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煒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125-02
摘? 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手段逐漸增多。這對于思想的開放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與此同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很容易受到誤導。在這種情況下,思政教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發起者,在設計思政課程,引領思政思想方面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對近些年來的體育課程思政研究進行匯總,通過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和學生對于思政課程建設前后的相關看法,并應用數理統計法結合邏輯分析法對全文調查數據進行匯總。
關鍵詞? 立德樹人? 課程思政? 中學體育
當今時代的中學生生活在社會經濟高速騰飛、社會環境多元化發展和信息四通發達的環境下。這種環境給予了他們更開闊的視野、更寬敞的舞臺。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容易發生改變。國家在各個學習階段設置了思想政治課程,尤其是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后,社會開始更加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1]。當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升以后,會帶動整個社會,甚至是整個民族政治水平的提高。
雖然“課程思政”針對的是高校學生的思想建設,但思想方面的教育應存在于全學段中,對于各個學習階段的課程均要發揮出其思政作用[2]。且思政本身就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中學時代的思政建設有利于為現有的高校思政建設打好基礎。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湖南省部分中學教師、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全過程思政視域對中學體育教師的影響。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體育課程思政
體育課程思政是為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與價值引領,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體育課程建設、體育課程實施和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等各環節、全過程,充分體現體育課程目標,體育課程內容、體育課程結構和體育課程評價等課程要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3]。
(二)全過程思政視域
全過程思政視域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其中一點。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員參與思政教育,全過程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的大格局[4]。
二、結果與分析
(一)開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的形象對比
通過調查131名學生對體育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前后的形象評價,認為體育教師形象氣質佳的從90人上升到了95人,占比從68.7%上升到了到了72.5%,差異比為3.8%;認為體育教師形象氣質一般的從26人下降到了24人,占比從19.8%下降到了18.3%,差異比為-1.5%;認為體育教師形象氣質差的從11.5%下降到了9.1%,同比下降2.4%。體育教師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自身身體素質好,無論思政課程改革前后,體育教師一直重視自身的形象,并且向更好的趨勢發展,所以學生對教師的形象評價極高,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師生關系融洽,很大一部分的同學喜歡體育教師。
(二)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知識儲備對比
在對學生評價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思政開展前后知識儲備的調查時發現,認為體育教師偏向理論知識儲備的從5人下降到了2人,占比從3.8%下降到了1.5%;認為體育教師偏向技能知識儲備的從74人下降到了54人,占比從56.5%下降到了39.7%,差異比為-16.8;認為體育教師兩者兼備的從39.7%上升到了58.8%,同比上升19.1%。近些年來,國家重視體育人才的培養,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提高了要求,體育師范類專業學生不僅要精通體育的各種技能,而且要對每種技能所有的理論知識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和學生講述出來。所以當前體育教師隊伍既不缺乏技能知識也不缺乏理論知識。在開展思政課程以前,體育教師雖然擁有理論教學、思政教學能力,但是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施展。在國家政策提出以后,可以對體育教師的思政能力有很好地挖掘,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思政水平。
(三)開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的思想品德感染力對比
教師的正向引導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學情制定教學計劃,利用自身的品德感染學生,將“人性向善”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為學生營造積極、陽光的精神世界。通過調查發現:認為體育教師感染力強的從57人上升到了98人,占比從43.5%上升到了74.8%;認為體育感染力一般的從49人下降到了23人,占比從37.4%下降到了17.6%,差異比為-19.8%;認為體育教師感染力差的僅剩10人,占比7.6%,同比下降11.5%。體育源自游戲,在體育課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樂趣,在課程中解放自我,再加上體育活動場所寬闊,學生活躍程度更高。當然這是在思政教學之后表現出來的,在課程思政開展以前,學生所認為的思政能力培養,僅停留在思政課程方面,并未覺得體育課程中也可以進行思政的培養,而且現階段的體育課程思政,完美地將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進行了改變。
(四)開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的課程表現力對比
