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君 張博
摘要:伴隨國民文化自信的增強,傳承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動力。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蘊含的內涵成為中國文創最鮮活的養料。膠東紅色革命開始早、時間長,在長期探索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過程中,膠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膠東紅色文化。文章以膠東紅色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基于創意設計的視角,探索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新路徑。
關鍵詞:膠東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文化創意產業;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03
0 引言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熱度不斷上升,紅色文化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藝術價值,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重要焦點之一。大眾對紅色文化的關注正是其當代價值的生動體現,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完美詮釋[1]。
膠東地區有著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利用好膠東紅色文化資源,把創意設計和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打造可持續的、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名片,對促進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多元長效發展、提升膠東的文化魅力和軟實力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膠東紅色文化資源現狀
膠東半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和長期的紅色革命活動造就了其獨具特色、絢麗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稟賦。這深深植根于膠東大地的紅色文化既蘊含中國紅色文化的共性,又極具膠東地域特色。
自五四運動開始,青島紅色革命浪潮高漲。據不完全統計,其擁有青島山一戰遺址公園、嶗山革命烈士陵園、五四廣場等紅色文化資源點37處,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青島海軍博物館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68處。煙臺作為革命老區,擁有以雷神廟戰斗遺址、地雷戰景區為代表的革命舊址以及膠東革命史陳列館、膠東第一個縣委革命歷史文化展覽館等眾多紅色文化展館,還有為紀念20 850名烈士而修建的膠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英靈山)。威海作為甲午中日戰爭的主戰場、改革開放30周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是名副其實的紅色膠東發祥地,擁有天福山起義紀念館、中共膠東特委誕生地展館、紅色膠東館、郭永懷紀念館等紀念性展館63處,其中膠東革命烈士陵園早在1995年便被列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名錄[2]。
2 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創意設計開發過程中的問題
2.1 區域條件制約與創意設計特點的矛盾
創意設計以創造力為核心,創意設計知識密集型的特點決定了其對人才、科技、投入等存在較高的要求,因此國內文創產業開發成功案例一般集中于發達地區,而以中小城市為主的膠東地區文創產業開發較多深陷“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2.2 設計脫離現實生活,實用性偏低
當前膠東地區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表現形式多以靜態圖文的方式向觀眾展現和宣傳,停留在“學一學”“看一看”的層面,而創意作品,尤其是實體產品依舊停留在旅游紀念品層面,其觀賞性和實用性不足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難以融入日常生活。
2.3 設計創作不夠新穎,只是簡單進行二次加工
調研發現,當前膠東地區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普遍停留在對紅色文化基礎元素如符號、顏色、紋樣的簡單堆疊階段,缺乏創意表達設計。設計工作者對膠東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和探索不深,設計創作浮于表面。
2.4 同質化嚴重,品牌文化很難打造
文創作為近年來的“風口”之一,好的設計作品和創意不斷涌現,得到熱捧的產品層出不窮。但一種創意的火爆,往往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復制產品的出現,設計同質化嚴重,既使消費者陷入審美疲勞,又打擊創意設計人員的創作熱情。
2.5 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
膠東地區旅游業作為紅色資源開發的“先行者”,已基本實現了紅色基因與旅游形式的有機結合,因此紅色文化創新設計在市場運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傾向。單一的市場切入點導致地區創意設計產品的推廣模式單一,市場競爭力不足。
3 紅色文化創意設計邏輯梳理
3.1 追本溯源,意向解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3]。膠東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文化意象載體,所包含的革命符號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和革命軍隊戰斗、建設、壯大的過程,是紅色創新設計的源泉。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膠東紅色文化資源概括為具象與抽象兩個范疇:具象資源如革命舊址、革命人物、文字符號等,此類資源在設計中可稍作整理后作為直觀視覺元素表現產品的輪廓、顏色、材質等;抽象資源則需要設計工作者在充分解讀紅色文化后重新賦予其新的情感,或者通過其他物品或表現方式重新表達其文化內涵,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以革命精神為主體的非物質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歌曲、口頭故事、視頻文學等[4]。
作為創意設計主體的設計工作者,需要對膠東紅色文化有全面客觀的了解,切實感悟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不斷提高挖掘能力。結合具體的區域、具體的項目分類,創新提取文化資源,即通過不同的設計表現形式重新詮釋紅色文化,通過設計將中國共產黨人用青春和鮮血鑄就的偉大革命精神傳達出來,用正能量影響人、感染人。
3.2 設計理念,路徑探索
紅色文化不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同時也擁有獨特的革命精神和重要的教育意義。基于這種英勇無畏、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傳遞而設計的創意產品才是社會需要的優秀紅色文創產品。因此本文提出“紅色+保護、紅色+創新、紅色+宣傳、紅色+教育、紅色+效益”的主流設計理念,并以此為基礎研究應用的角度和路徑。
3.2.1 “紅色+保護”
處理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創新的關系是膠東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重要保障。2020年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將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作為重要指標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評價體系。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多而散”的區域特征使資源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在創新設計中,應以保護與開發并舉作為首要原則,如在平面設計中合理保留具有歷史價值的符號或文字,配合專業人員使用現代技術手段修補和完善紅色文化印記[5]。FCE1E930-55DF-4897-9A20-3CF537BEE25E
