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樂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不斷地質疑、釋疑中提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而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前的預學更不容忽視,它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因此設計一份有效的課前小研究單尤為重要。通過課前小研究,學生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和聽講水平,從而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并在閱讀、感悟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小研究;設計實施;運用
有效的預學,能顯著增強學生學習新知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良好的預學習慣形成也能為課堂教學節約許多寶貴的時間,使得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學生也能自己獲得一部分知識。那么我們應該設計怎么樣的課前小研究呢?它會浪費我們的教學時間嗎?它能照顧到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嗎?它能為我教學所用嗎?……當這一系列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時,關于如何設計一份有效的課前小研究就成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思考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重點。
記得初始“課前小研究”是在學校高年級教研組開出的《獵人海力布》引領課上,使我對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感知。隨后查閱了有關資料,并進行實踐嘗試后,進一步領會到,“課前小研究”是教師為引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所設計的一個預先學習導引單,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課前預習,它比課前預習更具有相當強的目的性。小學語文課前小研究主要是根據課文或者選文的重難點內容或者需要訓練的語文要素,設計出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導引式清單或者學習工具,引領并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學習能力。結合教學實際,經過兩個學期的探索,關于“課前小研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抓基礎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小研究的意義和作用展開詳細的探討,以二年級下冊第18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在這堂課中采用了精心“課前小研究”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滿懷欣喜的同時,更提高了我們繼續研究的信心。該課的課前小研究設計,主要抓住基礎知識,而基礎過關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前提。
案例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課前小研究
我會讀
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我會記
我要把不認識的生字寶寶圈起來,動腦筋想辦法認識它。明天分享一個生字識字方法。
慌 碰 稠 稀 積 忠 實 導 盞 渠 永 辨 闖
我知道
聰明的你把序號填一填。
①北極星②地上的樹影③雨天④積雪⑤枝葉的稠稀⑥大樹⑦看看哪邊雪化得快⑧黑夜⑨中午的時候
要是在野外迷了路,我知道該怎么辦?
我會選
除了詩歌中的幾種指南針外,大自然還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針,下面哪一個是大自然的天然指南針,請圈出來,并說說你的理由。
月亮 小溪
螞蟻的洞穴 竹林
結合課文實際分析,這份小研究涉及了三個方面的基礎知識過關,題目簡單凝練符合小學生的特點。
第一題:我會讀,讓學生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并且給自己一個評價,增加學生的自信。
第二題:我會記,識字與寫字是低年級的主要內容,利用延時服務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獨立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寫字姿勢正確,規范書寫,通過字理識字、謎語識字、結構識字、查字典識字、生活識字等方法小組討論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培養學生喜歡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為了減輕學生識字的困難,在小研究上老師先進行分類引導,再讓學生探究識字方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熱愛漢字的愿望。
第三題:我知道對本課的課文內容進行研究,根據語文單元要素和課后習題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解,本文大概寫了什么內容?低年級的小研究必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設計時候使用了表格和提示語更好的使學生理解降低了難度。
此時無聲勝有聲,在短短的幾十分鐘發揮小研究的無窮能力,為上好一節好課做了必要的鋪墊。
二、重抓學生疑問,開展課堂教學
學貴有疑,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用到課題質疑法來導入新課,每次用這樣的方法,我都覺得學生提得很不錯,說明對課文已有過預習,但這樣的課堂提問比較片面,并非代表全體學生。現在設計了“課前小研究”,使我更加明確了學生質疑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并通過預學單上學生的疑問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可以這樣說:預學其實是針對課文的前期學習。那么這個前學習的過程中必定少不了問題,所以教師要解決的不是學生已經懂得知識,而應該是他們提出的疑問。
案例二:《古詩詞三首》課前小研究
古詩題目我來解
圍繞題目《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你分別有什么疑問?
故事景象我了解
這三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寫得怎樣的景象?你想象到了什么畫面?
深入理解談感悟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都寫月夜景色,為什么表達的感情卻不同呢?
課外詞句集結號
我還知道跟“月”有關的詩句:
這份預學單主要是以質疑為主,教學生提問,老師回收后進行整理歸類,然后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它主要設計了四個方面的“質疑點”。
1.課題質疑:第一題“古詩題目我來解”的設計,讓學生進行課題質疑往往可以很好地從整體把握詩歌,如我們班學生有問:誰宿在了建德江?在望湖樓都書寫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夜行黃沙大道中呢?……這些正是教師在上課前要和學生共同交流的作者簡介和古詩創作背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前主動搜集資料,提高課堂的參與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內容質疑:第二題“故事景象我了解”的設計,考查學生的預學是否真正有效,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有質量,了解他們急需求解的到底是哪些方面。知道了這些后再針對性地將問題串連起來,進行教學設計,從而達成“以學定教”的目的。
3.表達情感的質疑:第三題“深入理解談感悟”的設計,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古詩所要蘊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題中“為什么表達的感情不同”為基點,與古詩的作者、古詩的創作背景、古詩的內容聯系起來,再引導學生思考每首古詩要表達的情感,進而讓學生自己主動地解決疑問。
《古詩三首》這份預學單經過了多次的修改和反復思考,通過這份預學單的設計和課堂實踐,引發了深入地思考:學生質疑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確是引發學生自主質疑的關鍵所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問,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那個方向去理解、思考,并形成更多的獨特理解,對于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甚至于語文學習的素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重抓遷移概括,提高學習能力
“學以致用”無疑是開展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教師一直在課堂上強調的靈活運用是不是真的只是存在于“唇齒之間”呢?其實有效的課前小研究就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關于知識概括遷移的能力。
案例三:《那個星期天》課前小研究
深度閱讀談理解
默讀課文,根據曲線圖完成表格
侃侃而談我能說
通過“我”的動作或具體事例來寫“我”興奮期待的心理。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你會因為什么興奮、期待或焦急,這個時候你會做些什么?
妙筆生花我能寫
聯系我們自己的生活,當心情不同時,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比如:
①一直想養一只小狗,媽媽今天終于答應了。(心情好)
②打籃球的時候,我有幾個好機會沒把握住,結果我們輸給了二班。(心情不好)
身處情境: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上彈琴釣魚
對比閱讀重延伸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這兩篇文章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我發現了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為了更好地實施“基于預學的單篇閱讀教學”這一主題的教學,我平時也在嘗試中摸索,也會尋找一些跟這一主題有關的教案、預學單和課堂實錄,并虛心向同行請教,希望能有更多的啟示與收獲。以上這份課前小研究,主要針對學生的遷移概括能力而設計,這樣的圖解,不僅能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還能提高學生的遷移概括能力。從整體上分析主要包括兩大塊內容:
(一)理清結構: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基礎上,讓學生回憶舊知,并用表格的形式來梳理知識結構,這就不僅要求學生對課文很熟悉,還要求學生有很好的概括能力。
(二)運用拓展:學習文中作者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一談,寫一寫。這也正是讓學生把學到的表達方式進行遷移,學以致用,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對比閱讀重延伸”一題中,讓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課文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對比,逐步培養學生的遷移概括能力。
有位知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顯而易見地,課前小研究的方式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課程標準》理念中一直強調“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而課前小研究對于教師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學情,有著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在多次利用課前小研究開展教學研究,并更多地運用于日常課堂教學后,更使我深刻地意識到課前小研究的使用是達成“輕負擔,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將一如既往地展開探索和研究,讓這份小小的課前小研究,為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翟翠敏,李紅臣.以預習單為載體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的語文學習策略[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3):76-78.
基金項目:名稱: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前小研究的設計與應用的實踐研究,YHKT2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