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教學過程中,不僅應當為學生闡述必要的數學規律,數學概念,數學計算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多樣化的數學計算方式,還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算理的引導性教學,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公式和數學計量單位背后蘊含的算理知識和具體算力關系,幫助學生掌握計算過程中的道理,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數學探究思維、數學解答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算理教學;策略探究
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優化數學算理教學的教育思路,提高學生的算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計算過程中的實際道理,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接下來我將從“知理會法,梯度進步”“學思結合,及時糾誤”兩方面入手,對上述問題進行詳細闡述。
一、知理會法,梯度進步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探究學生從算理走向算法的學習路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方式闡釋算理。因此,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引導學生單純的理解和背誦數學計算公式,而是要讓學生明確各種數學符號和 數字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并且基于此掌握具體的計算公式算理的內涵。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幫助學生運用數學智慧掌握具體的算理知識。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數量×單價=總價”的數學知識時,教師應當創設必要的數學情境,設置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相關的數學感悟來切實體會單價、數量、總價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算理內涵。基于此,引導學生掌握相關公式的具體算理,并且通過設置生活情境探究式的數學計算問題,來引導學生將以上算理知識進行有效的實踐,進而幫助學生掌握相關題型的具體數學算法。如,我在教學過程中便為學生出示了一張商場購物小票,由于大部分小學生均有陪同家長參與商場購物的生活經驗,因此對于以上小票內容較為熟悉,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的參與到數學算理求知過程中來。
同時,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數學問題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算理知識進行具體的梯度分析,引導學生逐步逐層理解各個數學計量單位和數學符號的算理意義,基于此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公式的算理內涵。如,我為學生設置了如下數學問題串:小明去商場購物,買了3瓶可樂、2袋薯片、5個牛奶、2包餃子,1袋衛生紙,請問以上信息中“3瓶、2袋、5個、2包、1袋”指代的是什么?總件數是什么意思?另外,你能看小票找出每種商品的單價嗎?你理解單價的內涵嗎?商品單價分別為多少?總計130是什么意思?每種商品的總價是多少?所有商品的總價如何計算?
而學生在互相討論和細致觀察后,對于上述問題進行了逐一回答。如一名學生表示,“3瓶、2袋、5個、2包、1袋”指代的是每個商品的購買數量,因此,我在黑板上寫下“數量”二字,告知學生“數量”指代的是每一類商品的數量,作為“數量×單價=總價”數學公式算理的一部分。
也有學生指出,通過觀察購物小票可以看出可樂、薯片、牛奶、餃子、衛生紙的單價分別是3元、6元、9元、15元、20元,單價是一件商品的價格。因此,我在黑板上寫下“單價”二字,告知學生由此可以得知,單價是每種商品數量為1時的價格,也應當將之作為“數量×單價=總價”數學算理的一部分。
隨后,也有學生說出總計116是購買以上商品共計花費了116元。因此,我在黑板上寫下“總價”二字。通過以上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并且在后續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于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和具體算例進行有效鋪墊。
基于此,我引導學生借助“數量×單價=總價”的數學公式,掌握其具體算理,結合小票內容,基于實際算法驗證小票計算結果。
學生表示:可樂、薯片、牛奶、餃子、衛生紙在本次消費中花費的價格分別是如下計算內容:
3×3=9元
2×6=12元
5×9=45元
2×15=30元
1×20=20元
因此,每種商品的總價是9元、12元、45元、30元、20元。
基于此,所有商品的總價計算公式為:
3×3+2×6+5×9+2×15+1×20=116元。
通過實際運算和驗證可以得知小票的計算結果正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設置有效的問題出示生活化的數學票據,引導學生進行細致觀察,梯度性地幫助學生理解數量、單價、總價之間的數學概念和數學關系,進而促進學生掌握數學公式背后的算理,鼓勵大家結合具體的算法來進行實踐、驗證。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算理知識,數學問題探究水平。
二、學思結合,及時糾誤
因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體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有限,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部分小學生能夠當堂掌握必備的數學知識,但是一部分學生卻不能夠理解實際的算理內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表現進行有效的觀察和引導,幫助學生采取講練結合的學習訓練方式,鼓勵學生學思結合并在數學計算過程中進行及時的反思和觀察,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數學計算方式和數學算理分析時,教師應當進行及時糾誤。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數量×單價=總價”的數學知識時,便有學生對于數量、單價、總價的數學概念進行了學習和解讀,但是,在具體計算過程中,卻沒有理解以上公式的算理內涵,且采取了錯誤的數學算法。
同樣,以小明去商場購物,買了3瓶可樂、2袋薯片、5個牛奶、2包餃子,1袋衛生紙……”的數學生活性問題為例,一名學生借助“數量×單價=總價”的數學公式,進行了如下數學計算:
數量總和:3+2+5+2+1=13。
單價總和:3+6+9+15+20=53元。
總價:13×53=689元。
很顯然,這名學生認為所有商品的總價便是所有商品數量之和乘以所有商品單價之和,所得出的計算結果與實際價格大相徑庭。在這個時候,數學教師便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糾錯,幫助學生認識到當購買同一種商品時,商品的總價為數量乘以單價;當購買多種商品時,所以商品的總價為每一種商品的總價之和。通過我的及時糾錯和引導,這名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計算方式,也切實理解了“數量×單價=總價”數學算理知識和正確算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算法教學和算理教學的地位同等重要,均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教學過程中,應當提升學生的算理知識,促進其綜合素養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吳帆. 小學雙語數學教師的算理知識研究——以烏魯木齊市教師為例[D]. 烏魯木齊:新 疆師范大學,2014.
[2]袁志氣. 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 2016.
[3]詹珍慧. 五年級學生小數概念的理解及其對 運算的影響研究[D]. 漳州:閩南師范大 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