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敏
[摘 要]在傳統語文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不強,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間,影響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施分層策略,倡導有效合作。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梯度練習,實行多維評價,有效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最終實現共同進步與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高效課堂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得更加明顯。語文課堂不是標準化的“工廠”,教師只有在關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學生共同進步,將高效課堂的構建真正落到實處。
一、尊重差異,引導自主探究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參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和選擇教學方式時,應當堅持以生為本,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賦予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權和探究權,讓不同的學生經歷不同的學習過程,收獲更加豐富的自主學習體驗。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化特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擁有包容性,尤其是對于學困生,更要多一些耐心、引導和幫助。
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及學習品味能力,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會在心目中勾勒出小興安嶺的美麗畫面,由于生活經驗不同,勾勒出的畫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在教學中,對于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及豐富物產,教師如果一味地進行強制性的灌輸,將不利于學生對小興安嶺“美麗”特征的體驗和感悟。教師應正視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的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的學習,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共享和反思。
教師只有做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確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良好基礎,并在高效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收獲更多的知識、自信和積極情感。
二、重視差異,實施分層策略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面對這些差異,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差異性制定學習目標,實施分層策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豐富語文課堂的授課形式,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和實施教學策略時,一定要正視差異、重視差異、順應差異,能夠分層制定出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提升不同層次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適應能力。
如在《三月桃花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三到四個層次。在制定分層教學策略時,既要考慮到學生對于生字、生詞、寫作技巧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考慮到學生對于文章作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把握。教師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優先達到基本層面的教學目標,即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掌握生字、生詞并加強閱讀的基礎上,積累詞語與優美的句子,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盡可能地建立起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感悟生活的美好;中等生則主要是在實現常規性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向更高層次的閱讀學習目標發展,進一步發掘閱讀學習潛能;而對于閱讀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反復、有感情地誦讀,并積極融入自己的閱讀感悟,在討論與互動中感受文章“文字優美、意境清新”的特點及文章的寫作方法,并結合文章片段開展仿寫、擴寫等寫作訓練。
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滿足課堂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語文知識的傳授不再單調、機械,讓每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都能夠學有所長、學有所獲,有效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正視差異,倡導有效合作
學生間的差異是一種可供開發利用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維誤區,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將班級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靈活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內部進行合作與互助,在良好的集體學習氛圍下,實現共同進步和提高。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單打獨斗”的學習思維中解放出來,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集體學習活動中來,便于學生加強橫向對比,在相互借鑒中查漏補缺,實現語文素質與德育素質的共同發展。
如《蘆花鞋》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青銅一家淳樸、善良的品格,而這些內容體現在文章的多個片段和文字細節當中。對此,教師可以積極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將班級學生合理劃分為四個學習小組,并保持組內學生的差異性,然后讓各個小組分別從“做蘆花鞋”“雪天出門”“雪中賣鞋”“脫鞋予人”這四個部分去嘗試解讀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并最終將優秀的學習成果分享給其他組的同學。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發揮優秀生的優勢,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陪襯,也不是被遺忘的角落。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縮小學生彼此間的差異,還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調動起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有效融入集體學習活動中,緩解和消除課堂上學生“兩極分化”現象,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四、依據差異,設計梯度練習
傳統 “一刀切”的練習設計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的發揮。教師為學生設計練習時應做到因材施教,依據學生群體當中的個體差異,設計有梯度的練習內容,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讓所有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完成練習,并感受到各自練習帶來的愉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如在教學完《長城》一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全班同學背誦全文,這是基礎目標。而對于一些學有余力且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進一步設定發展目標,即根據課文的內容寫一篇導游詞,給家人當一回小導游。這樣的設計,能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朝著與自己對應的學習目標去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規定好的河道里。設計練習也是如此,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依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坡度練習,才能做到以學導教,以教促學,避免學生出現“吃不飽”“夠不著”等低效的學習行為,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五、承認差異,實行多維評價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開放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個人的學習基礎、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聯系。基于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要在承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實行多維評價策略,有針對性地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和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在《鐵杵成針》教學之后,為了密切語文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考查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意識,促進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和學科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可以是學習感悟,也可以是與寓意相關的生活經歷、人物故事等。在對學生的寫作成果進行評價時,教師盡可能地發現學生寫作中的“閃光點”,開展有效的激勵,讓學生體驗收獲,增強學生自我學習和發展的內驅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提示我們:對所有的學生都采取同樣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是不合理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采用多種層次的標準,應具有多維性,力求讓學生在發揮個人優勢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素質、情感的全面發展,實現更加高效的語文學習目標。
總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淡化應試教育思維,在公平教育和因材施教等科學理念的指導下,重視對班級學情的具體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激勵和引導,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使之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進而實現更加高效的學習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羅永波.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9,(01).
[2]董青.讓課堂閃爍理性的光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
[3]葉章婷.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的分層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7).
[4]何彬.開展小組合作,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