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箏曲《蓮花謠》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于1995年創作的。作曲家通過此曲抒發了對蓮花的喜愛之情,贊美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也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經過四年專業的學習之后,筆者在研習此曲的過程中,感覺到其中一些技法的演奏并不像譜例上所寫的那般普通,在練習時需要許多細膩的情感處理以及技巧。基于此,文章解析此樂曲各個部分的演奏注意點,并闡述對演奏技法的理解、演奏時應注意的要點與情緒的表達,從而更準確、更深層次地詮釋《蓮花謠》。
關鍵詞:箏曲;古箏;《蓮花謠》;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3
0 引言
箏曲《蓮花謠》結構完整,段落明確,旋律清新流暢,有濃郁的江南氣息,采用了西方樂曲的創作技法,具備西方音樂帶有引子及尾聲的多段式結構特征。全曲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引子、慢板、小快板、快板以及廣板,前四個部分分別對應描述了蓮花“展姿、起舞、博浪、爭艷”這四種不同的形態。通過唯美的音樂語言,描繪出這四種不同形態下蓮花的形象,表現出蓮花千姿百態的特點,并贊頌其堅強圣潔的高尚品格。
1 引子部分的演奏技巧
1.1 泛音的演奏把握
引子部分,從泛音技巧開始,由此引入全曲的意境,因此音色要如同荷葉上的露珠一般,晶瑩剔透、干凈空靈,特別要注意雙手的配合,彈完泛音后雙手同時抬手,而后通過氣息的持續,將音延長開來[1]。引子部分的泛音樂句共有三句,呈遞進趨勢,隨著音區越來越高,音樂畫面像幕布一樣緩緩拉開,可以根據演奏者自身的理解,適當加入松緊變化,并結合右手,賦予其相應的強弱變化。同時,引子一開始便體現出樂曲具有動靜相宜、虛實相應的美學感,在出現虛的泛音的同時伴有實的和弦,和弦的音域隨著樂句的發展不斷拉開,與泛音樂句的走向相得益彰,演奏這里時要注意虛實的配合和氣息的連貫。
1.2 裝飾音的演奏把握
裝飾音顯示出樂曲意境中含蓄的靈動美,演奏時速度可以略微自由一些,但不要過于拖沓,也可以隨著樂句的遞進提升速度,同時力度也要隨之加大。演奏時可在控制指尖的基礎上,適當加入手腕,使音更加統一、連貫,也可凸顯靈動的美感。這樣一來,音的路徑更加多元化,不再是一條直線,可以發生變化,音色更加豐富。裝飾音的兩句,每一句都是一整口氣連貫而成的,特別是這種對話式的樂句,氣息不能松,要直接連到下一句,比較考驗演奏者氣息的持續性[2]。
1.3 快速指序的演奏把握
快速指序這一句是在右手持續演奏同音的同時左手和弦發生變化。在演奏時,右手慢起漸快,指尖撐住、指根打開,在能清楚演奏單音的同時促進手指加速,要注意每個手指的獨立性,保持音量和音色的平衡。此句是一句較自由的彈性樂句,在加速時,要保持每個音之間的均勻性及聲音的彈性,加上左手的和聲,音響效果十分豐富。
2 慢板部分的演奏技巧
2.1 主題段
慢板舒展悠揚,具有非常強的歌唱性,主題段采用了三聲部的織體寫作手法,在左手連續切分音節奏型及同音反復律動的襯托下,右手輕柔地將主題展現出來,整個段落要體現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在于和聲,它是整個樂句的和聲基調,需要持續一整個小節,演奏時要保持住,整體要呈現出一種飽滿的狀態;第二層次在于小指的撥弦,彈奏的音色要像薄霧一般,這里是同一個音的持續,但是它的節奏是自由多變的,主要可依據右手的旋律線變化;第三層次在于琶音,這個技法時隱時現,并不多見,出現的時候都在右手搖指的位置,演奏時速度要較快,音色要較為輕盈,像水紋一樣一閃而逝。
整個段落是由單音構成的旋律,難以連貫,需要演奏者非常仔細、巧妙地帶動手腕及連貫氣息去完成。同時,在這段,雙手的對位是錯落有致的,要將這種遠近、動靜、虛實的狀態展現出來,雙手要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影響,整體要比較靈動,不能太過死板[3]。
2.2 六連音段
此段旋律轉到左手,右手是分解式的六連音伴奏聲部,漣漪般地襯托,使雙手旋律具有疏密對比、此起彼伏的特點,音樂表達更加豐富,演奏時要突出左手,無論是音量還是重心的分配上,都要將旋律完整清晰地展現出來,右手處在高音區,音色是非常通透明亮的,要時刻跟隨左手旋律變化,彈奏時四個手指都要保持獨立,使聲音及音量較為均勻,音色較統一,節奏相對穩定。
