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琴英
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更加需要教師運用多元化教學形式構建高效課堂,由此提升教學質量,并削減繁雜的課業負擔,進而落實提質減負的教學目標。教師如何統籌閱讀教學與聽、說、寫三方面教學的關系,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用新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用多彩的課堂組織豐富課堂內容,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達成閱讀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文教學
前言
語文作為母語教學,其本身肩負著鍛煉學生文本理解能力、語言轉化能力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尤其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新型教育模式構建課堂,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1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1文本理解能力
教師應該對閱讀教學形成全新且清晰的認知,閱讀教學并非單純地教學閱讀技巧,教學內容也并非單純的文章書籍,而是包含了現實生活中所有以文本形式呈現的信息。閱讀教學的作用就在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即信息處理能力,換言之是學生對于特定語境下語言內容的理解,以及表達主旨的把握。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由于所有的科目內容都需要借助漢語為載體給學生進行分析,因此,在小學階段鍛煉好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至關重要。
1.2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性格和認知方式相對單純,也正是最容易對學生的學習意識進行積極引導的階段。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學生今后積累大量的閱讀素材和內容,并用以生活實踐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光有閱讀量,而不會思考,不會將閱讀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品行修養,同樣是無效的閱讀教學。為此,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還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
2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2.1結合課本教材內容進行教學
課本課文一直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主要陣地,教師在組織開展課本課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采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推進課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在課前導入時為學生創設相關的閱讀情境,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文本閱讀的狀態。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通過播放音頻、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前更有代入感。接著,教師組織學生介紹本文的作者,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從作者的主觀情感表達和作品完成的時代背景中讓學生獲得文章表達內容的第一反饋。隨后引導課文教學,先讓學生自由默讀一遍課文,大致掌握課文講解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結合課后問題和教師設計的引導題目,在閱讀完成后,讓學生回答題目,以加深對于文章的影響。然后,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精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讓學生分層次介紹每一個大層次描寫了哪些主要內容,并找出該層次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關鍵詞句,或作者創作時的行文線索。在講解完文章的層次概括后,最后再通讀一遍課文,讓學生總結課文所表達的核心觀念和情感主旨。
例如,在講解《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導入音頻,并描繪月下瓜田里少年刺猹的場景,讓學生閉上雙眼展開想象,從而進入課文的學習。隨后,讓學生粗讀一遍課文,并回答教師準備的幾個問題“閏土是誰?”“我與閏土是怎么相識的?”“我與閏土經歷了哪些事情?”“后來閏土去了哪兒?”答完問題后,教師再帶領學生精讀課文,將文章劃分為“閏土來之前、“閏土來后”“閏土走了”三個層次,并分別概括三個層次的內容。最后再通讀課文,尋找全文的題眼“只有我是守著四角的天空的孩子”,結合作者創作此篇文章的背景,總結全文主旨。
2.2利用課外拓展閱讀教學
除了課本課文的講學,課外閱讀教學同樣重要。一些教師并不會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和當前所學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文章推薦,認為只要給學生推薦閱讀世界名著就足夠了。然而世界名著往往篇目較長,其精神內涵往往需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和解讀,就算是精讀版大幅度縮短了閱讀內容,也仍舊不適用于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當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推薦,可以推薦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用以縱向上挖掘作者的情感變化曲線;也可以推薦不同作者在同一時期的作品,用以橫向上擴展學生對于時代背景的認知。課外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自覺比對能力,即通過與課本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反思,從而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認知。為了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教師應該推薦篇幅不長,且符合學生當前階段的篇目。
例如,在講解完朱自清的《匆匆》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春》,并對比這四篇短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表達方式。
2.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量,需要教師著力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以家校共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軟件,如“喜馬拉雅”“為你讀詩”這類有聲書軟件,讓學生通過聽書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業項目,例如每天晚上睡覺前聽半個小時的書,并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隨機點人上臺分享昨晚聽書的內容,介紹自己的收獲,教師再通過合適的引導與鼓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用家校共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監管督促作用。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溝通,教師能獲取學生近期在家學習情況的反饋,并針對學生近期的表現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分析了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并分別給出了四點具體可行的閱讀教學策略,融匯課內外閱讀教學以及閱讀習慣培養教學的策略,用以營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葉劍鋒.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閱讀效率[J].讀與寫,2018(33):64
[2]謝雪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J].讀與寫雜志,202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