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潔
摘要: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情境教學法越來越收到師生青睞,儼然已成為初中數學課堂中的主要教學方法。情境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它不僅能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更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拓展情境教學法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前言: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黃金期,既是對小學數學的回顧,又是對高中數學的展望,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要盡力完善教學內容,讓復雜抽象的知識變得既簡單又直觀,將情境教學法與初中數學課堂完美有機融合,以提高初中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以多媒體情境,提高初中生學習數學興趣
伴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多媒體這一信息技術的寵兒現已滲透至生活的各個領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亟待提高,多媒體以其集結圖片、文字、音效、視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效果,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初中教學情境教學課堂中。這樣能激發初中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使教師教學目的的有效性得到相應提高。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應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
例如,有關立體圖形的數學問題學生可能不會一時掌握透徹,在浙教版九年級《由三視圖描述幾何體》的學習中便是如此。這時多媒體便發揮了其巨大作用,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精美的課件制作完成,并在學生面前展現動態的效果,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三視圖的妙用。教師首先出示了機器零件的三視圖,這使學生真正領會到了三視圖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可以用動態視頻的方式,將一個幾何體的三視圖分別呈現出來,注意過程盡量放慢,教師可邊提問邊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所掌握,讓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有質的飛躍。觀看動態視頻的時候,教師會發現,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是非常有效的。初中生看到自己喜歡的媒體形式,自然會沉浸其中,尤其是教師在課堂上放視頻的時候,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即便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都能夠像海綿一樣積極吸收數學知識。這樣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多媒體情境教學中鞏固了三視圖的知識點,更讓學生饒有興趣的學習數學知識。
不過,平時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并不是每一堂課都適合融入這種動態視頻,所以教師如果想要在課堂上引入視頻,可以嘗試著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視頻形式。比如教學某些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視頻,讓視頻中的教師講解一部分內容,教師口頭再講解一部分內容,搭配著完成新課教學。課前導入的時候,引入一部分學生喜愛的綜藝節目或影視作品,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又能夠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豐富了課堂上的媒體樣式。對于初中生來說,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上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生活情境,用實際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其應用也應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由此可見,數學與生活不可剝離而獨自存在。在教師對初中生講授數學知識時,應使用生活化元素達到對教學情境的構建,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與生活相關意識的覺醒,并且將復雜難懂的數學知識進行簡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用實際經驗發現、提出、分析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生活情境來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在《圖形的軸對稱》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師可將結婚時用的雙喜字帶到課堂上,然后問學生:這是什么同學們都知道嗎?生答:喜字。教師:說得對,這就是人們在結婚時所貼的喜字,請同學們仔細研究一下這個字有什么樣的特點,一會兒老師會圍繞這個字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開始認真的觀看與研究喜字,然后依照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合作討論與交流,由于學生還沒有系統學習過軸對稱的知識,所以在這樣的一堂課上,很多孩子是想不到軸對稱這種說法的,所以最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有的學生表示,這個紅雙喜業由兩個漢字組成,兩個漢字是一模一樣的,也有學生直接將這個漢字的筆畫給計算了出來,很顯然,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路也沒有向知識靠攏。這個時候,教師最應該做的就是提醒學生不要妄下結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化的圖片,比如媽媽脖子上的圍巾,裝水果的菜籃子等等將這些物品抽象成幾何圖形,然后進行折疊,學生會發現,這些物體都可以在折疊之后完全與另外一半重合,此時,教師再讓學生重新分析紅雙喜,學生們的思路就和知識掛鉤了。有學生說:喜字左邊和右邊是完全一樣的,折疊起來以后可以重合。也有學生說:我認為這個喜字是沿一條線對稱的。師:這位同學說的不錯,我們在生活中見過的喜字就是軸對稱圖形,你們還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其他軸對稱圖形嗎?這樣教師用喜字來創設出的生活情境,既成功的引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又讓學生有用實際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初中生自主探究精神