這部分有兩種演奏方式,一是按照樂譜上的對位來演奏,二是自由演奏。演奏此段時,要像綿延不絕的流水一樣,不能有很明顯的換弦或對位痕跡。筆者更喜歡第二種演奏方式,可以適當加入彈性變化,這樣會使旋律有一些流動的感覺,有助于音的連貫性,減少換弦的痕跡。
2.3 搖指段
此段是慢板的高潮部分,也是整個慢板情感的升華部分,抒發了作者對蓮花優美展姿的由衷贊嘆之情,主要是由搖指及左手的分解和弦完成的。
搖指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演奏時要注意它的層次變化,可在速度的緊湊及力度的加大上做文章。在搖指演奏的同時會有一些裝飾音的加入,這時候不能與之前的旋律脫節,要在保持手型的前提下,巧妙地將其演奏出來,此處需要進行反復練習。在演奏長音的時候,左手的分解和弦要突出,因此搖指的長音要根據左手的變化出現相應的變化,左手變化要循序漸進,音與音之間要慢慢過渡。在音較密集的地方,可以利用手腕的轉換,不斷轉移重心,有助于保持旋律的連貫性,但在稍自由的基礎上,段落整體還是要保持其基本的節奏感[4]。
3 小快板部分的演奏技巧
小快板整段活潑并具有舞蹈性,生動地刻畫了蓮花隨風起舞的音樂形象。靈動的音符呈現出明亮舒展的線性旋律,其開頭由慢到快,逐漸不斷推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是最后的快板,在一開始推動時,要適當控制住速度,過慢會使其失去靈動跳躍的感覺,過快則會搶奪后面快板段落的位置。演奏中,需要著重注意的段落如下。
3.1 兩段不同的搖指段
3.1.1 第一段搖指段
此段出現在漸快之后剛穩定速度的位置,占據了小快板非常大的篇幅,同時也是重點段落。經過之前不斷的推動后,情感在搖指這部分得到了抒發和釋放。
首先,演奏者要劃分段落的樂句,共分為四句,第一句是主旋律,第二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三句稍有變化,第四句總結。其次,此段中并不是通篇的搖指,還有許多彈奏的部分,這就要求演奏者要通過帶動手腕和保持氣息統一音色,讓搖指及彈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能出現明顯的音頭或者音尾,避免破壞整個段落的美感[5]。最后,雙手的配合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右手主旋律的時候左手為伴奏,而右手為搖指長音的時候左手就要亮出來;左手主要是一些分解和弦,演奏時要確保每個音的均勻性,要注意手指的循環性,手型要保持住。
3.1.2 第二段搖指段
此段出現在整個小快板最后的部分,是小快板的結尾,并與快板的過渡段連接。段落整體非常自由,由單音到多音的搖指技巧也相對自由,其具體處理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據演奏者自身的理解及需要進行二次創作。在演奏時,左手的刮奏要與右手的處理相配合,緊跟著右手的變化彈奏。由于左邊的琴弦較松,所以在加強加快的時候,左手的手指要撐住。
3.2 節奏變換的段落
此段出現在整個小快板中間的部分,是非常集中的連續撮弦,其整體的旋律性及規律性非常強。在保持低音的同時變化高音,對于這種細微的差別,最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準確性。同時,因為這部分存在非常多相同的音,演奏者在保持快速觸弦的時候,可以在適當的地方止音,這樣既增強了旋律的活潑感,又適度避免了雜音的出現。演奏時可以多運用手掌,把虎口撐住,使聲音更加具有彈性。左手起著和聲的作用,它的低音與右手的高音形成了鮮明的對話感,可以通過弦位、力度的對比以及氣息的松緊變化,使整場對話充滿張力和戲劇性[6]。
4 快板部分的演奏技巧
4.1 過渡段
此段落緊接十分激烈、具有張力的搖指段落,作為一個華彩段落,為即將到來的全曲高潮的急板段落作準備。左手采用快速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在倍低音區的連續演奏,其音響感覺十分渾厚,為右手的三輪指及琶音作鋪墊,烘托了整段的氣氛,練習時要注意每個手指的獨立性以及每個音之間的均勻性、連貫性,快速演奏時要注意它的清晰度,盡可能避免雜音的出現。右手作為旋律性的部分,可分為四句,通過力度、速度以及松緊的變化,使整段層次更加豐富,句與句之間要有對比。演奏時根據演奏者自身的理解,可選擇指尖、指根、手腕等不同的發力方法,要注意觸弦的速度,可以提前在空中準備,需要反復進行手感練習[4]。
