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敏
摘要:“雙減”政策的出臺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學習負擔、課業負擔。對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而言,是一種能夠有效加強校內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對校外教育管理統籌發展的積極配合。雙減政策下,數學教師創新數學作業設計,增強作業特色,優化數學作業形式及內容,可以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科中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促進義務階段數學教育實現創新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政策;特色作業;創新設計
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效率、教師課堂教學最為有效且直接的體現,而傳統的作業形式會使學生在“心不甘、情不愿”狀態中機械的完成,然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數學作業量也在不斷地不斷地增加,因此,學生對作業恐懼、厭煩的心理也會在不斷增強。而在雙減政策下,數學教師應當善于設計與創新特色的作業內容,最大程度地減緩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壓力,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一、“雙減”政策下創新數學特色作業設計的原因
經過實踐調研發現,在小學階段學生便有了過重的學業負擔,而這一現象普遍集中于機械、重復、單一的作業領域,且作業設計不夠豐富、高效、新穎,學生的作業認知、作業興趣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和巨大挑戰。隨著“雙減”政策深入貫徹,對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提出全新的要求和定位,可見,在“雙減”政策統領下設計數學作業能夠提高數學作業的創新性、延伸性、針對性,全面提高學生在作業設計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借以發展學生數學認知,塑造學生數學素養,以此克服學生在數學作業中的排斥、倦怠的心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幸福和快樂,領悟數學作業的價值和內涵[1]。
二、“雙減”政策創新設計小學數學特色作業的途徑
(一)重視學生差異,創新特色作業形式
“雙減”政策的頒布和落實,對數學教師特色作業設計的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數學教師在創新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全方位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認知差異,從而強化對層次性、針對性作用的構建,努力使作業形式滿足于學生的認知體系。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數學基本概念、數學定律、數學公式等,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必做類數學作業、挑戰類數學作業、選作類數學作業,從而提高特色數學作業的針對性和個性化,也實現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提供助力[2]。
(二)尊重認知訴求,創新特色作業項目
正處于理解能力、認知能力、發展能力發展的起步階段,小學階段學生的求知欲盡管較高,數學好奇心也較強,然而,認知訴求依舊對豐富性、多元化的特色數學作業有迫切期待。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雙減”政策下,努力尋求創新數學作業設計的突破口,尊重學生的數學求知訴求,不斷就數學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優化,變革與改進。例如,在蘇教版“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的作業設計中,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訴求為其設計表格式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對應的表格中填寫算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在明了直觀的特色數學作業的引領下強化數學認知。與此同時,數學教師還應當在作業設計中滲透數學文化,使學生在自學數學故事、參加數學游戲中獲得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數學態度,借此開發學生的數學認知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推動學生數學認知基礎的鞏固與夯實,數學認知能力的有效提高,從而保障特色數學作業設計得推陳出新。
(三)滿足發展需求,創新特色作業內容
“雙減”政策下開展對數學作業的創新,要求教師應當創新與變革數學作業設計內容,使其更具備現實性和必要性。為此,教師在創新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當努力發展學生的數學創新創造素養、想象聯想素養、抽象思維素養、推理能力等,從而讓數學作業內容、導向、定位等和學生認知實情、生活實際相關。例如,在完成蘇教版“千克和克”的學習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數學鞏固作業:“調查一袋精鹽、一瓶礦泉水、一袋醬油、一個雞蛋的重量;到超市中尋找重達一千克的物品;和父母大膽猜想一千克花生、黃豆的顆數,之后數一數,稱一稱。”學生在用心、動腦、動手的操作與實踐中有效地內化了數學學習內容,突破了數學學習難點,并且通過對作業內容設計的改革創新來積極踐行與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最終也能夠逐步達成、充分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3]。
結束語:
簡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雙減政策下創新作業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學習方法、數學學習經驗、解題技巧,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學科素養的全面提高。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中落實雙減政策,為學生精心設計形式各樣的數學作業內容,引導學生在認真完成數學作業中開展深度的學習,領悟數學學科本質,最終實現學生高質量的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幼玲.強化整體認知提升思維水平—“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1):88-91.
[2]陳衛東.“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特色作業創新設計[J].現代農村科技,2022(02):87-88.
[3]樊麗珍.“雙減”背景下高效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2(13):62.