特定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產生學習主觀意愿,而問題情境的創設往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借此引發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置身于被問題環繞的氛圍里,激發學生問題意識與探究沖動,讓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被帶動起來,使學生在學習中懷著一顆熱情的心,積極投入與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例如,在教學中以問題導入的形式可以迅速轉移學生注意力至課堂,在《簡單事件的概率》學習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不透明的小袋子,里面裝著黃球和紅球兩種不同顏色的球。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看到新鮮的道具,馬上就開始好奇,為什么老師今天要把這些東西帶到課堂上呢?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與教師互動,教師問:這里面只有3個黃球和2個紅球,從里面摸出一個球,大家猜一猜,老師摸出來的這個球是黃色還是紅色呢?拋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之后,學生們給出的答案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猜測是黃色,有的學生猜測是紅色,而教師則應該從可能性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同學們,先別急著說答案,這個袋子里面有兩種顏色的小球,老師可能摸到黃色的,也有可能摸到紅色的,不過,老師可以告訴大家,現在我手里的這個球是黃色的,那大家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老師摸到黃色球的概率是多少呢?”經過兩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們的思維就從胡亂猜測轉移到了思考可能性問題的方向,有助于盡快完成課堂引導,接下來,教師還可以繼續開展這個游戲。通過調整袋子里小球的數量和各種顏色的配比,分別讓學生計算么出不同顏色的球的概率是多少。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上講臺來動手摸一摸。
當然,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學道具,通過不斷地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對可能性這部分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圖示的三色轉盤,自己制作一個類似的轉盤,帶到課堂上引導學生一起分析。當道具和問題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更加高漲,轉盤中每個扇形圓心角的度數相同,讓轉盤自由旋轉起來,問:指針落在紫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通過這樣提問方式,讓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更上一層樓。
四、創建合作情境,培養初中生合作探究能力
培養合作意識是貫徹高質量的數學教學,是初中階段很多數學教師都在探索的問題,而筆者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卻發現,初中生的合作意識往往比較淡薄,尤其是教師組織課堂互動學習的時候,很多孩子只是浮于表面,看似是在于他人討論問題,其實心思已經不在學習上了,所以,如何在數學課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教學情境,培養初中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能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展開探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嘗試在課堂上構建小組競賽,以這種競賽情境引導學生共同合作,探討數學問題,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總是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喜歡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創建合作情境,比如教學“二次函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由于這部分知識包含了比較多的瑣碎知識點,為了保證同學們的聽課質量,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首先會建立起小組合作的積分賽制,要求同學們本節課好好聽講,積極討論問題,主動回答問題,這樣可以為所在的小組加分。比如講解二次函數的對稱軸,這個知識點時,教師故意給學生們設計了一些難題,要求同學們根據多媒體上的二次函數表達式,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快速寫出它們的對稱軸。此時,小組內部有一些同學已經掌握了快速判別對稱軸的方法,該同學可以把方法分享給小組內的其他同學,大家共同合作,快速寫完黑板上所有表達式的對稱軸,寫完以后馬上舉手將結果呈現給教師,如果回答正確的話,該小組就能夠獲得教師的加分。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統計分數,積分排名前三的小組可以獲得教師的特殊獎勵,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這種教學方法不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激發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當學生發現能夠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或者獲得知識分享的快樂時,初中生會越發愿意配合小組完成集體任務,有助于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合作的精神。
結論:
將情境教學法融入初中數學課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如多媒體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合作情境等,使學生的體驗、情感、思維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可以讓初中生更激情四射的學習數學知識,發掘學生創新及思維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邁上新臺階,幫助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源泉。
參考文獻:
[1]周燕紅.論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J].數碼設計(上),2021,10(3):164.
[2]徐莉.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21(1):31-32.
[3]陳建國.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策略探索與實踐[J].中學數學,2021(04):70-72+74.
[4]方榮富,張曉珍.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