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清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度推進,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更需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感受,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知識,創建趣味化的數學課堂。想要達到更加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則需教師對課堂提問環節進行預設與調控。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教學經驗,對課堂提問的預設與調控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優化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段;課堂提問;預設;調控
前言:
課堂互動環節是保證小學數學課教學質量的秘訣,從教育教學制度設立之初,教師們就從未放松過對提問的探索。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經強調過循循善誘的重要性,教師使用恰當的方式引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僅有利于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還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培育核心素養,滿足當下多元化的教學需求。
一、借助多媒體,探究數學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多媒體設備走進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多新思路。比如教師在講解數學問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問題,尤其是綜合難度比較大的數學題目,教師更是可以借助這多媒體引導學生綜合分析。
例如:講解“圓柱與圓錐”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幾何上升到立體幾何,雖然學習的思維邏輯是相似的,但學生解決問題時遇到的難題概率卻成倍上漲。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初次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入一部分圓柱與圓錐的相關問題。比如某節課教師剛給學生講解了圓柱表面積的算法,此時學生還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立體幾何數學思想,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微課,然后圍繞微課內容提出和表面積有關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剛剛這段微課視頻中,小老師談到了“用拆解法”解開立體圖形,大家想一想老師手中的這個圓柱應該如何拆解最為簡單呢?借助多媒體先減輕學生的思考難度,然后利用口頭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數學問題,還可以取得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借助積分制,激發互動欲望
小學高年級階段,很多學生已經提前進入了青春期,面對這一時期的小學生開展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并不愿意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這也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總顯得非常被動。為了解決這種難題,教師可以利用一定的制度激發學生群體參與課堂互動的欲望。
例如:小學階段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每次講解頗有難度的數學知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高,教師提問,無論問題本身有多簡單,學生都不愿意主動回答。此時,教師建構一個規章制度,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課堂互動,主動舉手回答教師問題的人可以獲得加分獎勵。以一個星期為界限,學生給所在小組積極加分,加分最多的小組可以獲得教師準備的驚喜小禮品。雖然這樣的教學引導方式比較簡單,但是很多學生卻愿意買賬,這是因為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好勝心特強。只要在課堂上引入比賽性質的內容,都可以取得十分出色的課堂互動效果,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培育核心素養。
三、借助巧溝通,了解學習狀況
雖然前面已經分享了在課堂上構建趣味化數學互動模式的一些手段,但是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也會發現,提升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除了在教學方法和互動形式上做文章,教師還必須深入走進學生群體的內心,只有了解了學生想要學習什么知識,或者需要學習哪些重難點內容,才可以取得出色的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該建立良好的課后溝通機制,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
例如:學習分數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基本可以判定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混合運算的基本計算法則。然而,很多學生處理應用題時就顯得沒有那么得心應手,此時教師可以主動和學生聯系,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交流,看看哪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比較滿意,而哪些學生在學習分數混合運算的過程中遇到了障礙?根據學生自身的反饋情況,教師設計劃分層次性的提問。比如,對于那些在數學學習方面表現自信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著提高問題難度,對于那些稍微欠缺信心,而且在數學學習方面表現不夠出色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更加簡單的問題提供給學生,引導他們自主思考,自行解決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也有利于保證學生的自尊心。當學生都能夠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回答數學教師的問題獲得成就感時,高質量的數學課堂便被構建出來了。
總結: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決定著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應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定力、自制力不足,無法在整堂課中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這就十分考驗教學者對于課堂的把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有效的課堂預設與調控,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而且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效率。進而帶動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濤.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J].天津教育,2019(34):78-79.
[2]劉明耀.試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J].試題與研究,2019(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