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在語文習作教學中,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和寫法技巧的提升是關鍵,而恰到好處地運用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的寫作效率得到質的飛躍。教師要善于將語文習作教學與思維導圖有效融合,幫助學生領悟寫作要領,梳理寫作思路。教師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思維導圖的價值與優勢進行考量,在恰當的情況下進行課堂內外的有效融合,以促進語文習作教學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習作教學? ?思維導圖? ?有效融合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不少學生談“文”色變,一到寫作課就犯怵,寫出的文章生硬乏味。為探究竟,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探尋學生畏懼寫作的原因。結果發現,主要是寫作素材匱乏、寫法技巧單一、行文思路不清。
找到問題所在后,筆者與同事集思廣益,決定利用思維導圖助力學生提高習作水平。思維導圖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通過一幅幅形象的圖片直觀呈現人類大腦的放射性思考過程,幫助學生記憶、閱讀、思維,聯想出一系列相關的事物,形成有序的關聯圖式,從而有效地構思成文。
于是,筆者決定成立“基于思維導圖的語文習作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小組,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引入思維導圖的建構模式,探尋融合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融思維導圖于情境創設,助力學生“起航”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說法,葉圣陶老先生在《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論述。可以說,營造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能使學生漸入佳境,尤其是習作教學,它能為學生后面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如聯系生活實際,直入主題式導入,以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借助音頻、圖像等手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以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通過實物或圖片展示,指導學生從直觀中了解事物的特質,幫助學生真實記錄;演繹生活的場景,還原真實的生活狀態,引發學生的共鳴,為下一步的創作搭石鋪路。這樣的情境式思維訓練,既可以使課堂習作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如圖1所示,在指導學生寫有關“尋找春天”的習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有關春天的詞語”為中心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已經在本單元學習了有關春天的文章,積累了不少關于春天的詞語,如萬物復蘇、春回大地、鶯歌燕舞等,教師可適時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積累,擴充詞匯量,并應用在習作中。根據習作教學的主題采用適合的思維小訓練,有效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以此達到完成情境導入、漸入習作的第一步。
二、融思維導圖于審題立意,指引學生“定標”
審題是習作的起點。過去都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篇文章寫什么,應該怎么寫才能寫好,學生從未真正獲得審題的經驗,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思維導圖的直觀性,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審題,根據習作內容確定中心主題、主干和分支。從寫作材料中找關鍵詞,明確習作的主題內容,再根據關鍵詞,確定習作的類型;結合寫作材料,明確習作的要求,并從材料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根據上述得到的信息,確定習作立意。
如圖2所示,在執教習作“猜猜他是誰”時,首先,學生能輕松找到關鍵詞“他是誰”,并根據關鍵詞“他是誰”,確定習作類型。“猜猜他是誰”,需要通過描述他人的外貌、性格、特長和印象深刻的事來體現,可以確定是寫人記事類作文。其次,明確習作要求,結合“猜猜他是誰”這篇習作材料,引導學生找出具體的要求。比如學生選擇一個同學,用幾句話或一段話來描寫他,不能在文中出現他的名字,但是要讓別人讀了以后,能猜出寫的是誰。再次,根據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拓展習作思路。再次,確定習作立意,引導學生從外貌、性格、特長和印象深刻的事等方面來具體描寫,為學生的習作選材指明方向。針對習作審題的思維導圖訓練,教師可鼓勵學生獨立或與同伴合作完成,從師生點評或生生互評的方式,發現審題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獨立審題的能力。
三、融思維導圖于提煉素材,指導學生“搭建”
積累生活的素材,是為了更好地寫作。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各種寫作素材,讓源頭之水越來越多地匯聚到內心,形成一股活水,填補寫作的空白。只有真實的生活情感,才能寫出動情感人的文章。 有了之前的思維訓練,在習作選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圍繞習作要求和自己的立意,大膽羅列自己積累的生活素材。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自己的選材進行有序排列,體現“主題、真實、典型、創新”的原則,并挑選出適合、真實的習作素材,實現取材于生活,出彩于習作。
在選材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合力完成思維導圖。根據“主題、真實、典型、創新”的原則,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可以直接做標記或者修改。教師則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最想表達的素材,并在思維導圖上勾畫出來。在完成了素材選擇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素材進行謀篇布局,根據選擇好的素材,合理安排內容,做到有詳有略,條理清晰。
四、融思維導圖于構思起草,引導學生“修剪”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重視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通過審題立意,選材構思,可以展現學生對一篇習作的思考過程,而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心主題、主干、分支中層次明晰地呈現寫作思路,串聯出整篇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特點。
如圖3所示,在教學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家鄉現在和未來的樣子進行對比,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并展開合理想象。學生的習作中心主題是“二十年后的家鄉”,在明確了審題立意后,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聯想開花”,把“二十年后的家鄉”放在思維導圖中心,進行發散性想象,搭建習作的篇章結構。其次,由每一條分支進行“聯想接龍”,如沿著“家鄉環境的變化”這條分支想下去,可以想到“綠樹成蔭”“河流清澈”“空氣清新”;由“人們生活的變化”這一分支想到“無人汽車”“空氣凈化器”“智能管家”等,讓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盡情飛翔。再次,教師可在分支中融入現在與未來的事物進行對比,穿插故事情節,暢想美好的未來。在“聯想接龍”中,學生漸入寫作的佳境,對寫作表達有了明確的方向,形成完整的寫作思路。
此外,學生也要在日常寫作中逐步培養習作修改能力,可以從整體來看自己的習作思維導圖,邏輯是否正確,脈絡是否清晰,層次是否鮮明。通過師生之間互動式地點評與修改,探究式地思維與碰撞,為學生個性化、創造性的書面習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五、融思維導圖于賞析評價,啟迪學生“悟法”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同時,要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由此可見,習作教學倡導“教”與“評”并重。因此,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標和要求,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總結評價,給學生提供賞析評價的范例。教師可從寫作的框架、內容的安排和習作基礎能力,如標點的使用、錯別字情況、詞句運用、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評價。在完成習作后,學生要及時與大家進行同步反饋評價,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主修改等環節,逐步培養主動修改作文的意識,真正從賞析評價中學習寫作的技巧。
根據近年來的實驗研究,課題組成員按照“思維導圖習作五步法”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完整地學習,熟練掌握思維導圖軟件繪制的寫作框架。相比普通班學生的寫作水平,實驗班學生要高出62%,92%的實驗班學生認為,在思維導圖的指引下,寫文章時得心應手,立意明確,條理清晰,質量較高;75%的實驗班學生不僅會梳理寫作素材,整理成文,還會對他人的導圖進行點評,借鑒別人的優點,從而有效提升寫作水平。調查中,筆者還發現,把思維導圖運用于習作教學,很大程度上轉變了教師“滿堂灌”的習作教學模式。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確實能有效幫助學生領悟寫作的要領,清晰梳理寫作思路,拓展邏輯思維,實現創意行文。
參考文獻:
[1]楊凌.概念圖、思維導圖的結合對教與學的輔助 性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14).
[2]劉曉寧.我國思維導圖研究綜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
[3]宮夢潔.思維導圖支持下的小學語文寫作評改活動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1.
[4]趙若男.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高段習作教學的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普通類一般課題“基于思維導圖的語文習作教學的策略研究”階段成果,立項批準號:20PTYB006。
(作者單位:南昌市站前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