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堃鵬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十分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不僅要深刻研讀教材內容,做好對語文教學的把控,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早已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學生需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各種教學方式培養自身的語文思維,為今后個人更好地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德育教學
小學語文是我國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創新思維,順應教學改革方向,不僅關注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教學、語文學習能力、文化素養等,還應該結合課本中蘊含的德育內容,滲透思想道德方面內容。幫助小學生梳理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
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而小學階段也是進行德育教學重要階段,在小學階段加強對學生思想到的的教育,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行,促使學生得到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可以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為小學生處在學習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方面的教學,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優良的品質,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同時,素質素養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二、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重視聯系生活,增強德育認同感
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關鍵之處在于促進學生認識到德育不僅是一種高尚情操的培養,更是一種生而為人必須具備的良好品質,并且通過這種品質有效地影響生活。在德育的滲透過程中,教師需重視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突破傳統語文教學課堂的束縛,使學生實現自身道德的有效約束,不斷完善自我修養,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認同感。
例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為了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這篇文章的教學活動中融入了充分的生活元素。首先,在課程的開始,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垃圾圍城》的電影片段,讓學生通過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垃圾為出發點,以小見大,看一看生活中隨手造成的垃圾對環境的危害有多么嚴重,在課程的一開始就萌生保護環境的重要意識。之后筆者讓學生分享了自己通過電影片段觀看后的感受,學生也在筆者的引導下對這段影片進行了充分的討論,隨即筆者引出今日課程“只有一個地球”。然后,筆者帶領著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深入學習,將文章逐字逐句進行了深入講解,并且結合文章內容對本節課程所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詞進行了充分的解釋,讓學生在一種“保護地球”的狀態下進行這篇文章的細致學習。
(二)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德育精髓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包含名家名著,還包括古詩詞、歷史典故、中外經典著作等多種內容,這些內容中還包含著許多的德育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這些教學內容在德育知識的融合下進行教學,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例如,在進行《四季之美》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筆者在對這節課程進行備課時,發現這篇文章與德育的聯系并不是非常緊密,所以筆者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就通過這篇文章進行了聯想和延伸。首先,在課程的開始,筆者給學生出示了一張同一場景不同季節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并且回答這四幅圖片的異同之處,并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哪張圖片,喜歡這張圖片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并且分別進行了回答。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春天,因為春天來了,一天一天地暖和了起來,各種小動物都活躍了起來,綠色將大地裝點得生機勃勃,也有朝氣!”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夏天,我覺得夏天就是金黃色的,在夏天可以去游泳,可以吃雪糕,可以跟著爸爸媽媽在暑假的時候去海邊旅游…”。學生紛紛發表著自己的觀點和喜好,之后筆者帶領著學生進行這篇文章的深入學習,也將文章中的遣詞造句、情感表達給學生進行了詳細的講解。最后,筆者通過這篇文章對四季景色的精彩描寫入手,呼吁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同時筆者讓學生分別進行討論,說一說在我們的身邊見過哪些破壞環境、對環境造成危害的例子。
(三)設計實踐活動,做好德育升華
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通常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載體對知識進行認知。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是他們對生活中各種事物進行“解讀”的鑰匙,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和實踐進行知識的積累,相比坐而論道的方式會印象更加深刻,也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感悟教育意義。
例如,在進行《落花生》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通過對《落花生》一文的教學進行實踐拓展。首先,筆者利用古詩對此次課程進行了導入。
教師:“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文學寶庫中有許多文化瑰寶,詩歌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那么請大家想一想,在你學過或者指導的故事中,有哪些詩句是描寫植物或者動物的嗎,誰能給大家說一說?”學生:“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教師“同學們真棒,這首詩出自曹植的《雜詩七首》。大家知道嗎,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查了好多好多資料,可是卻沒有找到一首關于描寫“落花生”的詩,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今天就讓老師帶領著大家一起從課文中找一找原因吧。”學生在筆者的提問下進行思考,之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出示了有關“落花生”來源的資料并且給學生做了詳細的解釋。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富有這種精神品質的學生,這名學生所做的哪些事情讓你覺得他擁有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結束語
德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每個學科老師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生的健康成長得以德育護航。小學語文課程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小學語文老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將德育與語文知識教學相結合,明確教學目標、挖掘課本內容、營造良好德育環境、組織德育實踐活動,利用自身榜樣作用,通過滲透教學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茂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德育發展[J].吉林教育,2017(Z4):69-70.
[2]李國英.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分析[J].華人時刊(校長),2015(07):74-75.
[3]譚銀芳.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融入策略[J].課外語文,2014(1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