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后鞏固練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在傳統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環節,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老師時常布置大量的機械性、重復性練習,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需求,不僅影響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同時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難以保證課后作業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
2021年國家頒布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為學生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推動小學數學作業管理方面迎來了突破性變革。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增強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多樣性、個性化、層次性,減量的同時提效、增質,用多樣態生動有趣的作業設計來發揮出課后練習最大化的教育效果。
一、設計少量書面作業,側重知識鞏固
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環節,老師要減少書面作業數量,提高書面作業的針對性,明確書面作業要達成的教學效果,并非不能布置書面作業,而是要緊扣課堂所學新知識內容以類型豐富的題目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書面作業旨在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打好學生的數學根基,為學生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做好準備,避免學生由于知識漏洞過多課上學的吃力,產生心理挫敗感和抵觸情緒。以“多邊形的面積”這課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本課需要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夠靈活運用公式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為了使學生真正將面積鞏固理解吸收,老師可以布置關于圖形面積的計算,組合圖形中包含圖形類型的探索等練習題目,幫助學生從計算單一圖形面積過渡到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夯實基礎知識。
二、設計活動探究作業,促進學以致用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通常活潑好動,以活動的形式來設計數學課后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能夠使學生在興趣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后練習中,通過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探索來發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從而在活動探究中完成更深層次的知識建構,形成了數學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完成了知識的學以致用。以“倍數和因數”這課為例,老師為學生布置了“算算有多少根拉面”的探究活動,提前老師制作了拉面師傅制作拉面的視頻課件,學生只需要對視頻課件進行觀察和思考,結合所學的知識去進行計算即可,生動有趣的視頻內容調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探索、總結、計算等多個步驟完成數學知識建構,在觀察與計算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神奇與奧秘,突顯出數學知識強大的生命力。
三、設計知識拓展作業,側重知識轉化
在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時,老師要從作業的功能角度來進行優化設計,用知識拓展類作業來對課上學習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小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相對較低,很容易出現見山是山的思維困境里,知識拓展類作業能夠在點燃學生思維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推動學生在知識拓展練習中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將新知識內容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課為例,在進行作業布置時老師既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小數的存在價值,同時也能夠掌握小數的性質并解答相應的問題。老師可以采用生活化作業,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小數的應用案例,要求學生通過生活觀察去進行發現和探索,深刻感知什么是小數,為什么小數具有存在價值,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起聯系,促進了知識轉化。
四、設計綜合實踐作業,增強作業趣味
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環節,老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布置綜合實踐類作業。每個小組內包含不同層次的學生,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完成實踐作業,要求學生互幫互助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綜合實踐類作業通常以市場調研、自主設計題目類型為主,給予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注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增強了課后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在合作中完成數學知識的理解、吸收,推動了綜合能力的發展。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了,老師為學生設計了為學校綠地設計花壇的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通過實地測量,交流討論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花壇,并進行小組評比,看哪個小組設計得最合理最美觀。學生在綜合實踐作業中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花壇的形狀到花壇內花朵的擺放都需要學生協作完成,使原本枯燥的數學作業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在無形中既鞏固了面積計算知識,同時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起來,得到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發展。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環節,老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傳統枯燥乏味的書面作業轉變為充滿趣味性、娛樂性、生活性的多元化作業,激發起學生的練習興趣,推動學生課后展開知識探究,在寓教于樂的作業設計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衛星.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新思路[J]. 教育科學論壇,2022,(10):20-23.
[2]陳衛東.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特色作業創新設計[J]. 現代農村科技,2022,(0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