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宇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思想、教學模式不斷變革,以適應社會需求,符合人類思維發展規律,教育逐漸突出學生主體能動性、個性發展、創新意識,喚起師生共鳴,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完善人格形成。
關鍵詞:尊重? 主體性? 靈動? 改革創新
春秋戰國時開始涌現出許多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育呈現出繁盛景象,如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老子、荀子教育思想呈現,“稷下學宮”創建,推進游學,自由尋師求學,這些都促使教與學的自由獲得充分尊重,并有力推動了中國先期教育實踐的快速發展。
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從古至今,廣為流傳,各地爭相效仿。孔子教育子路:做事前多請教父兄,能少走彎路;卻教育冉有:當機立斷,遇事果決,不能優柔寡斷。游學時提出并實施“有教無類”思想,開創了教育公平性的先河。孔子,孟子,荀子等古代教育家為中國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留下很多經典的教育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則不復也。”“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這些傳承下來的教育思想精華言明了教師應當積極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好學、樂學之勢,這就是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先形,也鮮明地體現出教學相依的哲理。
中國近代發展浪潮中也涌現出一些聲名顯赫的教育家,他們的教育理念推動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如晚清名臣張之洞考察西方各國后感悟:“西國之強,強以學校”,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重視教育,創辦學堂,推行新學制,廢科舉,催生了新式教育的產生;蔡元培提倡學術研究,五育并重,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倡導“養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尚自然”、“展個性”的辦學指導思想;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從教學方法上改變了教、學、做分離的狀態,改變了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分離、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弊端。這些大家們的思想理念為中國近代教育揭示了教與學的任務及方向。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教育理念受蘇聯教育思潮影響極深,教育家凱洛夫的教育模式在我國開始實行。他的五步教學環節至今仍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的使用,在建國后的短期內確實解決了國民基礎知識理論體系普及的需求問題,但凱洛夫的教育理念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化了教師教,弱化了學生靈動性。因此出現了與發達國家學生相比,基礎理論表現強,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弱的現象。
隨著社會對創新人才需求增強,教育創新成為主題,千篇一律的傳遞-接受式課堂不斷受到詬病,學生學習過程中主體能動性漸漸浮出水面。近二十幾年來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不斷涌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教學理念和新型的教學模式: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邱學華的先學后導、周宏的審辯式教學、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模式、黎世法的異步教學模式,這些新興的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學校起到了不同的效果,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受到不同人的推崇與摩拜;但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因此多有爭議。當前層出不窮的教學模式迷惑了教師,困惑了學生。但不可否認中國的課堂已從教為中心走向了學為中心。教育與社會的發展齊頭并進且相互影響,只有不斷地改革創新,才能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從古至今,教育一直以人為戰場,只是不同階段定位表現不同,怎樣協調教與學,調動師生是我們當代教師要研究的課題,有效繼承、適時發展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是萬能的,傳統教學理念突出教師地位,忽略了學生深度體驗學科美;而現今的一些思潮確實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動起來,卻弱化了教師引領、協調示范作用,以致有人認為幾十年后教師職業將消失。
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鮮明指出教育是民族復興、國家進步的基石,當下我國正處于發展變革調整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多極化、全球化的復雜環境,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突顯出來。所以教育應以育人為本、改革創新、立德樹人為中心。
教師如何執好點睛之筆,有效地將學生零散體驗連接起來,形成系統認知,促進生涯成長,我們要不斷思考實踐,無論課堂在哪里我們均應思考幾方面問題:
1如何設置情景落實目標,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影片、動畫、文字、場景或通過游戲、實地考查等手段將學生引入體驗情景,落實階梯遞進目標 。
2如何開展自主體驗學習。
3如何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4如何展示認知成果和解決的問題。
5如何點睛總結構建知識框架。
6如何讓學生樂學、會學、能學從而促成生涯愿望實現。
7如何提升教學過程的藝術性、審美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8如何做好五育協同實現培根鑄魂。
現在教育已不是簡單的教師講授和學生接受,而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場,場中要解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思想意識引領、思維方法培養等問題,教師需施與適當的影響讓不同的學生在場中找到自己,喚醒他們的求知成長欲望,積極行動實踐,長成最好的自己,最終教育實現培根鑄魂總目標;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注重“導”、“引”,學生注重“參與”、“體驗”、“思考”、“感悟”,教師要采用更多的靈動設計激發學生參與體驗的興趣,更多的從學生基礎出發,安排有梯度的知識結構層層遞進地使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形成、德育養成及師生共同成長。
總之,教與學會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經濟狀況轉好,信息技術2.0工程實施,輔助條件改善而不斷變化 ,教育必須回應社會對創新和復合人才的需求而回歸本真,適時變化實現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全方位改革創新,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人才是教育工作的終極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沈灌群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6 年出版。
[2]《教育家:時代的呼喚與期盼》作者:楊永厚《陜西教育(綜合)》出版時間:2018年10期ISSN:1002-2058
[3]《中國教學理論發展的歷史透視與啟示》作者:邵光華 蔣周渠《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出版時間:2018年5期,ISSN:1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