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中加入鄉土地理的內容很重要。鄉土地理和高中地理融合可以提升高中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創造更加多彩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被地理深深地吸引,使課堂的教學氣氛變得活躍。
關鍵詞:高中地理;“鄉土+”;融合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6-0049-03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實施,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把地理課程內容與鄉土地理知識融合,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促進作用,還能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1]。
一、高中地理中鄉土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鄉土地理知識匱乏
目前,大部分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缺乏了解。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只是掌握了表層知識,沒有深入學習,而且很少關注當地的鄉土地理資源。這導致學生在學習融入鄉土地理知識的課程時比較困難。
(二)教師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只浮于表面
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會重點講解教材內的知識點,而對鄉土地理的講解很淺顯。部分學校具有豐富的鄉土地理資源,但是教師在進行鄉土地理的教學時,沒有把這部分資源的優勢發揮出來。網絡上有很多關于鄉土地理資源的知識,而教師只運用文本資料進行教學,忽略了這些形式的資源。
二、高中地理與鄉土地理融合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師要想讓學生學好地理,就需要讓地理課堂妙趣橫生[2]。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產生探索的欲望,自主學習知識,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能夠讓大腦處在比較活躍的狀態,進行自主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鄉土地理具有別具一格的“鄉土氣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3]。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夠經常接觸到本地獨有的地理現象,但對其中的很多現象不明白產生的原因。這就會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以鄉土地理資源為媒介,能使學生不再被動、懈怠地接受知識,而是自主、積極地去學習知識。
(二)對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起到推動作用
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融入學生周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讓學生先對真實的地理素材進行感性認識,再對地理知識和原理進行理性學習,便于學生對抽象的地理內容進行理解。這樣,學生便能將所學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過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逐漸深入探究的過程[4]。所以,高中地理與鄉土地理的融合教學,能夠推動學生對地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融合,完成對地理知識的深刻學習。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實施,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5]。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看待某些事情仍舊不能全面思考與分析。教師在教學環節,可以鄉土地理為中心,開展一些讓學生進行探究的活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本地鄉土資源,能夠讓學生得到感性的認知及情感體驗,使學生在這種隱形的感受和批判性的思維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6]。
三、鄉土地理與高中地理教學結合的表現形式
(一)用鄉土地理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主題進行野外觀察,對鄉土地理進行調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形成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教師要為學生鄉土地理的學習創造條件,讓學生對本地的自然環境進行探究,并指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探究方法[7]。
例如,部分農村污染嚴重,而且呈上升趨勢。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此現象探究“如何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嚴重的問題”。然后,學生就會對這一課題進行實踐,展開調查,分析造成農村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地理教師在教學“土壤”這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去校外觀察,讓學生觀看土壤的剖面,認識紅壤和水稻土,找出兩者的不同之處。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親身調查,找出答案,能對知識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二)把由鄉土地理加工成的案例與高中地理教學相融合
教師可以把學生比較熟悉的鄉土地理知識和地理信息編成案例,以案例的方式向學生講解。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認知也會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深入地理解知識。
四、高中地理“鄉土+”融合的教學策略
(一)融入鄉土資源,創設教學情境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期間,為了更好地融入鄉土資源,可以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便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教師在教學“農業的區位”這一課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大唐貢茶院”的視頻,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茶葉拿出來,讓學生現場沖泡并品嘗。學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茶葉的產地、種植方面的知識分享出來,互相交流學習。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然后教師再對教學的內容加以引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地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情景教學,引出農業區位的相關知識,這能夠給學生帶來比較直觀的學習體驗。只有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貼合,學生才能夠對學習內容有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教學期間,要多引入情境教學,把學生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帶到課堂,讓教學貼近生活。這樣學生才會有親切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
(二)運用鄉土地理資源,設置相關探究問題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按照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探究問題,在上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把鄉土資源利用起來,設計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已知地理知識,聯系相關實際經驗,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與解答,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和鞏固。
(三)結合鄉土地理資源,布置課后學習任務
