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林
摘 要:情境教學就是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般來講有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多媒體情境、表演情境等,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效果,不過相同的是,都可以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情境教學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情境教學的教育優勢,是當前語文教師亟待研究的課題,下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閱讀
一、情境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一)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要想引導學生投入新文章閱讀,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學生主動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缺乏積極性的閱讀對于學生而言通常是無效的。學生即使閱讀完所有內容,也不會留下閱讀印象,甚至不知道文章主旨大意[1]。部分學生在考試中做閱讀理解題時出現讀完依然不知如何解答的情況,就是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導致閱讀僅流于表面。而情境教學法可以改變學生這一狀況。在多元化情境中,學生可以從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從教師要求閱讀轉化為自主閱讀。在積極性的驅動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可見,情境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巨大,可以深入學生內心,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有效發揮文章對學生的教育價值,而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就是學生具有閱讀積極性。
(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在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下,學生可以理解王維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怡然自得,可以理解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報國壯志,感受古詩文之意境,感受現代文之哲理,感受美景,感受心境,感受情感。情境教學是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并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環節。在相關的閱讀情境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種情感,在情感的指引下深入探索文章蘊含的哲理。人教版語文教材收編了大量的優秀現代文章與傳統古詩詞、文言文等,對學生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而要將文章的教育價值踐行于實際生活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而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就要依附于情境教學。在情境中,學生能夠與文章作者產生思想共鳴,領悟文章的內涵[2]。
小學生正處于接受教育的關鍵階段,教材中的文章是教育者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發展規律編訂的,開發教材的教育價值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極強的輔助作用。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借助情境教學法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揮教材的育人作用。
(三)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閱讀教學關系著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在閱讀新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要啟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解讀新知識,將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反復積累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眾所周知,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較難攻克的板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正是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關鍵環節。學生只有在閱讀中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將其科學應用于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從而提高寫作水平。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結合情境教學法的豐富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在積極性的驅動下深入了解文章內容,明確其教育價值[3]。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章中的教育哲理視為自己學習的方向,并在實際生活中踐行,使學生在閱讀、理解、踐行之間形成良性循環。長此以往,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會循序漸進地得以提升。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中小學應充分重視的,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由此可見,情境教學法符合時代教育需求,更符合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需求。教師應充分重視情境教學法在閱讀中的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育人功能。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故事情境,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
故事情境法就是結合教材中的文章內容創編一個故事,可以講述關于文章的時代背景,也可以聯系更多內容優化教學環境,其目的主要是在過程中吸引學生,借助故事把學生帶入文章,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故事情境法是當前語文教師常用的一種手法,不需要過多的教學設備,以口頭表達引入情境為主,不占用過多課堂時間。
(二)問題情境,給予學生閱讀指導
小學生缺乏足夠的閱讀能力,在面對一篇新文章時,通常不知道該如何通讀,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文章的價值。基于此,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導向將學生快速引入文章閱讀中,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閱讀文章,在文章中找尋問題的答案。問題情境是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主要方法,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可以將其視為線索進入文章閱讀中[5]。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問題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問題設計多元化,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
(三)多媒體情境,多重刺激學生感官
多媒體教學資源是當前教育教學中最直觀且最有效的一種資源。多媒體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可以多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具有較強的輔助作用。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對于古詩詞,其中的意境美、情感美、韻律美,學生是難以感受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圖像等,將抽象化的知識點變得具象化,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螢火蟲在夜晚自由飛行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螢火蟲的微微亮光,抑或是播放關于《囊螢夜讀》的相關視頻,加深學生對這則文言文的印象。
(四)表演情境,還原閱讀真實性
表演情境是一種以動作行為為載體的情境創設方式,可以由學生表演,也可以由教師表演,主要目的是借助表演將學生引入文章情境,發揮情境的輔助作用。表演情境可以用于動作性較強的文章,在表演中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好奇心,提高閱讀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應充分借助情境教學法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利用情境教學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情境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而詳細論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法,希望對語文教學有所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彩云.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雜文月刊(學術版),2015(11):46.
[2] 趙紅霞.巧設情境激發學趣:淺析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下一代,2020(01):35.
[3] 鄭曉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實踐研究[J].小學閱讀指南:教研版,2021(02):6-7.
[4] 徐飄.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五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試析[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