3.2.2 “紅色+創新”
膠東紅色文化的創新開發不僅需要抓住區域特色特質,更要立足當代生活和審美需求,將莊嚴肅穆的革命精神融入其中。這對膠東紅色文化的創新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堅持歷史事件嚴肅準確的基礎上多維度解析和挖掘紅色文化,另一方面要堅持紅色文化與藍色文化、傳統文化的協同發展。
以膠東紅色景觀創新設計為例,可以通過有效的整合和分類,實現對紅色文化有形資源的特色性調控。一類是科學規劃具有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景觀資源,協調資源開發與遺址保護的關系,賦予紅色經典故事更鮮明的現代屬性;另一類要結合膠東風土人情,將紅色文化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形成特色“聯姻”,如各種紀念性公園、紅色主題民宿、紅色非遺產品等。
3.2.3 “紅色+宣傳”
在宣傳方式和展示渠道上,借助“國潮”東風,將膠東紅色文化的好設計推廣出去,利用優秀設計吸睛的特質吸引受眾學習膠東紅色文化,以新奇的方式引導受眾了解膠東革命歷史,從而達到盤活紅色文化資源、提升紅色文化價值的目的。
在宣傳手段上順應時代潮流,采取“線上+線下”的推廣方式。線下宣傳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創新紅色文化載體,如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與先烈的古今對話、通過全息投影沉浸式體驗等手段進行宣傳[6]。線上則善用互聯網思維,優化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拓展膠東優秀紅色文化設計的傳播渠道,如通過當下流行的多平臺互動式推廣,及時把握和分析受眾人群的需求和選擇。
3.2.4 “紅色+教育”
在紅色文化資源創新設計中,應充分認識開發膠東紅色文化資源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膠東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政教育功能[7]。
對當代青年人來說,感受革命精神、學習紅色文化的途徑大多集中在平面化的紙本之上,感悟不夠深刻。堅持“紅色+教育”的設計理念,提取紅色文化培根鑄魂的教育價值,通過創意設計手法,以更容易被青少年記憶的形式將歷史主線、人物品格、榜樣力量表達出來,寓教于樂,融入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3.2.5 “紅色+效益”
借助創意設計手段打造膠東紅色文化品牌,實現紅色文化的價值轉化,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借助現代文化創意產業,依托設計專業優勢,將優質的紅色文化借助現代的方式表達出來,打造膠東紅色IP,借勢提升品牌價值。例如,從傳統紅色元素的插畫化表達到依托煙臺動漫基地優勢,以革命卡通角色為設計主體,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現紅色基因的傳承。
3.3 創新設計融入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路徑
從文化中來,到生活中去,在創新中傳承,在發展中保護,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正體現在優秀文化與現代生活不斷融合的創造力上。創新設計融入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紅色文化創新設計作品推廣不僅是創意設計產業領域努力的方向,還是政府機構、院校、品牌企業發揮自身作用的重要領域。
3.3.1 加強研究挖掘,推動區域聯動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基于此,各地政府相繼推出了針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扶持政策,這無疑成為紅色文化推廣最重要的加速器。
從區域角度出發,政府應積極搭建政府文化產業服務平臺,打破行政界限、統一協調分析膠東地區紅色資源分布情況,充分調動生態、人文、海洋、紅色等多元文化,挖掘紅色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的優秀文化。針對性舉辦紅色文化創意專題活動,激發革命歷史記憶、點燃創意設計熱情,并從中擇優打磨,推出能夠代表膠東紅色文化的文創精品[8]。
從宏觀角度出發,膠東地區紅色文化要迅速提升影響力和號召力還需要強化區域聯動,充分與山東省已開發的紅色文化,如濟南、臨沂、棗莊、濟寧等地區的紅色文化串聯,強強聯手,整合宣傳。
3.3.2 傳承紅色基因,科技助力創新
作為科研和教學的主體,各類院校既是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據地,又是紅色文化創新設計的靈感迸發地。大力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通過紅色文化課程開發設計、校園紅色氛圍營造等方式,將紅色文化創意設計融入學習,通過實際參與,引領青年學生用紅色文化內涵武裝頭腦,培養紅色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實現從思想到行動的轉變[9]。
3.3.3 精準定位市場,優化產業結構
在以個性化和高附加值為特征的新消費時代,紅色文化創意產業應遵循以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為導向的模式進行市場定位,嘗試設計有層次的高品質膠東紅色文化創新系列產品。
以“打響了膠東抗戰第一槍”的文登天福山起義為例,第一層面可以設計以起義中視覺元素為主的精美小型創意產品以及有趣的數字體驗產品、動漫影視產品等,以親民的價格和直觀體驗引導消費者了解天福山起義;第二層面,對于已經對革命本身建立起一定文化認同的消費群體而言,可以設計滿足甚至高于消費者功能和審美要求的新產品進行市場推廣。
4 結語
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喜慶、熱鬧與祥和,但“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將創意設計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能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更能加深人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促進對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在創新紅色文化產品的同時,要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產品,真正讓紅色文化創意設計走進大眾生活,從而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2] 董曄,劉新香.膠東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10):50-52.
[3]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求是,2021(19):4-9.
[4] 楊美華.江蘇省紅色文化資源文創轉化探要[J].美與時代,2021(12):4-6.
[5] 張宇丹,李偲,關蘇杭,等.新疆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4(2):128-136.
[6] 張珊.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構想[J].人民論壇,2020(8):138-139.
[7] 史劍飛.東北地區紅色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意設計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1(8):47-48.
[8] 班寧秋,王凌梟.“大設計”理念下的沈陽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文化創意,2021(35):77-78.
[9] 張懷鵬,張晶.媒體融合背景下膠東紅色文化傳播策略探析[J].傳媒,2020(24):79-81.
作者簡介:于卓君(1994—),女,山東威海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張博(1980—),男,山東青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FCE1E930-55DF-4897-9A20-3CF537BEE2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