高中地理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需要改變以往的知識復習鞏固模式,要布置與鄉土地理相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作業。這樣能夠把鄉土資源的優勢發揮出來,讓學生對本地的鄉土地理有深刻的認識,對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有積極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完“產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時,可以結合本單元所講到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有關課程,為學生布置與鄉土地理相關的課后作業。比如,讓學生根據本省本市的實際情況,在工業、農業及服務業這三個方面探索怎樣提高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或者實踐調查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
(四)遵循原則,科學引導
教師在鄉土地理的教學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鄉情和國情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鄉情教育是國情教育體系的基礎。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把鄉情與國情教育在課堂上體現出來,讓鄉土地理教學與國情教育結合在一起。同時,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并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收集多種鄉土材料,使高中地理教學變得生動有活力。第二,課內外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地理教學的實際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認識地理和應用地理。在進行鄉土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呆在課堂上,需要偶爾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則。教師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社會環境調查活動,利用戶外考察、知識問答等活動,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結在一起,使課程的結構更加完善,豐富地理教學的教育意義[8]。
(五)因時因人制宜,提高教學效率
對鄉土地理資源開發的過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鄉土地理狀況在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特點也不同。所以,教師要時刻關注信息的變化,不斷更新。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鋒面與天氣系統”的知識時,正值十一到十二月份,北方的冷空氣多次向南方流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把冷空氣南下前后當地的天氣情況記錄下來,整理好數據做成表格。在上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明冷空氣過境前、中、后的氣溫變化情況,以及降水、氣壓的變化情況等。如此,冷鋒的知識點自然而然地被體現出來,學生也能夠清楚地認知。然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暖鋒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教師通過課堂互動,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以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讓學生的信心得到加強。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懂得變通,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入鄉土地理知識。
五、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對鄉土地理的引用要合理適量
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引用一些鄉土地理資源,可以補充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但教師如果大量引用鄉土地理資源,會過多占用課堂時間,無法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導致教學效率下降。
例如,在講“交通運輸對聚落的影響”一課時,教師如果讓學生先自行看書學習,然后與同學相互討論本地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選線布局,就會浪費大量時間,因為很可能學生在下課時還沒有討論出結果,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
(二)免于“點綴”,避于形式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過度引入鄉土資源是不可取的,反之,只是穿插很少量鄉土資源也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點時,讓學生聯系實際來說說本地都有哪些自然災害,以及防治的措施是什么。有的學生只是回答洪水、地震、臺風等名詞。教師在此基礎上還得再補充一些自然災害類型,然后把防治的措施講一遍,這才算完成了對這個知識點的講解。這樣的教學對鄉土資源的應用只是浮于表面,無法體現鄉土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優勢。
(三)典型真實,符合實際
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鄉土地理資源時一定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果濫用,學生就會對知識產生錯誤的認識。當然,地理教師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并不是一定要運用到鄉土地理資源,要酌情選取典型案例。
例如,有一位實習期的教師對鄉土地理資源的認識并不深入,在講“荒漠化的防治”時,讓學生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說說南方紅漠化的分布特點和這樣分布的原因,結果學生都回答不上來。這是由于紅漠化現象在當地很難見到,學生對此一無所知。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典型,在授課過程中強行加入鄉土地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師需要把新成果、新變化、新技術融入教學中,在實際授課時要緊扣課本。在我們周圍,地理知識無處不在,教師在對教材進行講解時,要把生活周圍的地理知識融入課堂,使地理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結? 語
高中時期的地理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鄉土地理能夠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加入鄉土地理,能夠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全面,并且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地理素質,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古偉僑.淺談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0(10):771-772.
黃漢陽,林少麗.結合鄉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以潮汕母親河韓江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86-87.
耿文強.基于鄉土地理引課素材的運用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3(01):74-76.
陳珂.故鄉水最美 故鄉情最親:例談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利用鄉土情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06):51-52.
楊士軍.探究性學習教學示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張海莉,劉軍偉,鄧英達.基于新課標的高中鄉土地理教學探討[J].消費導刊,2007(10):189,192.
李宏偉.淺談聯系鄉土實際充實地理教學內容[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6):84.
張兆顏.對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2(30):49.
作者簡介:趙凌凌(1971.9-),男,福建連江人,
任教于福州市亭江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