表現力指完成某項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所顯示自身潛在能力特點的凸顯和流露[5]。體育的課程表現力在于學生在完成某項運動技能時所表現的自身身體優勢,這種優勢會給學生帶來一種自信,這是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時對于學生來講有著一定的課程表現力,尤其是在體育課程思政開展以后,體育教師的課程表現力明顯上升,課程表現力在高水平階段的同比上升了36.7%;認為課程表現力差的同比下降16%。這表明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明顯改善了體育教師的課程表現力。
(五)開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的創新力對比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這就要求各科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夠在課程上創新,教法上創新,引導學生用發散的思維進行學習。在調查中發現:認為體育教師創新力強的人從課程思政之前的85人上升到了110人,占比84.0%,差異比上升了19.1%;認為體育教師創新力一般的人從22人下降到21人,占總人數的16.0%;調查中認為體育教師毫無創新力從24人下降到了0人。創新力是每名教師都具備的能力,許多不懂體育的人認為體育教師沒有創新力,體育課程也不需要創新,其實不然,體育和其他學科一樣都需要創新力,體育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說體育教師所需要的創新力更強。
(六)開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的親和力對比
教師的親和力對于學生的教學扮演者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了解學生的動態,深入學生心理世界,讓師生彼此建立強烈的認同感,才會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對學生經過調查得知體育教師在他們心中一直是一種陽光形象,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穿著,更是因為體育教師在課程中風趣幽默的授課方式,平易近人的處事方式。多數學生認為,在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后,體育教師更容易的與學生打成一片。在對課程思政調查前后學生對教師親和力的比較,發現對教師的親和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認為教師的親和力強的人明顯提升。這一變化與思政課程的評價體系有很大的關聯,教師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也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七)開展課程思政前后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對比
課程內容的計劃是一堂課的基礎,對于體育課而言,更要求課程內容具備實踐性的特征。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認為體育教師教學內容豐富的從開展課程思政之前的28人上升到93人,占比從21.4%上升到71%;認為體育教師教學內容尋常的從57人下降到26人,占比從43.5%下降到19.8%,從原來的46人認為體育課程枯燥下降到僅有12人認為體育課程枯燥。體育課程內容的優化,主要體現在內容的豐富、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娛樂性的體現等方面。因此,在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師更應該以思政為契合點,通過體育賽事的分析,結合紅色體育文化,在課堂教學設置上進行改善,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感觸更深層次的思政教育。
綜上所述,思政課程后的體育教師在知識儲備的側重點、課程創新力、課堂親和力、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思想品德感染力方面都有較大改觀,均向思政方向改進,切實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發掘體育教師的優勢,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培養打好基礎。
三、結論
1.開展課程思政以后,體育教師的外在形象以及對體育技能知識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有一定改善。
2.開展課程思政以后,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密切了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發揮了體育教師的角色優勢,表現出了良好的親和力。
3.開展課程思政以后,體育教師在課程內容的設置與課堂教法的實施過程中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表現出較強的創新力。
4.開展課程思政以后,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表現出較好的課程表現力。
5.開展課程思政以后,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起著重要作用,表現出較好的品德感染力。
四、建議
1.體育教師雖然體育技能知識與理論知識兩者兼備,但是理論知識的能力較技能知識略低,所以體育教師仍需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
2.多數體育教師仍在遵循傳統體育教師模式,并沒有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今后需加大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
3.體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質,在課程中不斷影響學生,為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4.體育教師應發揮多種角色優勢,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
5.體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提高知道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并從中融入思政思想,通過執行力來將其融合。
參考文獻:
[1]趙富學,陳慧芳,李攀飛,等.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構成與培育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6):27-34.
[2]趙富學,黃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釋析及踐行訴求[J].體育學研究,2020,34(05):48-54.
[3]趙富學,陳蔚,王杰,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04):80-86.
[4]劉超.高校思政面向學生主體的“三全育人”機制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6(91):259-260.
[5]董國永,王健,翟寅飛,等.我國中小學初任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J].體育學刊,2015,22(04):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