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彭
摘要: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學生在小學階段是身體成長的最快時期,在小學階段加強體育鍛煉,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以及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在當前體育教學中仍然存在改革和發展的空間,教學內容和教學的方法都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改進,才能促進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雙減視域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實施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實施策略
引言
“雙減”政策的發布,讓素質教育理念更為深入,增強教育立德樹人的實效性,更帶來了小學體育教學的重大改革。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要轉變觀念,創新體育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快樂的體驗,提高教學實效,樹立學生終身體育觀。體育教師要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分層次制定培養目標,分層次訓練和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體育課的樂趣,接受適合自身的體育教學,讓自己的特長得到最大化成長,身體健康,興趣廣泛,學習快樂。
1小學體育教學現狀
1.1教育觀念和教學內容不能及時創新
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體育教師在新課改后也按照要求對體育教學進行改革,但是教育理念卻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在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體育成績,教學中按照體育教材內容采用陳舊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沒有創新方式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失去信心,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在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是采用以教師講解做示范后,學生進行技能動作的練習,教學內容上也時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多數還是跑步、跳遠、籃球等訓練項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沒有做到創新和改進,導致學生在體育課程訓練過程中和運動過程經常性進行動作的重復,沒有創新的運動使學生對體育運動失去積極性,學生由對體育課程的喜歡轉變成為對體育的厭倦,不利于學生身體素養的提升。
1.2教師創新體育教學的水平不高
有些學校在招聘體育教師時并未重視教師的體育教育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有些體育課甚至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執教水平差,創新體育教學的能力不足。這勢必無法保障良好的體育教學效果,會在無形中影響小學低學段體育教學的有序開展。
2雙減視域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實施策略
2.1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小學體育發展受到觀念落后、師資力量薄弱、體育經費不足、設備不完善等制約。因此,學校和體育教師要努力克服制約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不利因素,創造有利因素,推動小學體育課程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體育課程已經不能適應我國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課程模式已成為必然趨勢。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國家逐步引導和鼓勵學校和教師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構建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多元化體育課程模式,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需要。
2.2創設花樣課間,炫出陽光新風采
大課間陽光體育運動是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有效途徑。在體育大課間活動中,為了保證每位小學低學段學生都可以融入大課間活動,都有自己喜愛的活動項目,教師不僅要將校園活動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利用好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靈活安排課間活動項目,還要創新設計豐富多樣的陽光體育項目,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盡情開展各種有趣的運動訓練活動。例如,有的學生伴隨著富有韻律的音樂,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進行跑操鍛煉。有的學生在操場中央進行排球練習,他們積極練習著自拋自接球、自墊球、雙人相互拋墊球、拋傳球等,他們的身影與排球在一起舞動著、跳躍著。另一邊的跳繩區域,學生在進行跳繩練習,他們揮舞著跳繩,繩索就像銀蛇一樣飛舞旋轉,“嗖嗖”地穿過他們的腳下,展現了他們無限的運動活力。有的學生在羽毛球場上時而騰空、時而移步、時而快速向前,盡情地向同學們展示著他們的陽光自信,臉上無不洋溢著健康的面貌和運動風采。有的學生在足球場上開展足球比賽,還有的學生在練習跳高、跳遠、投擲、滾翻等項目。各個區域都不時地閃現著學生的運動身影,他們在陽光下揮灑著汗水,在課間運動中共享著美好時光。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這些精彩的大課間活動,為小學低學段學生增添了許多運動情趣和快樂體驗,使他們迸發出別樣激情。
2.3教師要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素質
“雙減”政策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對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陶行知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為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積極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模式的調整,擴充體育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更廣闊的體育視野。對于體育教師來說,只有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才能在“雙減”政策下去達成體育教學減負增效的目標。體育教師應勤于學習、善于學習,不僅通過書本學習,也多向他人請教,借助網絡檢索學習,積極參與教育培訓。教師也應加強行為約束,努力提升教學水平,多總結教育經驗,反思教學得失,主動參與相關教改課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4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
通過體育課堂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之外,要考慮到小學年齡段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在學生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增強一些專業性的體育項目,重點培養有體育天賦的學生進行專業性的培養。另一方面來看,要適當的增加體育課程的編排,例如每周的體育課程不少于四節,由于體育課的特殊性需要適當地增加課時,可以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將體育課程延時,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增強體育鍛煉的機會。提高小學生心理和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和提升,避免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中缺乏體育鍛煉導致身體素質下降。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形式應該根據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需求來個性化制定體育鍛煉內容,以增強學習性和互動性,積極調動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以互幫互助為主的體育項目為主,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競爭意識。例如,足球項目,足球是一個非常適合班級男生和女生一起參與的運動項目,適當地進行足球比賽是非常適合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一項體育競技運動,由于小學生的男生和女生身體素質沒有太大差異,可以男女混合組隊,根據身體素質的優勢和弱勢進行合理編排位置,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和體能特點,進行合理的搭配,增強學生們的參與感,增強體育鍛煉的成就感。讓學生們從小就體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
結語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于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來說是契機、是支持,學校作為落實“雙減”政策的主陣地,體育教師作為落實“雙減”政策的主力軍,必須基于“雙減”政策理念去著手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層層壓實責任、任務落實到人,讓“雙減”政策價值得以真正發揮。
參考文獻
[1]張翔.“雙減”政策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01):16-17.
[2]徐維嘉.減下來,增上去——“雙減”政策下的體育教學新思路[J].新體育,2021(22):51-53.
[3]虞佳千.“雙減”后小學體育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J].新體育,2021(16):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