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路
摘要: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發現,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諺語、俗語在英語文章也十分常見,而英語中的一些俗語也可以運用熟悉的話語進行表達; 第三,減少語言表達的失誤。受文化影響,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交際禮儀,語用習慣等。培養文化意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在文化交流中一些注意事項,避免在交流中產生誤會,從而實現有效交流,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發展。本文立足于高中英語教學角度,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英語教學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引言:
文化包含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思想價值觀等多方面內容,不同的文化環境孕育了不同的語言。同時,語言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可見,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文化多元化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語教學培養文化意識既利于新時代青少年學習外來文化,又利于學生發展文化思辨能力,積極繼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滲透越發重要,因此,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英語教學的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語教育教學目標要把跨文化交流與英語語言技能作為重點內容。所以,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絕不能忽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教學。新課改重視對學生文化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從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優越的環境,幫助學生加強民族認同感和家國責任心,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引導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強其責任心。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點一滴滲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僅能增強高中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技能,還能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從而有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英語教學的模式創新
1.營造文化體驗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意識
良好的環境對個體學習、理解文化知識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學生親歷文化活動,體驗不同的文化有助于其陶冶情操、塑造文化品格。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積累,學生的文化底蘊不斷提升,學習意識也隨之提升,能夠主動了解不同的文化,探究文化內涵。從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可以利用影視、圖片等資源創設學習情境,通過組織學生欣賞藝術作品感受文化。例如,在聽說課中,教師設計的主題為“李子柒的造夢人生”,李子柒的視頻在海外備受歡迎,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從“李子柒的造夢人生”這一主題出發,結合高考對學生英語能力考查的要求,設計了“聽、說、讀、寫、譯”五個情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李子柒的原創視頻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拓展相關詞匯,擴大知識面,更能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喚起對生活的熱愛,對終身學習的渴望。從校園生活來看,教師應積極組織英語文化活動,例如成立英語話劇社,組織學生排練話劇,進行話劇表演。這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閱讀到很多經典的英文作品,豐富其文化底蘊。此外,還可以組織英語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這些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鍛煉其思辨能力,對學習能力提升有積極影響。
2.注重教學多元化,提升英語教學有效性
教學多元化主要是指教學內容多元化以及教學方法多元化。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高中生對互聯網并不陌生,能夠熟練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并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了解世界。但是網絡環境中文化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一些文化中包含著色情、暴力等內容,嚴重影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發展。教學內容多元化需要教師對文化進行篩選,將優秀文化融入課堂,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文化辨別能力,使其自覺抵御不良文化的誘惑。例如學習“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這部分內容時,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進行課堂導入。并以端午節為例,詳細地介紹了端午節的日期、傳說、慶祝活動或民俗等。而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搜集的關于復活節、圣誕節等西方傳統節日的知識。此外,教師組織小組討論,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們重視傳統節日?如此一來,學生既能深入了解教材內容,又可以學習了解很多文化背景知識。而教學方法多元化,則可以提升教與學的效率。例如,在教學“Music”這一單元時,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小型的社會調查,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不同人的音樂喜好,了解音樂文化。課堂教學中,運用音頻、視頻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感受藝術。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采用思維導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組織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文化素養培養。
3.創新文化意識評價方法,促進全面發展
文化意識評價對文化意識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促進文化意識培養在英語教學中落地,必須創新、完善評價體系。考試是傳統教學考查方式,文化意識評價應在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對評價內容進行創新。書面測試中應以選擇題、填空題、翻譯題等形式考查學生對基本文化知識的掌握。同時,教師還應在題目中滲透文化,如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文化習俗、文學作品多方面內容,從而考慮學生的文化認知水平。再如對評價方法進行創新,上述提高考試是傳統評價體系中主要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英語知識競賽,以競賽檢測學生文化知識儲備,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完善評價主體。以話劇表演活動為例,教師邀請學校領導、各個學科教師、學生,以及家長觀看,并讓從中各選取一名代表對表演的話劇進行評價,讓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明確日后學習目標,從而促進全面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人文性是語言學科的顯著特征,高中英語教學不應過度關注工具性,忽視人文性。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跨文化交流能力更是個體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培養文化意識對個體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必須基于時代發展以及個體發展需求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有效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阮族春.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策略[J].中學生英語,2021(08):76.
[2]閆標.新高考改革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J].中學生英語,2021(08):75.
[3]黃薇.高中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家國情懷滲透教育有效途徑的研究[J].考試周刊,2021(08):98-99.
[4]李海超.高中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施[J].中學生英語,2021(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