排練,教師再利用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表演。在整個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角色,因此每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鍛煉了團隊合作的能力,樹立了團隊合作的精神,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又滲透了德育教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深化的同時還獲得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多媒體教學在當今課堂教學活動中已經非常普遍了,各科教師在教學中已熟練運用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來進行德育教育,教師可以將一些和課文相關的圖片及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讓學生能夠直觀的看見課本上所描述的畫面,以此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體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八國聯軍入侵、火燒圓明園等相關視頻或圖片播放給學生,同時配上精心的講解,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時候體會當時的情景,感受如此美麗精致的圓明園就這樣被燒毀時那種憤恨的心情。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祖國進步、強大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愛國情懷。
(五)在實踐中進行德育教育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都是在教室里進行的,教師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學生呆若木雞地聽。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需要改進的,因此,教師不能把教學精力都放在教室里,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制定能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方式,開設合理的課外活動。這樣的課外活動,既能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又能增加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例如,在“雷鋒活動月”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給環衛工人送水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生活不只是家里的甜蜜,還有看不見的辛酸。可以讓學生珍惜自己的生活,對別人更加尊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六)通過故事,學習德育
小學生由于年紀小,對待事物往往都是比較感性的。貼近生活的事情更能得到小學生的共鳴,而故事就來源于生活,同時故事還具有很高的趣味性,所以小學生對故事的熱情要遠遠高于課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故事來開展德育教育,學生能在這些故事中受到啟發,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誠實的孩子》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列寧小時候去姑媽家里做客打碎花瓶并主動認錯的事。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故事向學生介紹列寧,并且通過列寧的故事,教育學生不能說謊,做錯了事情就要承認,要做一個有擔當的人。通過《三個兒子》,要讓學生知道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人的道德底線,教師要教育學生做一個孝順父母、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七)用意外的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工作向來都給人平淡,乏味的印象。但是教師可以給這種平淡制造一些“意外”,讓語文教學也多一些樂趣。
例如,在學習完《孔子拜師》后,筆者給每個學生的作業本上都貼一個可愛的小動物貼紙,將作業本發給學生時,他們雖然沒有說什么,但是筆者看到了他們眼睛里一閃而過的驚喜,并且在課堂上的表現也非常好。這樣的意外,會讓學生變得積極,同時也知道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回饋教師。這樣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讓學生記憶深刻。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項漫長的教育,它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影響,因此,學校和教師要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每一個思想角落。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參考文獻:
[1]廖芮佩.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南北橋, 2020,(05).
[2]楊文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學周刊, 2020,(24).
[3]李國林.新時期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J].2021,(28).
[4]杜倩.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三四年級版),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