4.2 急板
整個段落具有非常強的內在張力,展現了蓮花在疾風暴雨之中挺立“搏浪”的堅韌。搖指作為主要演奏技巧占據了此段非常大的篇幅。此段的搖指分為常規搖指及彈搖兩種,整體以四分音符為基礎,雖然帶有許多變化,但頻率及托劈的音色要始終保持統一。作為旋律,它的位置跨度較大,要提前預估好位置,干凈準確地到達,不能夾雜其他的音,且在過弦的時候,節奏要準確。左手的伴奏以大撮技巧為主,旋律持續上行,與右手的旋律部分形成一種抗爭性,演奏時一定要注意它的推動性,同時在對比兩個大樂句時,要有一種模進的效果,雙手配合的時候,不能只注意一只手,應時而配合、時而分開,彼此讓步。
后部分的點指技巧同樣是以模進為進行方式,雙手的力量要均勻,獨立性要好,把每個音的顆粒感彈奏出來,不要模糊,同時要根據樂句上行的推動,進行相應的漸強處理。最后一句小撮的點指是整個急板段落最后的沖刺,雙手的力度要均衡,觸弦時要干脆利落,演奏時要一氣呵成。
4.3 寬闊舒展的段落
此段作為一個升華的部分,對力量和聲音的延續要求很高,撮音部分的左右手比較統一,基本都是相同的旋律,這種相同旋律不同音域的創作手法十分大氣、輝煌。因此雙手配合時,力量一定要統一,不能過小或者過虛,這樣會使旋律缺少低音的震動感,從而影響到整個和聲的效果。演奏時,要把全身心的力量沉于指尖,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和手臂的帶動,完成這段輝煌的交響樂式旋律的演奏。
5 廣板部分演奏的技巧
5.1 搖指段
此段為廣板部分的主要技巧,回歸了慢板的主題,其歌唱性的主旋律通過調性的轉移,得到了升華,變化也十分豐富,這部分的搖指篇幅很長,并且處于整首樂曲的后半部分。對演奏者的耐力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演奏時,演奏者可以通過強弱的變化及樂句的呼吸,進行稍微細小的休息,以緩解長時間搖指的壓力。左手的伴奏有撮音、琶音、三連音、刮奏等不同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右手的旋律,為右手旋律推波助瀾,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7]。
5.2 主題重現段
此段作為尾聲,是在與引子相呼應的泛音與連續切分音的節奏中回歸平靜的,再一次回到靜謐而蘊含詩意的意境中來。其重新回歸了引子的素材,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其音色要更加空靈、靜謐,且依然延續引子一開始虛實相應的手法,只是引子起到的是引入的作用,而尾聲是要越走越遠,和聲越來越低,速度也越來越慢,直至最后消失。演奏時要注意同一個音連續彈奏時觸弦的講究以及細微變化。
6 結語
箏曲《蓮花謠》表達了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寄托了作曲家自身對蓮花的欣賞及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在保留傳統音樂特征的同時又將西方音樂的創作特點融入其中,為很多新作品的出世作了很好的鋪墊,也為今后的創作與發展提供了動力。文章解析了箏曲《蓮花謠》各個部分的演奏技巧及注意點,為其他演奏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閆妍.箏曲《蓮花謠》及其演奏論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59-160,163.
[2] 胡靜.現代箏曲《蓮花謠》演奏藝術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
[3] 原盧頔.淺析《蓮花謠》的演奏風格與技巧掌握[J].藝術科技,2016,29(12):163.
[4] 劉暢.淺談箏曲《蓮花謠》的曲式結構及演奏特點[J].北方音樂,2018,38(8):87-88.
[5] 董鶴辰.論古箏演奏中氣息的重要性:以箏曲《蓮花謠》為例[J].當代音樂,2021(4):124-126.
[6] 余佳.古箏曲《蓮花謠》演奏技法與音色變化之探究[J].科教文匯,2019(4):177-178.
[7] 蘇思璇.從現代箏曲追溯古箏演奏技法的流變[J].中國文藝家,2019(4):48.
作者簡介:吳雋玙(1998—),女,海南三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