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燕
摘要:在以“雙減”為新風向的素質教育改革新階段,以學生綜合素養的持續發展為目標調整作業設計成為熱點問題,亟待廣大一線教師展開實踐探索。小學英語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順應改革趨勢,推動作業模式的轉型尤為必要。現以小學高年級英語為切入點,結合現行課后作業設置現狀,分析改革優化的著力點,并針對具體的實踐路徑展開分析,以期構建人性化、高效化的作業模式,為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后作業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不能僅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課后作業作為課堂的輔助與拓展,是提升教學延展性、開放性的重要媒介。不僅讓學生做到及時的查漏補缺,而且能夠讓教師獲得有效的教學反饋,對于教學定向與學習定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受制于應試教育觀念,小學英語課后作業逐漸偏離了其育人本質,呈現低效甚至負效狀態,徒增學生學習負擔。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減負、增效、賦能成為關注的焦點,為小學英語課后作業設計指明了方向。
1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后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后作業設計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影響作業育人能效的充分發揮。具體而言,其問題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作業形式單一。教師對于小學英語學科價值定位不夠準確,專注于知識層面而忽視了語言的工具性與交際性。所設計的作業聚焦英語知識,作業形式以閱讀、抄寫、背誦為主,呈現試題化傾向,實踐性、創造性的作業形式鮮少涉及。雖然對于夯實基礎知識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卻將學生的英語思維禁錮于狹窄的范圍內,高分低能的“啞巴式”英語普遍存在,學生難以形成學以致用。而且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使學生難提興趣,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單純以任務心態被動完成的作業,其效果自然差強人意。第二,作業內容刻板。小學高年級英語作業設計盲目追求內容的整齊劃一,對學生的個體需求欠缺足夠的重視,規范性有余而彈性不足,并未給學生預留一定的自主選擇空間。“一刀切”式的作業設計不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偏離了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極易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而另外一些學生“消化不了”的問題,影響學生英語素養的個性化發展。由此可見,在教育新時期,小學英語以生本理念為導向,以學生核心素養持續發展為落腳點,優化課后作業設計勢在必行。
2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后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2.1立足學生興趣,設計趣味作業
布魯姆提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的觀點,對于活潑好動、愛玩愛探索的小學生而言,興趣的影響力尤為巨大。針對小學生的成長特性,教師設計趣味化的英語課后作業,讓學生由“寫”到“玩”,以愉悅的心情獲取知識,激活主觀能動性。以What a day教學為例,此單元談論有關天氣的話題,要求學生掌握天氣相關的單詞及句式。教師綜合考慮學生興趣與教學目標要求,靈活的設計課后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做中學。例如,設計闖關游戲類作業。將cloudy、rainy、show、interesting、weather等重點單詞與It was sunny/windy……的表示過去式的句型,知識與技能相關內容設計為拼圖游戲。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帶領學生制作26個字母的英文卡片作業小道具,運用卡片準確拼出單元重點單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散思維,不拘泥于單元知識,讓學生自由拼出腦海中能夠想到的單詞。通過動手操作的游戲類作業,轉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滲透音素意識,學會探索英語拼讀規律,提升學習效率。又如,教師以單元主題為切入點,設計“小小天氣播報員”的趣味作業,讓學生觀看晚間的天氣預報,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用一段話介紹其天氣情況。以此將英語作業融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達到深化知識理解的目的。
2.2立足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我國大教育孔子提出教育學生需要做到“觀其所以,觀其所處,察其所安”。在教育的新時期,“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應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讓每一位學生學習有發展價值的英語。以Chinese New Year教學為例,此單元以春節為主題展開英語知識探索,關鍵知識點在于理解將來時的肯定句和特殊疑問句的應用情境。作業設計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性格、認知方式、接受能力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實施合理的作業分層。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兼顧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自信,教師需要科學的拿捏分層形式,嘗試以彈性作業內容設計為依托,將選擇權交予學生,實現隱性分層。例如,將作業劃分為基礎、能力與思維三大模塊,其中基礎作業指向夯實課堂知識,如next week、food、Chinese New Yea’s Eve、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等關鍵的單詞、短語與句式用法;能力作業聚焦于課堂所學知識的復盤與重塑,如知識點的總結梳理,拓展性閱讀等;思維作業主要為英語思維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如收集與整理有關新年的中西方風俗習慣、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的異同之處,理解西方文化特色。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薄弱點與發展需求自由組合,實現學生英語能力的精準提升。
2.3立足能力發展,設計實踐作業
英語課程標準對教學活動提出了指向性建議,采取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基于此,小學英語課后作業設計應立足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發展,以實踐活動代替題海戰術,真正落實減負增效。以Summer holiday plans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探討話題為暑假出游計劃,對于小學生而言極具吸引力,而且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支持,教師可以設計采訪類實踐作業。首先,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堅持組內異質的原則合理的劃分學習小組,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合作完成實踐作業任務。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之間的知識、方法與思維的交互,促進協同進步。其次,布置合作任務。教師設計本校學生暑假出游計劃大調查主題作業,讓學生對調查所要達到的目的,需要收集的信息等做出預設,并以此為依據自主設計英語調查問卷,在課后展開實地采訪調查。在此基礎上,小組成員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匯總,提煉有效信息,共同制作一份采訪記錄作為作業反饋。以真實的生活背景設計作業,讓學生運用英語展開真實的交際,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
結束語:
總之,作業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據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倡導減負增效的新時期,小學英語作為重要的語言啟蒙學科,探尋作業功能返璞歸真的設計路徑尤為關鍵。需要教師始終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突破教條束縛,推動英語作業走向開放化、多樣化、實踐化,真正發揮其育人能效。
參考文獻:
[1]朱文婷.科學設計小學英語作業? 助力學生愉快學習[J].現代教學,2022(Z1):137-138.
[2]賀麗枝.優化小學英語課后作業的方法[J].教師博覽,2021(3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