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偉京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將道德教育與各學科融合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相比傳統道德教育而言,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既能優化德育成效,保障德育的連續性、系統性,也能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文章結合小學美術教育實踐,分析德育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應教學策略。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美術教學;滲透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一)小學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六到十二歲的兒童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有著極為特殊的身心特征。一方面,該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和模仿外界,因此,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思想意識、價值理念都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因此,離不開教師、家長的正確引導,避免學生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響。基于此,對于小學生而言,道德教育不可缺少,教師需要有效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堅實根基。
(二)學科德育具有自行的教育優勢
雖說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小學德育的主要部分,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小學生能系統地掌握理論課程,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生能提升道德素養,將正確價值理念真正應用在實踐生活當中,因此,德育不能只在具體的課堂中開展,更要落實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然而,結合實踐來看,道德與法治課程不足以覆蓋每日的教學與生活,為了拓展德育內容,學科德育必須作為道德教育的補充,發揮各科學科優勢,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提升道德素養。美術學科中蘊含大量德育資源,教師需要挖掘資源,在教學中融合道德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一)挖掘課程資源開展美術鑒賞教學
美術鑒賞是小學美術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板塊,在嶺南版小學美術教材中,基本上每一節都有“欣賞.感受”這一板塊。教師開展美術鑒賞,既能激發學生對相應美術主題的思考,打開學生美術思維,培養學生想象力。又能在學生鑒賞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高尚審美情趣,為后續美術學習奠定基礎。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挖掘課程中隱藏的德育資源,借助多媒體創造生活情境,將德育與美術鑒賞緊密融合。例如,教師在教學《紅綠燈下》這一章節時,可以給學生播放一個小視頻,在視頻中,學生會看到幾個小朋友準備過紅綠燈,其中小剛和小強耐心等待紅綠燈,遵守交通規則,而小明趕時間闖紅燈,最終受到了交警叔叔的批評。學生觀看視頻,對紅綠燈這一教學主題形成了視覺印象,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教師結合生活創造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樹立遵守交通規則的正確理念,起到了德育與美術教學融合的作用。
(二)小組合作教學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意識
對于小學生而言,趣味的學習氛圍更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競爭的形式完成美術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能增強生生之間的互動,在其中滲透德育理念。例如,教師在教學《小魔盒》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小魔盒的制作。首先,學生分組討論,確定魔盒的主題,如在魔盒中繪制什么圖案,并根據魔盒主題,編一個小故事。其次,學生分工準備美術工具,如廢紙盒、彩紙、彩筆等。最后,學生合作完成魔盒制作,擅長畫畫的學生進行圖案繪制,文筆好的學生編故事,手工能力強的學生組裝魔盒等,最終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美術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的魔盒完成得又快又好。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逐漸形成合作意識和正確的競爭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巧妙將德育與美術教學融為一體。
(三)開展豐富實踐活動落實德育理念
德育最終要回歸到生活實踐,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節日契機、課后實踐活動等,將德育理念與美術活動融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道德素養,起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國慶節開展一期“我愛中國”的主題活動,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擅長的美術活動,創作一副與愛國主題有關的美術作品。如擅長剪紙的學生可以制作國旗、長繪畫的學生可以畫水彩畫等,為了強化活動成效,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發在新媒體平臺,讓學生有更多展示的機會,以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再例如,教師在教學環保小衛士一章節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發現校園中影響環境保護的問題,如有學生發現校園中有不少被人丟棄的易拉罐瓶、廢棄包裹盒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美術知識變廢為寶,如將廢棄包裹盒制作成漂亮的收納盒等。教師最后可以將學生的美術作品義賣,將義賣所得錢款捐給希望工程,以此起到德育的綜合成效。
(四)拓展教學內容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嶺南版小學美術教材的一大特色,便是其中蘊含著大量民間文化、傳統文化,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資源,拓展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往往體現了一定的道德理念、價值追求,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傳統審美情趣等,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課堂,可以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以達到修身養性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民族瑰寶,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增強民族歸屬感、自豪感,產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例如,教師在教學剪紙時,可以引入當地的民俗文化,如帶領學生鑒賞佛山著名剪紙作品《瓜果豐收》,這部作品展現的正是農民豐收時節的喜悅,學生在感悟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逐漸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正確價值理念。
三、結語
美術是一門人文藝術,其起源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當中,本身蘊含著一定的思想理念、價值傾向。小學開展美術教育,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美術技藝,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美術教育,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和高尚情趣,提升學生觀察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等綜合素養。基于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借助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將美術教育與道德教育充分融合,在優化教學的基礎上,推動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惠.與德同行 以美育人——淺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德育的滲透[J].新課程,2022(13):172-173.
[2]何煥英.立德樹人理念下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淺談[J].科幻畫報,2021(1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